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Coban城市名。在今危地马拉中部,卡阿邦河畔。始建于1538年。今为上韦拉帕斯省首府。附近有玛雅文化古迹。 科班 科班戏曲教育组织名称。传统培育戏曲艺人,向例是“艺学家传”的家族班子或“投师学艺”的“私房弟子”式的师承关系。自明代职业昆曲班子成立后,就有了“以班带班”的形式,吸收少年儿童习艺,担任群众角色,规定若干年学艺出科,如清代道光年间名丑杨鸣玉即由苏州昆曲科班出科。京剧形成初期,名演员私人办科班授艺,学艺出科后需要为师父效力数年。科班学艺有“近亲繁殖”的局限。1906年成立京剧喜连成科班,随着京剧发展,二三十年代京剧、秦腔、昆曲都建有班社,培育了众多戏曲人材。 ☚ 跨刀 票友 ☛ 科班k‘ uɣ213 p 213经过正规教育和训练: 人家是~出身,戏当然唱得好。 科班旧时招收训练戏曲艺徒的组织。训练期限一般是七至十年,重视基本功的锻炼,学习一两年后即可出场演出。科班艺徒大都按科别统一排名。如富连成社七科的艺徒分别以喜、连、富、盛、世、元、韵作为艺名中的第二个字。另外,个人投师学艺之年,亦称某科。学习期限三年,同科者以兄弟相称,迟一科者称前后辈。后来人们通常把受过专门训练、并在某一科目有专长的人称为“科班出身”。参见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 科班kē bān旧时培养儿童戏曲演员的专门组织。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1910年《图画日报》第三百二十六号:“吕昭庆同治末年在何鸣芳科班学习武旦。” 科班kē bān旧时戏曲行谓从小拜师学艺。《切口·优伶》:“科班: 专收幼伶教授艺术也。伶人以科班出身为荣。” 科班旧社会培养戏曲演员的教育机构。大多是民办。培养期限一般为7~10年。16世纪明嘉靖(1522~1566)时昆曲形成后,江南一带开始有科班。清末民初,相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最有名的是叶春善主持的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科班。 科班旧时训练戏曲艺徒的机构。大都是民办。着重从小锻炼基本功,主要传授技艺,通过频繁的舞台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技。多不设文化课。 科班 科班旧社会培训戏曲艺人的民办教育机构。培训期限一般在7—10年。我国过去采取师徒相传的个体培训方式,使用口传心授的教练方法。大多是“投师学艺”与“艺学家传”的途径。由于没有正规的戏曲学校,不便于培养出配套的全堂角色,更难适应演出的需要,影响舞台艺术的发展。只得从科班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中,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方法。如规模较大、历史较为悠久的童年演员科班,有京剧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斌庆、长春、鸣盛、三乐(后改正乐)和崇雅社女子科班。许多地方剧种都有类似科班,如西安易俗社的秦腔科班,也是以从小打好技术基础为主,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员艺技能力的,曾培养不少优秀演员。凡正式参加“科班”学艺的,统称“坐科”。 ☚ 梨园 戏班 ☛ 科班ke ban❶old-type opera school ❷form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科班❶old-type traditional opera school ❷reg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