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始皇帝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始皇帝陵位于临潼县晏寨村南,距西安市35公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秦始皇帝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当时他只有13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用了2年时间对陵墓工程进行收尾,于秦二世二年(前208)正式建成,历时39年。修陵人数量多时,曾达到72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70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从考古探测和发掘看,秦陵区域以陵冢为中心,总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呈长方形。内城东西宽580米,南北长1355米,周长3870米。外城东西宽940米,南北长2165米,周长6210米。内外城四面都有城门,且有阙楼。城四角也有角楼。陵冢在内城的南半部,现高46米,占地近250万平方米,呈覆斗形。陵冢封土下面为秦陵地宫。据《史记》、《汉书》、《三辅故事》等古籍记载,秦陵地下建筑有都城内的宫观以及百官位次,埋葬着许多珍奇动物和物品。其中有30箱金蚕、有金银做的凫雁等。用人鱼膏(传说是一种像人的四脚鱼,生在东海)做的蜡烛燃烧照明。设有防备盗墓而能自动发射的弩机暗箭。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围绕,机械传动,川流不息。地宫顶部象形日月天体,底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里面“被以珠玉,饰以翡翠”,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秦陵墓顶以明珠为日月星辰,象征着秦国统治区为广阔的苍穹;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则象征着秦国统治区域的广袤大地。虽然秦陵地宫还没有发掘,但陵中存在大量水银,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1981年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等单位,将地球化学中勘查汞量的测量技术,应用于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发现秦陵封土下土壤中的汞含量,确实高于附近其他地方,从而证实了《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江河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在这座陵墓里,还埋葬着万千屈死者,其中有当年被强行殉葬的宫女,有为了防止“泄密”而被活埋的造墓石匠。陵冢的北边,是秦陵的寝殿建筑,是供墓主人安寝的地方,备有衣冠几仗及生活用具。陵西有秦始皇出行时的宫廷车马坑,有木车和铜车。1980年12月,在这里发掘出土了两乘铜车马。出了内城西门,有珍禽坑,面积约2000平方米,埋着许多瓦棺,棺里有禽兽的骨骼,有陶钵、铜环和跽坐俑及大型陶俑,是饲养供奉秦始皇取乐的珍禽异兽的地方。由珍禽坑向北,是陵园中向墓主人供奉饮食和祭祀的地方。在陵东,东外城有陪葬墓,是秦末王室或大臣死后陪葬的墓地。又有马厩坑,一个跽坐俑附近埋一活马,这是秦宫廷马厩的象征。距秦陵外城东1.5公里,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冥军——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坑。陵外城东南角,有一条长1600多米的防水堤。正如《吕氏春秋》所载,秦始皇陵“其高大若山,其树木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秦始皇陵墓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严重破坏。据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以30万人盗掘该陵墓,燔烧其宫观,宫中的财物运了30天还没有运完。这是秦陵文物的一次大劫难。以后唐代的黄巢及各代都对秦陵有过挖掘。1961年,国务院将秦始皇帝陵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各级政府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陵(含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清单。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东6公里的骊山北麓。公元前247年,嬴政始立秦王后,便开始为自己在这里修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全国征集了70多万人开展大规模的修陵活动。秦始皇帝陵的主要建筑,都完成于这一阶段。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东巡病死沙丘,归葬于此。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军进逼至戏(今临潼县东15里),修陵工程结束。秦始皇帝陵内埋藏丰富,建筑富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道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锢)而致椁。宫观百农,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公元前208年,项羽攻入咸阳,盗掘并火焚始皇帝陵。汉高祖刘邦曾为之置守冢十家,宋代也曾修复过。1962年后,国家曾派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始皇帝陵进行考古勘察和钻探,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现在,考古资料证明,秦始皇帝陵当时的地面建筑非常宏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整个陵园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封土高为47.6米(从陵前的石碑底部实测)。封土下是玄宫(地宫)。玄宫宫墙埋在地下,用土坯砌成。地宫外是内外两重城墙。内城南北长1 355米,东西宽580米,宽8米,夯筑。内城东、西、南各有一城门,北二城门。城垣四角有角楼建筑,门上有门阙。玄宫位于内城的南半部。外城城垣南北2165米,东西940米,城垣四面有门,并有门阙建筑。内外城之间,有寺园吏舍建筑。秦始皇帝陵内外城中,原来有大量地面建筑,主要有寝殿建筑、官建筑。 陵园内外,还有许多陪葬坑。已发现的有兵马俑坑、马厩坑、珍禽珍兽坑、铜车马坑,以及陪葬墓。另外,还有修陵人的墓地、石料加工场、窑址、防水堤、鱼池等遗址。1987年12月,秦始皇帝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对秦始皇帝陵的科学探查、科学保护和研究,从1962年开始。1974年,兵马俑发现以后,秦始皇帝陵更引起考古、历史及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注意。考古工作者对陵园范围内约十分之一的面积进行了普探,发现了许多新的考古资料,初步探清了陵园的布局状况。国家确定了保护范围。自然科学家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红外线、地磁、遥感等对陵园进行探测。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地下汞异常反应,证实了秦始皇帝陵玄宫中水银的超常含量。地质地矿单位也在对秦陵的地学进行勘测和研究。对秦始皇帝陵的历史和考古研究,近年最为活跃,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专著,对其布局、礼制、文化进行探索。现在,这种研究正在深入,把从考古文物的单元研究,纳入到秦文化的研究范畴之中,开拓了研究领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