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礞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礞石 【概况】: 异名 礞石(《嘉祐本草》)。 基源 金礞石为变质岩类岩石。 原矿物 金礞石一般指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粉砂岩系四川成都作为金礞石药用。 历史 金礞石古代本草未有记载。 始载于近代文献《中药志》,与青礞石并列统称为“礞石”。《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金礞石”为正名而收载,以后历版药典均载。 形态 蛭石片岩主要由蛭石鳞片及少量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少量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故称为蛭石片岩。 呈淡棕色或棕黄色;硬度低,可在硬纸上书写。条痕淡棕色。 水黑云母片岩 主要由水黑云母,次为蛭石及少量普通角闪石和石英组成。具片理构造。 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硬度低。 产状 蛭石片岩和水黑云母片岩大部分由黑云母类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 产地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粉沙岩与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不同处:主为细碎屑组成的集合体。 呈不规则块状;一般长8~15cm,宽5~10cm,厚5~8cm。具明显棱角;表面粗糙。土黄色,光泽暗淡。质较硬,用小刀需稍用力才可得到一划痕。 无膨胀。。 【生药】: 采集 采挖后,除去杂石和泥沙。 鉴别 性状 蛭石片岩:主为鳞片状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多数呈不规则碎片状或粒状。直径0.1~0.8cm。有的呈不规则扁块状或厚板状。 长2~10cm,宽2~5cm,厚0.6~1.5cm。无棱角,断面可见层状。 淡棕色或棕黄色;金黄色光泽。质较软,可在纸上书写,并留下淡棕色划痕。 水黑云母片岩 均为小鳞片组成的不规则块状。 黄褐色或深铁黄色。 金黄色或银白色光泽。 理化 取金礞石加热,即层裂或散裂,迅速膨胀约5~6倍,鳞片变为弯弯曲曲似蛭虫形状;呈银白色或浅黄色光泽;重量显著减轻,可浮于水面。 水黑云母片岩加热后膨胀较小,仅2~3倍。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金礞石和煅金礞石。 ❶ 金礞石拣去杂质。 ❷ 煅金礞石取净金礞石,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 或与等量火硝拌匀,煅至烟尽放凉,水飞极细粉。 贮藏 放置干燥处。 。【化学】: 金礞石主要矿物成分,为蛭石或水黑云母,少量普通角闪石及石英[1]。 化学全分析含SiO235.50%,Al2O312.44%,Fe2O39.12%,FeO1.66%,TiO20.70%,P2O50.40%,MnO0.15%,CaO4.07%,MgO8.49%,K2O2.117%,Na2O1.95%,H2O2.55%,CO20.58%。并含Pb、Zn、Cu、Ni、Cr、Co、V、Mg、Ga、P、Ti、Mn、Y、Yb、Zr、Be、Ba、Sr、Ca、Fe、Al等元素[2]。 参考文献 [1] 药物分析杂志 1986;9(6)∶340 [2] 中国矿物药 地质出版社,1988∶152。【药性】: 性味 甘、咸,平。 归经 肺、心、肝经。 功效 降气行滞,坠痰消食,平肝镇惊。 主治 ❶ 《药材学》:“能降气行滞。用于小儿的急慢性惊风,腹中积聚等症。又为治惊祛痰药,可定喘,止咳及治一切痰疾。” ” 用法用量 内服:3~6g,多入丸、散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礞石化痰丸(《惠直堂经验方》)治中痰并一切痰症:金礞石60g(煅,乳淬),大黄60g(酒蒸),沉香30g,半夏60g(姜、矾制),陈皮60g,黄芩60g(酒制)。 为末,陈米糊丸,绿豆大,每服9g。 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口服,1次6~12g,1日1次。 ❸ 红灵散(《中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中暑昏厥,中晕胸闷,腹痛吐泻:麝香60g,雄黄120g,朱砂200g,硼砂120g,金礞石(煅)80g,硝石(精制)200g,冰片60g。以上7味,除麝香、冰片外,雄黄、朱砂水飞或碎成极细粉,其余硼砂等3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口服,1次0.6g,1日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