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jījù逐渐地聚集起来;集中 △ ~人气|~能量。 【同】积累 积攒 积聚jījù〈动〉积累聚集:积聚实力│积聚资金。 【同义】积累│积蓄。 【辨析】“积聚”和“积累”:“积聚”的对象主要是物质财富,“积累”的对象既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 积聚jījù积累聚集。 【组词】积聚能量︱积聚力量︱积聚资金 【例句】火山岩逐步风化,同火山灰及沉积的浮尘积聚混合,形成了富含钾、磷等元素的肥沃土壤。 ❍ 驻守戈壁滩的战士们常常随手拣几块可心的石头,积聚多了,还要举行赛石会。 【近义】积累︱聚积︱积存︱积攒 【反义】减少︱消费︱花费︱破费 机具;积聚;箕踞;激剧◉ 机具jījù 名 机械和工具的统称。〈例〉~厂/ 制造~/ 小水电站的建成,为山村使用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 积聚jījù 动 逐渐聚集。〈例〉~力量/ ~钱财/ 把~起来的钱存入银行。〈近〉积累/ 积蓄/ 聚积。〈反〉分开/ 分散。 ◉ 箕踞jījù 书 动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傲慢不敬、不拘礼节的坐法。〈例〉轲(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以骂。 ◉ 激剧jījù 形 ❶激烈。〈例〉~的战斗/ 斗争~/ 看样子他正在进行着~的思想斗争。〈近〉激烈/ 剧烈/ 猛烈/ 强烈。〈反〉缓和/ 平静。 ❷急剧。〈例〉~发展/ 变化~/ 病情~恶化,已无药可救了。〈近〉急速。〈反〉缓慢。 积聚(同)积累 积蓄(反)分散 散开 积聚jī jù积蓄: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没的~,总有几个钱来,随手就光的。(四七·1091) 堆叠、堆积、积聚、积累;撒落、散落○堆叠duī dié(动)一层一层地堆起来:案上~着大批新书 |把这些木板~起来。 ○堆积duī jī(动)成堆地聚在一起:货物~如山 |工地上~着大批建筑材料|雪花还在飘着,~在地上的雪不断加深加厚|~如山的诗稿。 ○积聚jī jù(动)积累:把~起来的钱存入银行|只要~经验,每一行都可以出状元|重新~力量,再次投入战斗。 ○积累jī lěi(动)(事物)逐渐聚集:~资金|~材料|~经验|~财富|~知识。 ●撒落sǎ luò(动)分散地落下:粮食~一地| 口袋里的银元全部~在地上|~了一地的花瓶碎屑|轻轻柔柔,如花瓣~。 ●散落sàn luò(动)分散;不集中地落下:淡棕色的长发~在肩上|她起身去拾~在地上的报纸碎片。
耗费、消费、消耗;积聚、积累○耗费hào fèi(动)消耗;花费:~财力|~人力物力 |~时日 |~心血|~原材料|~资金。 ○消费xiāo fèi(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内需的一大部分由百姓日常~形成|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解放前的北京是一座~型城市|~水平。 ○消耗xiāo hào(动)(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财力~不多|干这活太~体力 |~能源|~战斗力。 ●积聚jī jù(动)(事物)逐渐聚集:~财富|~力量|把~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积累jī lěi(动)逐渐聚集:~资金|~资料|~经验。 汇集←→分散huì jí ← → fēn sàn汇集:聚集。 分散:散在各处;不集中。 【例】 这天池,显然是更高更高天山的雪水在这里汇集成湖。(刘白羽:《昆仑山的太阳》) 安太太便把其余的东西,该归着的归着,该分散的分散;公子也去周旋那个陆秀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聚敛 聚敛裒(裒聚;裒会) 醵 措敛 攒敛掊敛 积聚 辜榷 辜攉 掊克 掊聚 营聚 聚敛财货:积货 封植 封殖 累积聚敛:积敛 搜刮聚敛:辜较 求索聚敛:诛敛 征收聚敛:抽敛 征敛 科征聚敛:科醵 强行征敛:暴敛 贪婪聚敛:贪聚 聚敛频繁:裒沓 聚敛贪狠:掊克 (搜刮财富:聚敛)
另见:征税 ☚ 搜刮 吓唬 ☛
积累 积累揲 畜聚 累积 积聚 积袭 堆积,积累:垛积 储蓄积累:贮聚 贮存积累:墆(墆积) 贮积 储存,贮积:贮滞 减少开支,增加积累:省用足财 一点一滴地积累:铢积(铢积寸累;铢积丝累;铢积黍累;铢积黍絫) 铢寸累积 铢累寸积 铢铢而积 铢寸积累 积铢累寸 寸积铢累 很少地,一点一点地积累:铢积锱累 逐层积累:层累 逐渐积累,由小变大:积小成大 不断积累,逐渐壮大:积薄为厚 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地积累:杂学旁收 长时间不断地积累:日积月累 日就月将日积月聚 日累月积 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积微成著 积微致著 积微至著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积少成巨 积少成多 积沙成滩 积露为波 积少累多 积少致多 积沙成塔 滴水成河 滴水成聚 聚沙成塔 聚沙为塔 聚沙成山 聚少成多 滴水成海 涓滴成河 流水成漕 积针成锥 集腋成裘 集腋为裘 集腋裘成 裘集狐腋 众腋成裘 弄沙成塔 抟沙为塔 众毛攒裘 众少成多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水成渊 积水为海 积土成山 积土为山 积篑成山 水积成川 土积成山 覆篑成山 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累土至山 小问题积累多了会产生严重后果:积羽成舟 (事物逐渐聚集:积累)
另见:逐渐 聚集 ☚ 积累 积累的方面 ☛
积聚 积聚畜(畜积;积畜) 蓄(蓄聚;蓄积;~水) 蕴(蕴崇;蕴蒸;蕴慉;蕴积;蕴结) 攒(~钱;攒积;积攒) 欑 儧(积儹) 趱(~家私) 挤(~插) 委 凝(凝聚) 滞 稸(积稸) 骫 屯 存浸廪 阴郁 兴积 屯积 辏积 遗积 趸积 聚积 积聚与分散:蓄洩 积聚人才:储才 积聚勇力:畜勇 积聚财富:丰殖 积聚财货:聚财 积聚财产:畜财 积聚怨气:畜怨 积聚于心:结心 积聚诚心:积诚 积蓄,积聚:积攒 积趱 储存,积聚:廪(~于肠胃) 储积 贮蓄储聚 储积财物:居贿 囤聚 暗中积聚:潜畜 包含积聚:涵蓄 积聚不遗细小:积铢累寸 积毫累铢 积满,充盈:愤盈 大量积聚:波委云集 (积累聚积:积聚)
另见:积储 积蓄 合拢 集中 筹集 储存 ☚ 积聚 堆积 ☛
☚ 不值得 积聚 ☛ 积聚jī jù收积,聚集。《汉书·枚乘传》:“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 ❷指积蓄的财物。《左传·襄公九年》:“魏绛请施舍,输~~以货。” 积聚病名。见《灵枢·五变》。积病与聚病的合称。《难经·五十五难》: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 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阳气者,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积聚与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圣济总录·积聚门》: “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者。又有从部位区分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 “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痃积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 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故积聚痃癖痞,多生于男子,而女子偶患之; 癥瘕多生于女子,而男子偶患之。”详积、聚有关条。 积聚病证名。出自《灵枢·五变》。泛指腹腔内的肿块,伴有腹胀、腹痛的一些疾病。积聚可分为积证和聚证。积证是肿块明显,固定不移,胀痛部位一定等。属于血分,病程长,病势重。聚证是肿块不明显,时稳时显,痛无定处,或游走作痛,或攻窜作胀。属于气分,病程短,病势轻。原因多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寒湿凝聚,致使气血食痰互相结聚而成。 积聚病症名。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属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属腑病。多由湿热、风寒、痰浊等因促成气滞而成聚;日久痹阻血络,血瘀而成积。积聚初起,邪实正未衰,当以行气、化瘀、消积、软坚之药攻邪;中期邪伤正气,宜攻补兼施;后期正气大伤,应大补气血,佐以攻瘀。 积聚 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部肿物、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其发病以老年人为多。临床分两型辨证论证。 聚证老年人多因长期抑郁、焦虑,气机郁阻或饮食不节,食积阻气而发。症见腹胀或痛,攻窜游走,时聚时散,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消聚,药用逍遥散。积证临床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气滞血阻,中期瘀血内结,发展至晚期正虚瘀结。早期症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苔薄,脉弦。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药用金铃子散和失笑散加郁金10克、三棱、莪术各6克。中期症见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舌苔薄,舌见瘀斑,脉细涩。治以祛瘀软坚,药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当归12克,川芎6克、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元胡、香附、枳壳各10克、乌药、甘草各6克)。晚期症见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黎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淡紫,少苔,脉细数。治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药用八珍汤合化积丸(《类证治裁》方:三棱、莪术、香附、槟榔、苏木、五灵脂各10克、阿魏6克、海浮石15克、雄黄3克、瓦楞子15克)。 ☚ 臌胀 水肿 ☛ 积聚jī jù《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147)。病证名。出《灵枢·五变》,积病与聚病的合称,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一般以积块明显,胀痛较甚,固定不移者为积;积块隐现,攻窜作胀,痛无定处者为聚。性质与癥瘕、痃癖相似。多由七情郁结,气滞血瘀,或饮食内伤,痰滞交阻,或寒热失调,正虚邪结而成。治宜逐瘀、散寒、消积、行气兼以扶正。 积聚積聚jī jù中医病名。指腹腔内的结块。其中包括固定不移、质地坚硬的积和聚散无常、质地较软的聚。《医说·卷第六》:“侍郎右关脉伏,伏为积聚,有生冷之积,成癥在腹。” 积聚jījù病症名。出《灵枢·五变》。腹内结块, 或胀或痛的病症。《张氏医通》: “积者五脏所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六腑所成, 其始发无根本, 上下无所留止, 其痛无常处。” 一般以积块明显, 痛胀较甚,固定不移的为积; 积块隐现, 攻窜作胀, 痛无定处的为聚。性质与癥瘕、痃癖相似。多由七情郁结, 气滞血瘀, 或饮食内伤, 痰滞交阻, 或寒热失调, 正虚邪结而成。治宜散寒, 消积, 攻瘀, 行气, 扶正等法。详见心积、肺积、肝积、脾积、肾积等条。 积聚 积聚积聚是气血凝聚以及实邪蓄积成块的一类病证的总称。积聚包括五积、癥瘕、痃癖、痞块等病症。《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夫分言之,有积聚、癥瘕、痃癖之不一,总言之,则止曰积。盖以积者,停蓄之总名。”而积之与聚又有不同,积者,有形可徵,固定不移,痛有定外,病在血分,为脏病;聚者,聚散无常,无形可验,病在气分,为腑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不治。”历代医家又把积病与聚病合称为积聚。 病名考证 积聚名称,见《灵枢》。又称“积”、“大聚”、“瘕聚”。《难经·五十五难》中指出:“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又有五积之称。《济生方》有“六聚”之名。后世亦有将癥瘕作积聚称。如《景岳全书·癥瘕类》:“癥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是因邪气(尤其是寒邪)留止于肠胃或募原之间,著于络脉,血脉凝涩,或者由起居不节,用力过度,损伤肠胃络脉,及忧怒气逆,凝血蕴裹而不散,著而不去等原因所致。历代医家宗《内经》之说而有所发展。《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第十八》中曰:“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诸病源候论·积聚候》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府脏之气所为也。”《医学入门·积聚》曰:“五积六聚皆属于脾”。强调正气虚而邪入于脏腑,遂成积聚。《景岳全书·积聚》谓:“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脱之。”其重视邪致积聚,同时又指出:“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也曰:“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病也。”并指出:“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上述均认为邪实、正虚两方面皆可导致积聚。《医宗金鉴·积聚总括》中,比较突出地指出了情志因素导致积聚:“积聚,……之疾,皆得之于喜怒不节则伤脏,饮食过饱则伤腑,肠胃填满,汁液外溢,为外寒所袭,与内气血食物凝结相成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情志失和: 忧怒抑郁,脏腑失和,气机逆滞,血行不畅,络脉受阻,日久血凝蕴裹而不散,积聚成块,遂成斯疾。 (2)饮食失节: 饮酒无制,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水谷精微蕴而成湿,凝聚成痰,痰食交阻,气血失于流畅,脉络壅塞,搏结成块,日渐增大,乃致本病;或饮食不调,食滞肠胃,气机失畅,食气交阻,聚以成疾。 (3)起居失宜: 起居失于摄养,脏腑乖和,正气耗散,加之寒温不调,寒邪侵袭,气血行涩,遂使脏腑血脉凝滞,日久积聚乃成,也有复因饮食不节,以致风寒痰食与气血互结脏腑,日积月累,而成本病。 分类 古代所载极为繁杂。如《华氏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载:“故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积有心肝脾肺肾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 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八名也。”上述分类不仅繁锁,且概念交叉重复,目前较少沿用。《难经》根据病变脏腑分类,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临床上根据发病的特点,形症,可分为癥瘕、痃癖,痞块等。 辨证要点 应先分辨积和聚。《难经·五十五难》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皆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积属阴,病在血在脏,有块可征,发有常处,痛不离其部,边缘清晰可及,或推之不移;聚属阳,病在气在腑,其无形可征,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肝之积,肥气,其块在左胁下;心之积,伏梁,块在脐上至心下;脾之积,痞气,块在胃脘;肺之积,息贲,块在右胁下;肾之积,贲豚,其块发于上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癥者隐现腹内,按之形症可验; 瘕者,发无定处,易聚易散;痃生脐腹部,呈弦索状痞块;癖生两胁,肿块寻摸不见,痛时可触及痞块。积聚还须辨明虚实,积聚总属虚实夹杂之证。一般而论,聚病较轻,为病尚暂;积病较重,为时较久,而积聚初起一般软而未坚,正气尚强,邪气尚浅;病至中期则邪盛正虚,积块增大,触之觉硬;到了末期,则积块坚硬,正气大伤,以虚为主。 治疗原则 《内经》中有:“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谓。但在临床中尚须辨其新久虚实,而后立法投药。《景岳全书·积聚》提出治积聚的“攻”、“消”、“散”、“补”四法,并说:“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积聚之初,宜散聚消积,活血通络为主,如化积丸、秘方化滞丸等;积聚中期,宜通瘀行气,扶正和中,攻补兼施,如四磨饮、鳖甲煎丸等;积聚末期,宜大补气血,健脾和中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如八珍汤、健脾丸合消积散聚活血化瘀之品。 积聚为顽固之症,平时须注意摄养,宜调饮食,少食膏粱厚味,进易消化的食品;注意起居寒温适宜,节制房事;应控制情绪,不宜过于激动或暴怒以及避免思虑过度。 凡患积聚,须警惕其为癌症。《医宗金鉴·积聚难证》:“积聚牢固不动,坚硬不软,则病深矣。”即与癌证相类似。 积聚,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的胃肠功能紊乱、肠粘连、肠梗阻、幽门梗阻、肝脾肿大、胆囊疾患、腹腔肿瘤、内脏下垂等病相似。 ☚ 虚胀 五积 ☛
积聚 积聚积聚,是指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或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一种病证。多由肝气郁结,痰食阻滞,气血瘀结等原因所引起。治法如下: (1) 兼见胁肋胀痛,走窜无定,情绪不安,胸闷不适,舌苔薄,脉弦紧数者,多为肝气郁结。可用: ❶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以疏肝气; 次默念“呵”字呼气,以祛肝邪。呼后吸,吸后呼,反复为之(《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❷用左脚跟勾右脚大拇指翘上,用鼻尽量深吸气七次(《诸病源候论》卷十三)。 ❸左侧卧,直伸右臂右足,以口纳气,鼻出气,周而复始。 ❹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极,乃出气(上二法,均见《诸病源候论》卷十九)。 ❺闭气撚拳,如熊侧身向左右摆动前行,使两侧胁肘骨节作响,腹内肠鸣(《夷门广牍·赤风髓》)。 ❻坐定,用两手搬住两肩,以目左视,运气十二口,再以目右视,运气十二口(《内外功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 ❼每日丑、寅时正坐,拗头颈左右顾,同时两手左右各托三、五度,托时两手与头颈拗扭方向相反;继叩齿咽津;再次行“六字诀”的“嘘”字吐音气法(《内外功图说辑要·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2) 腹胀或痛,眠食俱减,时或觉有条状物在腹部聚起,拒按,苔腻,脉弦滑者,多为痰阻食滞。可用: ❶端坐,伸腰,仰头开目,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次止。 ❷向左侧卧,使左胁贴于席,伸直右手足略抬高,以口纳气,鼻吐之,反复多次后,转右侧卧亦如之。 ❸闭口微息,正坐向旺气,张鼻吸气,深入脐下(丹田),闭气,撮口徐微出之,凡十二次。 ❹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内气闭之七息,微吐之。 ❺凌晨,去枕正身仰卧,合眼闭口,用力伸展两臂两腿,闭气不息,尽量鼓起腹部,极乃呼气,吸气; 过片时,仰起两脚,向头部方向反屈,尽量内收小腹,待呼吸平定后,恢复原位再作(以上五法,均见《诸病源候论》卷十九)。 ❻背靠墙壁,笔直其身,屈颈低头,闭气不息十二通,用意排痰饮积食向下排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❼于食后,常以手摩腹部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再如鸡步样缓行数百步(《寿世保元》)。 ❽正坐直身,吸气,闭气,鼓起小腹,闭至极度时乃缩小腹呵气出。如此一吸一鼓,一呼一缩,计三十一次止(《红炉点雪·鼓呵积滞法》)。 ❾将脚分开成八字形立定,次将两手相叉,掌心向胸,向胸部来回按摩,不计遍数,运气二十四口(《内外功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 (3)腹或胁肋痛如锥刺,受冷则甚,舌紫晦暗或有瘀点黑斑,脉涩滞者,多为瘀血内结,气机受阻。可用: ❶以左手按右胁,尽力伸举右手; 次以右手按左胁,尽力伸举左手(《诸病源候论》卷十九)。 ❷端坐,右手把住右腰,鼻纳气七息,左右捩头三十次。 ❸双手搦腰,手指相对尽量靠近,将上身向前向后俯仰振摇十四次; 复将两手大拇指向后极势,振摇十四次。 ❹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 用鼻吸气后,闭口不息,到极限为止,吐气; 复吸复吐,反复七次(上三法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 ☚ 消渴 心悸 ☛
积聚 积聚积聚是指腹内肿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疾病。积与聚有区别,积者有形坚硬,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由渐而成,病属血分,脏病;聚者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腑病。此病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情志抑郁,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气血无法疏通而瘀滞所致。积聚在左侧者,积为死血积,在右侧者,积为气食积,在中间者,称为痰饮。积聚按它的发生部位和形状分为癥、瘕、痃、癖、痞、块、血蛊。癥为坚硬不移,瘕为坚硬而可移动,痃为在脐旁如弦,癖为在胁间僻处,痞为在皮里膜外,块为水谷在通路成团,血蛊为癥瘕甚者。按它的病因分为酒积、果菜积、鱼蟹积、水积、虫积、积聚等,其证大同小异。酒积症见面目黄,口干渴,腹胀,时呕痰水,或腹痛泄泻;果菜积症见不时泻利,腹中成块;水积症见胸胁引痛,沥漉有声,足胫胀满;虫积症见腹中时常搅痛,呕吐清水,苦水等。治宜行气消积,和血通络。太阴人通治方用四时丹。酒积用清肺泻肝汤,果菜积用葛根浮萍汤去蛴螬加鹿茸10g即名为葛茸浮萍汤,鱼蟹积用太阴调胃汤,水积用太阴调胃汤,清肺泻肝汤,虫积用麻黄定痛汤,积聚用热多寒少汤。少阴人通治方用巴豆丹,温白丸,如意丹。酒积用十二味宽中汤去白何首乌加苍术,果菜积用香砂养胃汤,鱼蟹积用香苏散,水积用十二味宽中汤,虫积用白何首乌附子理中汤,积聚用姜术破积汤加三棱、莪术。少阳人通治方用赞化丹,酒积用李氏凉膈散,果菜积用荆防败毒散加生神曲、生麦芽,鱼蟹积用荆防败毒散加连翘、牛蒡子,水积用荆防地黄汤,甘遂天一丸,虫积用李氏肥儿丸,无块者用滑石苦参汤,有块者用忍冬藤地骨皮汤,积聚者用忍冬藤地骨皮汤。太阳人用荞麦面、每次25g,热水下,空腹服,蛤粉每次2g,温水下。 ☚ 哮喘 郁证 ☛ 积聚jī jù❶abdominal mass ❷m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