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
祭祀文庙和宗庙时演出的行列舞蹈。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规模视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级别而定,如天子用八份,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 佾舞始于中国周代,文庙祭上演出的佾舞为高丽睿宗时期由宋朝传入,宗庙祭上演出的佾舞为朝鲜朝世宗年间由朝鲜人创作。 佾舞有文舞(亦称“保太平之舞”)和武舞(亦称“定大业之舞”)之分;文舞用以称颂先王文治,武舞用以宣扬祖宗武功。演文舞时,舞者左手握龠,右手持箫。演文庙武舞时,舞者左手持干(一种画有龙形的大板),右手持戚(一种有龙头的木板)。演宗庙武舞时,舞者前排持木剑,中排持木枪,后排持弓箭。伴奏乐曲文舞与武舞亦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