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穆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穆青1921—

安徽蚌埠人,原籍河南杞县。
中共党员。记者。曾任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上海分社社长、总社副社长等职。出版有《湘中的红旗》、《南征散记》、《意大利散记》等。
原名:穆亚才
笔名:穆青、关寄晨

穆青

穆青和他的报告文学
浅论穆青的军事通讯
穆青印象
站在时代前列的穆青
刘 淮
朱海燕
王庚虎
陆云帆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47页
铁道师院学报1985年1期
新闻三味1985年1期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197页
穆青

穆青1921.2.6—

原名穆亚才,笔名有吴寄晨。原籍河南杞县,出生于安徽蚌埠市。1937年参加革命,当过八路军的师宣传员、敌工干事、民运干事和剧团的文化教员等。1938年后随军转战晋西北、晋察冀、冀中等敌后根据地。1940年7月回延安后,在“鲁艺”文学系学习。毕业后,担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943年8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报告文学《雁翎队》,以简练而带有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白洋淀游击队巧妙打击侵略者的故事,受到延安文艺界注意。抗战胜利后,到东北任《东北日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其间,发表了通讯报道《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1949年春调任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并参加解放武汉、长沙和衡阳宝庆战役。出版有通讯集《湘中红旗》(1949年)和《南征散记》(1950年)等。解放后,先后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总社国内部主任和总社副社长等职。其通讯报告《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与冯健、周原合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吕》(1978年,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和《一篇未写完的报道》(1979年,与陆拂为合写)和《历史的审判》(1981年,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等,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穆青的通讯报告善于选择人民所关心的重大事件,文字活泼生动,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艺术魅力。曾多次出国采访,著有通讯集《意大利散记》等。

☚ 十六画   十七画 ☛
颂扬

颂扬

诵 赞美
颂扬帝王或有才德的人:穆青
 颂扬帝王的仁义:祝网
颂扬官吏关心民间疾苦:问牛
颂扬功绩和恩德:诵功(讽德诵功) 诵德(称功颂德) 歌功颂德 颂德歌功颂德咏功 颂德纪功 称功颂德 称功诵德 讴功颂德 称徳咏功
 善于歌颂功德:善颂善祷
 为帝王歌功颂德:进颂
颂扬功劳:赞庸
颂扬死者:吊鹤
 颂扬死者的套语:荣哀
当面颂扬:面扬
且歌且舞,予以颂扬:歌舞
把生平事迹刻在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树碑立传
感激颂扬:感颂
歌颂,颂扬:歌唱
推赞颂扬:推颂
推崇颂扬:推扬
事迹受到普遍的颂扬:饱闻厌道
(歌颂赞扬:颂扬)

另见:赞扬 称扬 表扬 颂词

☚ 颂扬   颂扬政绩 ☛

穆青

1921年2月6日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记者,《东北日报》编委、特派记者、部主任。1949年任新华社特派记者。1950年任新华社农村组长。1951年起,先后任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十三届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新闻工作散论》、《穆青散文选》等。

穆青

穆青1921—Mu Qing

著名记者、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家。河南杞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7月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两年,以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任延安《解放日报》社记者;《东北日报》记者、采访部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社长等职,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不同历史时期他发表了若干颇有影响的通讯、特写如《雁翎队》、《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篇未写成的报道》、《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引起文坛广泛瞩目。主要作品集有《穆青散文选》、《意大利散记》、《维也纳的旋律》等。
穆青的报告文学创作以写普通劳动人民,写劳动人民中的精英见长,他笔下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农民科学家、植棉模范吴吉昌、植树老人潘从正都是传遍神州大地,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为了党,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他们百折不挠,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其次穆青从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出发,始终信守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生命的原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深入采访,以鲜活的细节和富有性格特征的质朴语言取胜,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富有立体感。

☚ 理由   华山 ☛
穆青

穆青1921—

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原名穆亚才,河南杞县人。回族。1937年毕业于杞县大同中学,同年参加革命,1938年在八路军120师作宣传工作。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先后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编辑,《东北日报》记者、采访部主任。1949年以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历任特派记者、上海分社社长、国内部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82年任新华社社长。198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1年1月被聘为顾问。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写过不少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其中最有影响的有: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雁翎队》、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建国以后与别人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历史的审判》等。曾多次出国访问,发表了《在瀑布之乡》、《法蒂玛》等。著有《焦裕禄》、《意大利散记》、《维也纳旋律》、《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等通讯散文文集。他也致力于新闻学理论研究,其中关于新闻采用散文化写法以及视觉新闻的理论,曾在新闻界产生广泛影响。1983年出版了《新闻工作散记》一书。

☚ 暨南大学新闻系   戴煌 ☛
000084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