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联合扭动构造又称陕西、四川地块旋扭构造。提出这一旋扭构造观点的尚瑞钧教授,以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原理为指导,认为秦岭—巴山南北两侧分布着极其醒目的一对近于圆形地块,两个地块具明显的相对扭动特征。其形成的构造体系,主体部位在陕西,同时波及到四川和陕西邻省境内。总的来说华北鄂尔多斯地块作反时针旋扭并向南推移,扬子(四川)地块作顺时针向旋扭并向北推移,青藏地块由南西向北东推挤,组成了秦巴地区的联合扭动构造。并在李四光教授已划分的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华夏系、新华夏系及河西系等大型或巨型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圆形地块联合旋扭构造,这样就更好地处理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体系归属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秦巴联合扭动构造由于不同时期构造应力作用强弱差异,控制了秦巴花岗质岩浆的生成、秦巴变质作用及秦巴构造的发展与演化。由于双圆形相对旋扭运动及其与纬向构造、华夏系、新华夏系及河西系的联合复合关系,产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构造三角地区,从而控制了地震活动带和成矿带。如宝鸡—陇西(三角)区、华山—中条山—卢氏 (三角)区、略阳—松潘 (三角)区、柞水—旬阳 (三角) 区成为铁、铜、铅、锌、镍、钒、钼、黄铁矿、石棉、石膏、重晶石、汞、锑等成矿区带。汾渭构造 (三角) 区、平武—略阳—迭布(三角)区为地震活动区。因此研究构造三角区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