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 移植免疫yizhi mianyi将供者的组织或器官移植给受者后,移植物和受者机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同种移植后必然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非己”的移植物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同种异体移植后,供、受者相异移植物的抗原刺激受者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复杂的免疫过程,并主要在淋巴器官中进行,如器官移植者,则主要在脾脏进行。载有抗原的活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经血道进入并致敏受者的脾脏,首先经过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消化分解及加工,再经T、B淋巴细胞的识别;受刺激的T、B淋巴细胞经转化、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然后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与相应的靶抗原特异结合产生免疫效应,临床上则为排斥反应,并随移植物抗原的量、强度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的不同,通常根据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超急、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术24小时之内,是受者对移植物的一种即刻反应,一般均造成移植物的不可逆损害导致失败。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器官功能恢复数周之后,大多可经及时诊治获得缓解。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几个月之后,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移植器官进行性功能减退,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移植免疫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移植效果及成功率的提高。如利用免疫学技术在移植前对供者进行组织配型,以选择抗原差异较小的供者;移植后进行免疫监护以便早期发现排斥反应,有利于早期治疗以及应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控制排斥反应。 ☚ 器官移植 溺水 ☛ 移植免疫transplantation immunity系现代医学中研究组织和器官移植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组织和器官的移植发展很快,领域广泛,很多重要脏器移植可长时间存活。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为移植免疫问题。目前自体组织移植或单卵双生儿间组织或器官移植,只要手术成功,存活率达100%;但其他移植,如纯种移植、同种移植、异种移植,其存活率尚不理想,主要是存在移植排斥反应,此移植排斥主要为受体的免疫系统对“非己”供体组织所含有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一种免疫反应。因此当“非己”的供体组织移植后受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多协同发挥作用。将移植的组织排斥出机体(常至完全排除后反应才终止)。移植排斥反应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排斥反应等3类。移植免疫的研究,尤其是移植排斥的研究对整个医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在移植中为减少移植排斥反应而提高存活率常采用以下措施:尽量选择比较理想的供体,即ABO血型抗原相容、HLA尽可能相接近(选其直系亲属或同胞兄弟姐妹);进行组织配型试验,正常淋巴细胞转移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应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及特异性免疫抑制等措施,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移植免疫 移植免疫移植免疫是指将供者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受者后,移植物和受者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这包括受者(也称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应答和移植物抗宿主应答。组织或器官移植的目的,是将健康的组织器官置换受损的组织器官,以恢复机体原有的生物学功能。由于移植物的排斥是受遗传控制的,因此,后来也将移植用于遗传学的研究,以鉴定动物品系。 早在1910年,Carrel创建的血管吻合术为器官移植打下了外科学的基础。从20世纪初,临床医师即进行了动物肾移植的尝试,但由于不了解移植免疫学的机制,均以失败告终。近交系动物的利用,开辟了移植物排斥的有关因子的研究。本世纪初的研究即已指出移植排斥是受遗传控制的。Gorer (1936~1938)在研究近交系鼠血型免疫学的基础上,指出小鼠红细胞反映着遗传影响,进而于1948年提出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H-2。Medawar (1944)指出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是属于免疫学性质的。Owen (1945)观察到孪生小牛中的血型嵌合现象,在孪生牛之间移植异体皮肤不发生排斥应答,此即所谓天然免疫耐受。Billingham (1954)又研究出人工免疫耐受性,这就说明在某些情况下,遗传上的屏障是可以克服的。Snell(1948)对小鼠H-2基因位点的研究为了解异体移植与遗传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及至Daussset (1958)发现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Mac”(即后来确定的HLA抗原),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为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开创了新的前景。同种异体肾自60年代初期进入临床应用以来,为治疗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器官的移植,包括心、肝、脾、肺和骨髓等的移植,并各有不同的存活率。 移植物可根据来源及其与宿主的遗传学关系分为: ❶自身移植物,是指移植物取自某一个体自身,如烧伤病人的自体皮肤移植; ❷同基因移植物或同系移植物,是指同种之间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间的移植物,例如同卵双生间的移植或近交系动物之间的移植; ❸同种异体移植物,是指同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物; ❹异种移植物,是指不同种的个体之间的移植物。一般地说,遗传关系愈近的移植物,排斥反应愈弱,移植物存活率愈高,反之则排斥反应强烈,移植物存活率愈低。 组织相容性抗原表明特定遗传类型的组织细胞的特异性,对于组织器官移植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组织相容性抗原为HLA抗原,在小鼠称为H-2抗原。供者组织器官与受者机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愈一致,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愈高。此外,ABO抗原是否相容,对组织器官移植成功与否也有重要关系。再者,受者的个体反应特点与移植器官的存活率也有密切关系。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个体对外来抗原的应答是不相同的,有些人的免疫应答较弱,而且易被免疫抑制剂所抑制,因此,虽然HLA抗原之间的相容性不够理想,移植器官仍可存活。 当以同种异体或异种移植物移植时,由于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可引起免疫排斥应答。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产生宿主抗移植物应答,并掩盖了移植物抗宿主应答。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时,则可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应答。 临床上将排斥应答分为三类: ❶超急排斥: 这是受者体内有抗供者HLA抗原的预成抗体而发生的。预成抗体是因受者接受过多次输血,接受过异体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受过与供者HLA抗原有交叉抗原性的某些细菌感染或妇女多次妊娠等所形成的相应抗体。在器官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移植物即可与预成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及激肽系统而发生不可逆转的超急排斥。这种排斥应答发生快、反应重,必须立即从受体除去移植物,否则会引起机体死亡。 ❷急性排斥: 发生于移植术后7~10天。这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相容程度、免疫抑制水平、受者免疫应答水平等因素。此种排斥应答发生后发展迅速。此型排斥以细胞浸润为主,属于细胞免疫应答。其结果常导致移植器官功能的部分或完全消失。这可用免疫抑制剂加以治疗。 ❸慢性排斥: 临床表现为移植物功能逐渐衰退,从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可能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所致。目前对慢性排斥缺乏有效的措施。 各种移植排斥应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供者与受者之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不同。人类的HLA抗原受第6对染色体控制。控制和编码HLA抗原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此复合体包括A、B、C、D和DR五个位点。HLA抗原的异同主要决定受者和供者的组织相容性。彼此之间愈接近,移植物存活率愈高。目前认为HLA-DR配型对肾移植物的功能有更明显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单卵双生者的移植物最为理想,但终究不易多得。对多数移植物来说,总有不同程度的不相容性。移植免疫学的任务在于: ❶根据定型和配型试验寻找HLA抗原差异最小的供者。常用的方法有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参见“组织相容性试验”)。 ❷采用最恰当的免疫抑制措施以预防和治疗排斥应答。但免疫抑制措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副作用。最严重的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各种严重的感染和恶性肿瘤。采用的抑制措施应尽量抑制T细胞,避免影响B细胞,这样可以减少免疫抑制措施对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医中药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中药中的桃仁、红花和雷公藤等有这种作用。但更重要的任务乃是研究受者对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免疫应答性以及改变和降低移植物的抗原性,这样才能避免因全身性的非特异免疫抑制所发生的不良并发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❸采用免疫学方法监测排斥应答。这是以检测伴随早期排斥应答而增加或降低的一些体液成分或细胞免疫水平,来预测可能出现排斥应答的先兆的方法,包括尿溶菌酶含量的增高、血清补体C3的升高、T细胞数升高和转化加强等。 ☚ 抗寄生虫免疫 肿瘤免疫 ☛ 移植免疫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