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程砚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 程砚秋1904—1958京剧艺术家。原名荣承麟,艺名程艳秋,字菊农,号玉霜,北京市人。满族。六岁卖身学艺,先学武生,后改学花旦、武旦、刀马旦,继学青衣戏。1915年参加演出,初露头角。他博采各家之长,演艺迅速提高,十三岁成名,十七岁独立成班。1922年开始探索革新京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程派”表演艺术。1932年到欧洲考察戏剧音乐,回国后于1933年主办中华戏曲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敌伪演出。建国后,到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并参加了赴朝慰问演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8年病逝。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编演的剧本主要有《鸳鸯冢》、《青霜剑》、《荒山泪》、《金锁记》(后改编为《窦娥冤》)等。 程砚秋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幼年家贫,学京剧,演青衣,长期在北京演出,对京剧的旦角艺术有所独创,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啭的唱腔,擅长表现抑郁悲愤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在创作剧目、声腔及提高京剧艺术,启迪艺人,培养后辈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建国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所编剧目有《荒山泪》、《金锁记》(解放后改编为《窦娥冤》)、《青霜剑》等,大都表现旧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的著述编为《程砚秋文集》,常演剧目编入《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程砚秋1904—1958中国京剧演员。北京人。满族。原名艳秋,字玉霜, 后改御霜。先世为清朝贵族, 幼年家贫, 学京剧,演青衣。长期在北京演出。所编剧目有《鸳鸯冢》、《青霜剑》、《荒山泪》、《金锁记》(解放后改编为《窦娥冤》)等,大都反映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对京剧的旦角艺术有所改革创新。根据自己表演及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的唱腔, 擅长表现抑郁悲愤感情, 世称“程派”。在创新剧目、声腔, 博取众长提高京剧艺术,启迪同代艺人,培养后辈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中年后兼事戏曲理论研究。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京后, 迁居青龙桥务农,拒绝演出。解放前, 曾任南京音乐院北平分院院长,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常演剧目编入《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论著编有《程砚秋文集》。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满族。北京人。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幼年从师于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等。特别注重音韵和四声,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了若断若续、幽然婉转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曾任中华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院长、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1931—1933年又赴欧洲考察戏剧。抗战时深居农圃,拒绝为日伪人员演出。1949年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翌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荣誉奖。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编演过许多剧目,如《青霜剑》、《荒山泪》、《贵妃醉酒》、《穆天王》、《御碑亭》等,并改编了《窦娥冤》、《祝英台抗婚》等,此外又致力于戏曲理论的研究,著有《程砚秋文集》。 程砚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1904年1月1日生,1958年3月9日去世。北京人,满族。幼年从荣蝶仙学戏,15岁时,经罗瘿公介绍师从梅兰芳,并得到王瑶卿的指导。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世称“程派”。悲剧的创作较多,塑造出众多受尽压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形象。代表剧目有《荒山泪》、《窦娥冤》、《锁麟囊》等。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砚秋 245 程砚秋1904—1958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满族,北京人。幼年家贫,6岁学戏,习青衣、刀马旦。11岁登台,12岁在北京正式参加营业演出,他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王瑶卿和罗瘿公的帮助下悉心研究唱法和唱腔,创造出一种幽咽宛转、低回曲折而又蕴涵着刚劲坚实、锋芒逼人的程派唱腔,世称“程腔”。程腔以韵味醇厚、刚柔相间、若断若续、含蓄多变见长。其表演善于运用水袖、台步、身段、表情揭示人物内在感情,以善演悲剧著称。其主演代表剧目有《荒山泪》、《青霜剑》、《锁麟囊》、《春闺梦》、《鸳鸯冢》、《三击掌》、《红拂传》、《打渔杀家》、《文姬归汉》等20余出。这些剧目充分体现了 “程派”艺术的“情”与“性”。1932年曾赴欧洲考察各国戏剧和音乐,回国后任“北平中华高级戏曲职业学校”董事长。日本侵占北平后,他不为敌伪演出,愤然绝迹舞台,隐居京郊务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认真演出,热情传艺,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改编并演出了《窦娥冤》等剧,并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有所论述,编为《程砚秋文集》。所演新戏中的代表剧目,编入《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弟子有陈丽芳、李丹林、赵荣琛、王吟秋、江新蓉、侯玉兰等。学习程派并有成就的演员有新艳秋、李蔷华、张曼玲等。 ☚ 唐韵笙 谭富英 ☛ 程砚秋1904—1958京剧演员。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北京人。满族。演青衣。艺术上勇于革新,讲究音韵,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的唱腔,世称“程派”,影响很大。所编演的剧本,大都表现旧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中年后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论述均收入《程砚秋文集》。日本占领华北时,深居农圃,坚拒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砚秋 程砚秋程砚秋 (1904—1958),在名承麟,早年艺名程菊农、艳秋,1932年后易名砚秋。满族。北京人。幼年从荣蝶仙、荣春亮学戏,先习武生,花旦,后改青衣。14岁登台演出,引起行家注目。后受教于梅兰芳、王瑶卿。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次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致力于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1953年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20岁自组鸣和社,与俞振飞等合作演出 《青霜剑》、《文姬归汉》、《聂隐娘》、《荒山泪》、《锁麟囊》 等戏,逐步形成独特风格,创立影响深广的 “程派”,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称 “四大名旦”。其唱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巧而不纤,柔而不媚,擅抒幽怨哀楚,缠绵悱恻之情,而又内含刚劲,长期风靡中国,脍炙人口,为众多演员所师法。1959年出版了 《程砚秋文集》 和 《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 丁衍廉 傅抱石 ☛ 程砚秋 程砚秋程砚秋(1904—1958),在名承麟,早年艺名程菊农、艳秋,1932年后易名砚秋。满族。北京人。幼年从荣蝶仙、荣春亮学戏,先习武生,花旦,后改青衣。14岁登台演出,引起行家注目。后受教于梅兰芳、王瑶卿。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次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致力于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1953年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20岁自组鸣和社,与俞振飞等合作演出 《青霜剑》、《文姬归汉》、《聂隐娘》、《荒山泪》、《锁麟囊》等戏,逐步形成独特风格,创立影响深广的“程派”,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其唱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巧而不纤,柔而不媚,擅抒幽怨哀楚,缠绵悱恻之情,而又内含刚劲,长期风靡中国,脍炙人口,为众多演员所师法。1959年出版了 《程砚秋文集》和《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 丁衍廉 傅抱石 ☛ 程砚秋1904—1958近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满族。北京人。原名艳秋,字玉霜、御霜。幼年从师于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在京剧世艺术上造诣精深,注重音韵和谐,根据个人嗓音特点,创造了独特唱腔,配合精湛的表演,自成一派,世称“程派”。曾任中华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院长、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1931—1933年,赴欧洲考察戏剧。抗日战争时期,保持民族气节,拒绝为敌人演出,退居北京西郊种地维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50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荣誉奖。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编演过《荒山泪》、《贵妃醉酒》、《青霜剑》及《窦娥冤》等众多剧目,著有《程砚秋文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