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胡麻斑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稻胡麻斑病rice brown spot由宫部旋孢腔菌侵染为害水稻叶片、穗颈、枝梗及谷粒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名胡麻叶枯病。
病菌在自然界除为害水稻外,尚能侵染看麦娘、光头稗子(Echinochloa colona)、Imperata arundice、假稻 (Leersia hexandra)、Eizania latifolia和Oryzaemontana。人工接种能侵染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甘蔗等作物,以及鹅冠草、狗尾草、野雀麦、马唐、蟋蟀草、行仪芝等禾本科杂草。 病菌培养需要的氮源以蛋白胨,碳源以麦芽糖为优,喜微酸性。培养基中加入去壳的稻米或其浸出液能刺激病菌生长。菌丝繁殖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30℃,孢子萌芽以24~30℃最适,同时需水滴和饱和湿度才能萌发。人工培养基上菌丝体经12小时近紫外光照射和12小时的黑暗处理,能促进分生孢子的大量形成。在病组织内可产生旋孢腔菌素(Ophiobolin),提取2~5mg/kg即可抑制芽鞘、叶片和根部生长,该毒素具有专化性,可用于体外鉴定和筛选抗胡麻斑病的种质资源。日本的栃内和阪本(Tochinai et Sakamoto)研究了132个单孢株系在四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以及在15个水稻品种上进行测定,区分为10种生长型,同时存在着形态变异,菌落局变以及不同的致病性。 病害发生和流行除病原菌外,还受上质、栽培技术和品种抗性的影响。砂质、酸性、粘质、干燥以及缺肥的土壤或处于高度还原性物质中毒的土壤发病重;水稻品种对胡麻斑病菌具不同的抗性,印度、日本、美国及孟加拉等国已分别鉴定出一些抗病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上应用。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分生孢子传播到稻株叶面后,遇适当的温湿度即萌发。气温在20℃时,从萌发到侵入需8小时,25~28℃仅需4小时即完成入侵过程。孢子萌发后,多数芽管前端先产生附着胞,附着于寄主表面,再产生侵入丝,从机动细胞侵入,少数则由芽管直接从气孔侵入。病菌入侵后,在细胞内产生菌丝,菌丝进展到柔膜组织后,在细胞间隙内寄生,并不断发育,形成病斑。在适宜的条件下24小时即表现症状并形成分生孢子。潜育期的长短,随温度和光照而异,高温和遮荫条件下潜育期短,低湿和强光下潜育期长。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谷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菌源。翌春当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以及潜伏于病组织内的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反复侵染为害。 病害控制 以农业防治特别是改良土壤,适当增施肥料以及良好的水分管理为主,辅以药剂防治。❶改良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对土质瘠薄田块增施厩肥、有机肥和速效性N、P、K肥,是防治本病的基本对策。 ❷种子消毒,减轻苗期发病。 ❸初穗期喷洒三环唑、苯来特或克瘟散等杀菌剂,减轻穗枯的为害。 ❹筛选和利用抗病良种。 稻胡麻斑病rice brown spot水稻叶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Shoem)。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miyabeanus Drechsler)。稻叶及谷粒均可受害,叶上的病斑近圆形,褐色,长1~2 mm,周围有黄色晕圈,中央黄褐色至灰白色,轮纹状。病菌发育适温为28℃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草上越冬,翌年侵害幼苗。缺氮植株病害重,缺钾时病斑较大。不同品种上的病斑大小不一。施肥后病情可明显减轻,喷药防治效果好。1942年印度孟加拉地区因干旱和缺肥,水稻普遍发生稻胡麻斑病,危害十分严重,大面积水稻失收减产60%~90%,1943年约200万人饿死,大量的灾民迁移。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孟加拉灾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