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方式和方法keju kaoshi de fangshi hefangfa
科举考试,唐至宋初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帖经是唐代试士的重要项目,各科均须帖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任揭一页,留出一行,其余遮盖,再在这一行上用纸帖盖三字,令考生将被盖的字读或写出来。以明经科为例,每经帖十次,答对五次以上为及格。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这种问题,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称为“口义”。由于问答都很简单,所以常须问答几十上百条,才能统计成绩。呫经和墨义都是重在考试记忆能力及对经典原文的掌握程度。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这种方法较为灵活,可以使士人从经学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而面向现实,用经史知识研究政法财经等社会问题,有助于促进知识分子的政治见解和才能的形式。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主要项目。作诗赋既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正常的感情,是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的综合表现。虽然文学才能与吏治才能并非完全一致,历朝对此考试都有异议,但轻重不同,还是一直保留下来了。北宋神宗以后,废帖经、墨义,代之以“经义”,即以“五经”中文句为题,令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自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规定经义考试须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由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后面“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由两股排偶对比的文字组成,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一篇八股文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至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重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在内容上要求作者用古人的思想与口吻,代圣贤立言,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字数填写,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所以,自其形成之日起便遭到物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