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学术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的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主要通过科技群众团体如中国科学社、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及其在四川的分会等进行,形式有召开学术年会、出版学术刊物、进行学术论文讲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大致经过了4个发展阶段。1950年~1957年,主要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爱国卫生、天文气象、农村科学试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方面的科技宣传活动; 国际学术交流主要面向苏联,邀请苏联专家、留苏访苏学者和举办图片展览介绍苏联科技成就。1958年~1966年,主要是省级学会成立后单独和联合开展学术交流、科学考察、技术攻关等活动,如1959年省科协组织多学科的水稻技术考察团赴新都、泸州、江油等地考察,总结水稻增产经验。1960年~1965年,省各自然科学学会先后举行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会,征集学术论文上千篇。1978年~1985年,科技学术交流活动迅速发展。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召开学术年会548次,开展学术活动3433次,征集学术论文67015篇,评选优秀论文5172篇,向全国推荐1523篇。出版科技期刊77种。1984年省科协组织的 “四川省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大会”,提出科技建议1531项,推荐报省602项,采纳落实100多项。国际学术交流到1985年底,共接待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00多人,开展民间学术交流活动631次,参加对口交流的全省科技工作者7万多人次。 1986年后,四川科技学术交流发生重要变化,学术交流与科学论证、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结合起来,学术交流和学科创新、培养学术带头人结合起来,学会组织和政府、企业结合起来,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人才成长、学科和经济发展。 国内学术交流方面。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讨,提出政策咨询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有的已被采纳、实施,对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谋咨询作用。围绕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学术研讨论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技术开发,直接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围绕当代科学前沿开展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省地质学会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把中国地质学科的沉积学研究推到世界前沿水平。省医学会围绕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组织基因工程、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为促进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首届“青年科技奖” 表彰了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26人,评选青年优秀科技论文,276人获奖。1992年和1995年召开两届 “中国科协青年学术年会四川卫星会议”,共有823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收到论文1200篇,许多是国家、部省级重要科技成果,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七五” 期间,全省共召开学术会议5.26多万次,发表论文20多万篇,出版学术期刊327种,发行3800多万册,学术著作和论文集1342种,发行1700多万册。“八五” 期间举办学术会议1.5万次,交流学术论文23.8万篇,进行科学考察4444次,出版学术期刊271种,发表论文8.5万篇。 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七五”期间,民间国际活动中,在四川省内召开的国际科技学术会议42次,有940名国外学者参加,派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45次、52人,出国进修生136人,接待科技交流团组280个、2253人,组织参加对口交流1500人,举办有1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 “1991年国际科幻年会”。“八五” 期间,国际民间和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有新发展。接待各国和台、港、澳地区科技团组850个、6716人次,组织国际学术交流231次、2.4万人次,组织国际科学考察598次、2593人次,派出进修生231人。有政府参与的科技、经济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四川省科技口与国外、境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科技、经济交流。组织出国出境科技交流3500多人次;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1次,有5000多人参加; 邀请外宾到川进行科技、经济交流4000多人次; 聘请国外专家到川工作580人次; 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591项; 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6项,完成29项; 1993年~1994年协助创办三资企业73个,引进外资3.17亿人民币,协议引进外资3.1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