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面、水上目标的导弹。其组成与空空导弹基本相同。按飞行轨迹分,有机载弹道式导弹和机载飞航式导弹;按导弹担负的任务分,有战略的、战役战术的和战术的导弹。
空地导弹kongdi daodanair-to-surface missile,air-to-ground missile
从飞机或直升机发射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亦称空对地导弹。按作战使命可分为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
战略空地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从战略和战术轰炸机上发射,攻击各种经济、工业和军事方面的战略目标。战术空地导弹的种类繁多,用途不一,包括从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和直升机上发射的各种攻击地面战役战术目标的导弹。随目标特性不同可细分为攻击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点目标和面目标、硬目标和软目标、反装甲和反辐射导弹等多种类别。空地导弹和地地导弹、海地(包括舰地和潜地)导弹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不需起飞加速用的助推器,导弹发射或投放后可利用飞机的飞行动能直接转入由主发动机推动的巡航飞行状态;二是导弹的最大射程随其从载机投放后的飞行高度而变化。研制战略空地导弹的国家有美、英、法和俄罗斯4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的第一代战略空地导弹如美国的大斗犬,英国的蓝剑,苏联的AS-2、3、4等,多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装备使用,具有飞机式气动外形,装涡喷发动机,中高空发射,平飞高度多为3000m以上,射程多为500~1000km。由于体积大、结构重、精度低和突防能力差,多已退役。第二代战略空地导弹于60年代中期研制,70年代初陆续装备使用,动力装置多改用固体火箭和固体脉冲发动机,气动外形和飞行弹道均与第一代有所不同,体积和重量有所减小,平飞速度增至Ma (马赫)=2.5~3.0,射程都降至200~500km以内,突防能力有所提高,但命中精度仍然较低,只适于攻击面目标,主要型号有美国的近程攻击导弹(SRAM) AGM-69A/B和苏联的王鱼AS-6。第三代战略空地导弹从70年代初开始研制,80年代初陆续装备部队。按射程和速度这代空地导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亚音速远程超低空飞行空地导弹,如美国的空射巡航导弹(ALCM) AGM-86B和苏联的AS-15等。多用小型涡扇发动机,射程在2500~3000km之间,可在15~150m的超低空随地形起伏飞行,改用数字式地形匹配辅助惯导系统,命中精度达30~45m,不仅能攻击面目标,而且可攻击加固的军事点目标;另一种是装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中程空地导弹,如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ASMP)、苏联的AS-11和美国的SRAM-2等,速度多为Ma=3~4,射程在250~800km之间。由于第三代战略空地导弹的速度提高和体积减小,且具有多弹道机动飞行能力,因而突防能力比第二代有明显提高。80年代以来,美国研制了具有隐身能力的空地导弹,即先进巡航导弹AGM-129A,已于1993年装备部队;计划在21世纪初装备超音速巡航导弹(SCM)。
在战术空地导弹中,反辐射导弹主要用于攻击雷达站和C3I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研制了百舌鸟AGM-45A/B、标准反辐射导弹AGM-78A和高速反辐射导弹(HARM) AGM-88A等三代系列型号;英国的空射反辐射导弹、法国的“星”、北约的近程反辐射导弹和苏联的AS-9和AS-12等型号,都是80年代前后研制的新型号。随着雷达自卫能力提高,反辐射导弹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扩大频率复盖范围,提高灵敏度,采用数字式信号处理和储存管理技术及捷联式惯性记忆装置,以提高信号处理能力和抗雷达关机能力。战术空地导弹的制导方式在不断改进。20世纪50年代采用目视瞄准,有线或无线电指令传输3点法导引。60年代采用半自动指令制导。70年代采用电视、红外成像和激光制导,使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或远距遥控能力,精度明显提高,载机也比较安全。美国研制的幼畜AGM-65和AGM-130两种导弹系列是这类导弹的代表,它们都采用模式化导引头,随战场环境不同可通过更换导引头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载机发射导弹后可尽快撤出战斗。为使载机能在敌防空导弹有效射程外的安全地区发射导弹,80年代以来美国和北约提出了多种防区外发射导弹的方案,如美国的三军通用防区外发射导弹(TSSAM)、北约的远程防区外发射导弹(LRSOM)和低成本布撒器系统等。携带整体式战斗部或包含有反装甲、反跑道、反防御工事的集束炸弹、破甲弹、破片杀伤弹、末制导子弹头或传感器子弹头等多种子弹药的子母弹头可攻击机库、机场跑道、油库、弹药库、桥梁、隧道、二三梯队坦克、装甲车和加固的防御工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