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章碣《焚书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章碣《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史事知名度颇高,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并焚毁《诗》、《书》等百家之书一事。焚书坑便是这一文化浩劫的遗迹和见证,相传是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下。诗人当年途经这里,有感而作。

诗句初看平平,除却以帝业代秦、祖龙代始皇稍稍新鲜外,似无炼字炼句之痕,没有比喻,也无什么联想。首句意谓焚书后秦亦随之灭亡。竹帛代书,因竹简素绢是当时书写的材料。次句叹函谷关与黄河之险,乃至秦中其他关河均无救于秦之崩溃。祖龙所居,无疑是代表秦王朝的咸阳了。三、四句则说坑灰犹温,华山以东地区纷纷揭竿而起,而推翻秦朝的刘邦项羽原是不读书之人。仅此而已。

但细细品读,便觉字里行间悖论叠出;焚书原为长治久安,而江山却随之毁掉;祖龙、始皇,原意垂荫万世,为千万世真龙天子之祖,却早已二世而亡,关河空锁;焚书的直接动因是根除造反的异端思想,而直接置秦于死地者从陈涉到刘项却不读书……诗人不漏声色,似乎纯客观罗列,却巧妙地组织起种种悖论,唤起兴致并令人思索。这自然是诗人精于炼意,妙于构思的结果。他首先规避了一般诗人在同类咏叹中的常规思路,既没有寸步不离地就事论事,也没有热血鼎沸地直抒胸臆,而是将焚书展示在相当长度的历史背景中,把它和秦朝灭亡的命运并列起来,和秦末起义联系起来,并不断强化这种联系,把它们扭结在一起予以展示。这样焚书的荒谬性可笑性便突出了,以客观的格局说明历史和现实都在无情地嘲弄秦始皇这一残暴而愚蠢的作法。诗人辛辣的讽刺强烈的愤慨贯注其中而浑然无迹,真可谓见意于言外。


章碣《焚书坑》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是唐元和年间诗人章孝标的儿子,早年累次上呈诗文不被见用,考进士不中,他写诗多尖刻讥刺之语,对晚唐社会的黑暗,多有暴露抨击,例如他的“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就反映了时代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激愤不平之感。他存留下来的诗多是七律,曾草创八句各从本韵的新律体,自称“变体”,当时有不少人效法。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间以后,到处流浪,不知所终。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集权统治,施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当时那样做是为了统一思想,防止“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别黑白而定一尊”, “建万世之功”。但是下场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一样: “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伪自由书·华德焚书异同论》)我们如果在这种历史的真实实践基础上和相适应的思想指导下,去读章碣的这首诗,就不难理解诗的意义所在。章碣的诗告诉人们,秦始皇用强暴手段禁止文化典籍的流传,用消灭异端思想文化的方法来巩固专制统治,是根本无济于事的。他用具体形象表明,专制的火只能烧毁专制本身:焚烧诗书的坑灰未冷,而函谷关以东地区的农民已经揭竿而起;带头造反的刘邦、项羽,他们从来就不是秦皇所恨怕的那种读书人,而是不读诗书的“粗人”。章碣在诗中表现的感情是鄙夷、嘲讽、愤慨,他的锋芒首先是对着秦始皇的,同时也有对于晚唐社会科场昏暗、读书人没有出路,以及“乾坤大半属偷儿”的现时感慨。


精品唐诗之章碣《焚书坑》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章碣《焚书坑》

章碣《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李斯的建议,尽焚百家之书,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绝无仅有的文化浩劫。相传临潼骊山下有焚书坑。章碣的这首诗通过对焚书坑的凭吊,嘲讽了秦始皇的倒行逆施,也揭示了秦所以亡的深刻原因。

首句“竹帛烟销”后接以“帝业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秦的统治者把书看作祸乱之源,把读书人视为心腹大患,强行将百家之书尽行焚毁,焚书的烟消散之后,秦始皇的帝业也就随即消亡了。两者一先一后,从表面上构成一种承接关系,而字里行间,则暗含着一种因果关系。

次句紧承“帝业虚”之意,形象地反映了秦朝灭亡的史实。“祖龙居”即秦都咸阳。想当年,“祖龙居”何等神圣,不可侵犯。不久,函谷关、黄河等秦地凭借的雄关险壑虽然依旧,却已江山易主,咸阳为他人所有。“空锁” 一词暗含揶揄,同样值得玩味。

第三句回应首句,进一步揭示出秦朝暴虐行径导致的严重恶果。秦始皇等人以为烧尽了百家之书,便可以消灭“异端邪说”,巩固统治地位,使秦王朝传至万世。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焚书后不过四年时间,陈胜、吴广率领民众揭竿而起,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三年后,秦即为刘邦所灭。焚书的灰烬尚未冷却,崤山以东、函谷关外百姓即纷纷造反,正表明秦之暴政不得人心,也说明靠残酷镇压是无法维持统治的。

末句更加意味深长:推翻秦王朝统治的人,竟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诗人的言下之意是说:如果残暴不仁,失去民心,那么即使烧尽了天下所有的书又有何用呢?不读书的人也同样会起来造反。

作为咏史吊古之作,此诗不是满足于叙述史实或抒发感慨,而是重在揭示道理。语意含蓄,怨而不怒,表现出对待历史的冷静态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