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立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立案lì'àn❶在主管部门备案;注册登记 定案、结案;翻案、销案;立案○定案dìng àn(动)对案件或方案做最后的决定:已经调查清楚,正待~|为了求得合理的方案,不能立即~|一时还定不了案。 ○结案jié àn(动)结束案件,指作判决或最终处理:没有证据,就难以~|草草~|~报告|限期~|尚未~|一审~。 ●翻案fān àn(动)推翻已定的成案:为蒙冤者~|本来他已招供,现在又~了。 ●销案xiāo àn(动)撤销案件:到府衙去~|经调解,双方自愿~。 ○立案lì àn(动)设立专案:~侦查|~复查|他被~审查|法院已~受理这起纠纷。 立案 立案司法机关对犯罪事件或民事纠纷、行政事件,经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予以处理的一种程序。它是诉讼程序的最初独立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控告、检举、犯罪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依法决定交付侦查、审理,而又属于自己管辖的,应予以立案。立案后应制作立案报告,经领导批准后才能作出立案决定。立案后一般案件应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自诉案件应由法院直接审理。如果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应及时移送有关管辖权的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控告人、检举人或自首人,必要时应先采取紧急措施。如果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但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则不予立案,也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若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诉讼或口头起诉后,经审查认为被告明确,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又属于管辖范围,认为应当予以受理的,应在7日内立案;认为不应受理的,也应在7日内通知原告,并说明理由。 ☚ 民事制裁 检举 ☛ 立案❶在刑事诉讼中,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自己管辖权范围内,对控告、检举或自首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一种诉讼活动。立案在中国刑事诉讼中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是刑事诉讼的开端,只有经过立案这一法定程序,侦查、检察、审判机关才能开始进行侦查和审判活动。准确,及时地立案,对于迅速有效地组织力量收集犯罪证据,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具有重要意义。在立案阶段,通过对案件材料的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法制;认为不构成犯罪,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则不予立案,以保证无罪的人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凡是认为应当立案的,应填写《立案请示报告表》,说明材料来源,发案的时间、地点,犯罪事实和法律依据,立案的理由等,报有关司法机关的领导人批准。不予立案的,应将不立案的决定及理由通知控告人或控告单位。控告人或控告单位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有关司法机关应认真复议,作出答复。 立案也称“案件成立”。司法机关对犯罪事件或民事、行政事件,经审查后决定列为讼诉案件予以处理的一种程序。诉讼程序的最初阶段。有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立案之分。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对于检举、控告、自首的材料经程序上和实质上的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又属于自己管辖的,即应予立案。决定立案的,应制作立案报告,经领导人批准方能作出立案决定。立案后,一般案件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开始侦查,自诉案件由法院直接审理。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如果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应移送有管辖权的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控告人、检举人,必要时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接到起诉后,经审查认为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被告明确,有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又属于本法院管辖的,应在7日内立案; 认为不应受理的,应在7日内通知原告,并说明理由,或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裁定,可以上诉。 立案司法机关对于管辖范围内发生的犯罪事件,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决定列为诉讼案进行侦查或审理的程序。犯罪案件的侦查,从立案开始。 立案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必经阶段。司法机关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犯罪事件或民事纠纷,经过审查后,决定作为诉讼案件处理的诉讼活动。在我国,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是:1.有犯罪事实存在;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是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和受理的条件。 立案即诉讼案件的成立。指司法机关对已经发生案件按诉讼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处理。 立案 立案立案又称立案程序,指公安司法机关对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及自己发现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 ☚ 刑事诉讼期间、送达 侦查 ☛ 立案 立案司法机关对法定管辖范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一种诉讼活动。是刑事诉讼程序中最初的诉讼阶段。立案的材料来源于3方面: (1)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 (2)任何单位和公民个人的报案、控告、举报; (3)犯罪人的自首。立案的条件有二: (1)有犯罪事实存在; (2)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立案的程序: (1)收案; (2)对有管辖权的收案材料进行审查; (3)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写出立案报告书,报送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予以立案,决定不立案的,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一经立案,该案件立即进入刑事诉讼,表明司法机关已受理此案,由此司法机关可以进行下一诉讼阶段的诉讼活动。 ☚ 犯罪嫌疑人 主要证据 ☛ 立案 立案通常指公安、司法机关把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列为案件予以处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控告、检举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据此,立案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有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二是属于本机关管辖的范围。 ☚ 抗诉 有期徒刑 ☛ 立案putting on record 立案place a case on record (or file)for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