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种树郭橐驼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唐代寓言。柳宗元著。《柳河东集》:郭橐驼,不知其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 种杨树 皇帝衣帽 ☛ 种树郭橐驼传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7〕。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8〕,其培欲平〔9〕,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10〕,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11〕,其置也若弃〔1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13〕,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14〕,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15〕,则又爱之太殷〔16〕,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7〕,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1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20〕,若甚怜焉〔21〕,而卒以祸〔22〕。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23〕,督尔获。蚤缫而绪〔24〕,蚤织而缕〔25〕。字而幼孩〔26〕遂而鸡豚〔27〕。’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2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29〕,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30〕。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31〕?” 问者嘻曰〔32〕:“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3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本篇选自世綵堂本《柳河东集》卷十七。橐(tuo)驼,即骆驼。这是因郭橐驼驼背而得此名。 〔2〕偻(lu):曲背。 〔3〕隆然伏行:背部高起,弯腰而行。 〔4〕为观游:作为观赏(而种植花木)。 [5]蚤实以蕃:早早的结实而且果实结得多。蚤,同“早”。 [6]寿且孳(zi):活得长且生长得快。 [7]致其性:意谓使树木得到它生长本性的需要。 [8]本:树根。 [9]培:培土。 [10]既然已:这样做完了。 [11]莳(shi):种植。 [12]置:指栽好放在一边。 [13]抑耗:抑制损耗。其实:指结的果实。 [14]拳:拳曲,不舒展。土易:指用新土换掉旧土。 [15]反是:和上述做法相反。 [16]殷:深厚。 [17]爪其肤:指用指甲划破树皮。 [18]日以离:一天比一天地损失。 [19]官理:即官治。意谓当官治民。 [20]长人:当人民的官长,即谓作官。烦其令:烦琐地发布命令。 [21]怜:爱的意思。 [22]祸:意谓造成祸害。 [23]勖(xu):勉励。 [24]缫(sao)而绪:缫,煮茧抽取蚕丝。而,此处同“尔”,即你的。下面三句皆同。绪,丝的头绪。 [25]缕:线。 [26]字:意同抚养。 [27]遂:使其成长之意。 [28]击木:指敲梆子。 [29]飧(sun)饔(yong):指晚饭和早饭。《孟子·滕文公上》:“饔飧而食。”赵岐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30]怠:通“殆”,疲弊。 [31]类:近似,差不多。 [32]嘻:叹词。 [33]养人:即养民。 此文名为郭橐驼的传记,然作者本意并不在于描写郭橐驼这个人,此人是否真实存在也不重要。所以顾炎武说是“稗官之属”(见《日知录》卷十九);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评日:“韩愈所为私传,皆其人于史法不得立传,而事有关于人心世道,不可无传者也。宗元则以发抒己议,类庄生之寓言,如《梓人》,如《郭橐驼》等,皆与此同,非所为信以传信者矣。”(《唐宋文醇》卷十一)橐驼之所以善于种树,因为他顺应了树木的生长规律。遂将其道“移之官理”,治民也不能“好烦其令”,应当不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让老百姓安居安业。这种思想与老庄的无为而治有相通之处,但却不能简直地归之于来自老庄。文中所描写的乡吏早催晚促的情景,柳宗元显然是亲眼所见的,是从实际经历中总结出来的。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他为柳州刺史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则是已将其道用之于治民矣。《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评论这篇文章的写法说:“前写橐驼种树之法,琐琐述来,涉笔成趣,纯是上圣至理,不得看为山家种树方。末入官理一段,发出绝大议论,以规讽世道,守官者当深体此文。” 种树郭橐驼传[唐]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②,隆然伏行③,有类橐驼者④,故乡人号之驼⑤。驼闻之曰:“甚善⑥,名我固当⑦。”因舍其名⑧,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⑨。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⑩,皆争迎取养(11)。视驼所种树,或移徙(12),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1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14),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15),能顺木之天(16),以致其性焉尔(17)。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18),其培欲平(19),其土欲故(20),其筑欲密(21)。既然已(22),勿动勿虑(23),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24),其置也若弃(2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2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27)。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2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29),则又爱之太恩(30),忧之太勤(31),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3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3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34)。故不我若也(35)。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36),移之官理(37),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38),若甚怜焉,而卒以祸(39)。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40),督尔获。早缫而绪(41),早织而缕(42),字而幼孩(43),遂而鸡豚(44)。’鸣鼓而聚之(45),击木而召之(4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4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8)?故病且怠(49)。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50)。”传其事以为官戒(51)。 〔注释〕 ①本篇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郭橐(tuo沱)驼,姓郭的驼背。橐驼,即骆驼。②病偻(lou娄),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③隆然,指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走路。④类,好像。⑤号之,称呼他。⑥甚善,很好。⑦固,的确。当,合适。⑧舍,弃。⑨长安,唐代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⑩为观游,修建园林来观赏游玩的人。(11)争迎取养,争着欢迎他,供养他。(12)移徙,搬动。这里指移栽树木。(13)硕茂,高大茂盛。早实,早结果实。蕃,多。(14)窥伺,偷着看。效慕,模仿。(15)孳,繁殖得快。(16)天,天性,自然生长的规律。(17)致其性,让它按自己的习性生长。焉尔,就这样罢了。(18)本,树根。舒,舒展。(19)培,培土。平,均匀。(20)故,旧。指移栽树木时,根上要保留一些原来的旧土。(21)筑,指填土。密,紧。(22)既然已,这样做了以后(23)勿动勿虑,不去摇动它,也不去想它。(24)莳(shi是),移栽。若子,像对待小孩子一样。(25)置,放。弃,抛弃。指栽好之后不再管它。(26)抑耗其实,抑止、减少它结果实。(27)早而蕃之,使它的果实结得早而且多。(28)拳,拳曲不能伸展。易,更换。(29)苟,如果。反是,与此相反。(30)爱之太恩,宠爱得过分。(31)忧之太勤,操心得过分。(32)爪,用指甲抓。肤,指树皮。验,检查。生枯,指树的死活。(33)离,违背。(34)仇之,害了它。(35)不我若,不如我。(36)道,指种树的道理。(37)移之官理,移用来当官治民。理,治理。(38)长(zhang掌)人者,领导别人的人,即做官的人。好(hao)烦其令,喜欢不断地向百姓发布命令。(39)卒以祸,结果给百姓造成灾难。(40)勖(xu叙)尔植,勉励你们种植。(41)缫(sao搔),煮茧抽丝。绪,丝头,指丝。(42)缕,纱。(43)字,养育。(44)遂,顺利,引申为成长。豚,小猪。(45)聚之,指把百姓聚集合起来。(46)木,木制的器具,这里指梆子。也是用来召集百姓的。(47)小人,指老百姓。辍,停止。飧(sun孙),晚饭。饔(yong拥),早饭。劳,犒劳,招待。(48)蕃吾生,使我们人口兴旺。安吾性,使我们生活安定。(49)病,困苦。怠,疲乏。(50)养人术,治理百姓的办法。(51)官戒,官吏的鉴戒。 〔分析〕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传记散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带有寓言性质,具有讽喻意味的一篇传记。作者借为种树人郭橐驼立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把一个养民治国的重大主题,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传记来表现,可谓大题小做,深入浅出。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日趋衰落,柳宗元针对当时政乱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主张改革吏治。写作本文的时候,他正在京都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这篇传记就是用种树之事来讽喻统治阶级烦令扰民的弊政,说明为官治民要顺从民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也体现了作者要求革新政治的主张。 传中人物郭橐驼,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实际上不一定真有其人,但因为写得形象生动,富有哲理,从而具有普遍意义,成为典型人物。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首先,按传记要求,开头从人物的姓名籍贯写起,使它像个传记样子。“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原来郭橐驼因患病而驼背,又因驼背而得名橐驼。文章这样开头,既交代了主人公名号的由来,又描写了人物形体特征,使郭橐驼其人名实相符,先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再写他的籍贯:“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他的家乡是丰乐乡,他真的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吗? 不,这同他的名号一样是耐人寻味的。一个驼背的畸形人,当然比生理上正常的人更懂得世上万物“顺天致性”的重要,一个名曰“丰乐乡”的地方,实际上人民无法蕃生安性。这些对表达本文的主题都有一定的映衬作用,可见作者的每个设想,都是寓有深意的。 其次,运用侧面衬托与正面叙述相结合的手法,写郭橐驼精于种树。先总写一笔:“驼业种树”,点明郭橐驼的职业、身份,并紧扣题目上“种树”二字。然后从三方面着墨,先从侧面来写:“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是从社会反映角度来表现主人公的种树技艺。一个“凡”字,一个“皆”字,强调其受欢迎的普遍性;一个“争”字,强调其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知,他的种树技艺已誉满京城。接着从正面叙述:“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这是从劳动成果角度来写橐驼种树技艺高超。前半句强调他栽种的树成活率高,后半句强调他栽种的树长得高大茂盛(可供观赏),而且结果又早又多(有利于卖果谋生),这正是长安人“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用同行者作反衬:“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与同行者进行比较,更能显示橐驼种树技艺出类拔萃。经过这样三个方面的介绍,有力地表现了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专长,为下文的议论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问答形式引出议论,运用对比手法把人物写活。本文第二第三两段开头,都是先写有人发问。当然,有问必有答,这便引出了郭橐驼的大段议论,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显示精神。 第二段开头写道:“有问之,对曰”,便是用问答形式引出郭橐驼关于种树之道的议论。他先谈自己对种树的认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句话承上启下,高度概括了种树的原理。前句中的“寿”与“孳”,照应上文说的“无不活”和“硕茂早实以蕃”,后句总述种树之道,指出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充分发展它的本性,便是种树成功的道理。 这就揭示了一条真理,提挈了全篇,成为全文议论的中心。在讲清事理之后,郭橐驼再谈自己的具体做法来印证上述理论。他说:“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其”字排比句,说明栽种时要根据树木的本性尽力给它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其莳也若子”,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是说种好之后,就置之一旁,不需多问,也就是“其置也若弃”,让它休养生息,尽情地自由生长。接着用两个复分句回应段首对本层次作有力的小结:“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里指出树木硕茂、早实以蕃的条件是不妨害其生长,不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强调顺天以致性的重要。橐驼是个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有一定认识,他对种树之道的议论,正是他根据自己的劳动体会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是橐驼的聪明才智,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十分可贵。以上从正面论证了种树之道,然后文章转入下一层次,写他植者的做法与态度。郭橐驼先总说一句:“他植者则不然。”指出他植者与己不同,正是为了进行对比。他植者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栽种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这是马虎草率的做法,与橐驼的“其莳也若子”的态度正好相反。另一是管理时:“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这是过于殷勤的态度,他们操之太急,与橐驼的“其置也若弃”的态度正好相反。更有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频繁侵扰,严重破坏了树木的生长规律,结果就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些人貌似关心爱护,但做法错误,危害极大。所以橐驼批评他们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他植者遭到失败,就从反面论证了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这样,本段中前后两个层次,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非正误,一目了然。而郭橐驼的形象,也就在比较中露出锋芒,令人折服。最后用“吾又何能为哉?”结束本段议论,与段首“有问之”呼应,一问一答,交代清楚。 第三段开头,也是先写发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一个设问,巧妙地把文章从谈种树引入谈官理。作者运用类比,由此及彼,有意让橐驼用种树之道来议论治民之术。郭橐驼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先说:“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他始终以种树人口吻说话,这符合他的身份,也显得谦虚谨慎。但紧接着用“然”字转折,发表议论。当然,郭橐驼是个种树的,生活在农村,他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高谈阔论,而只能从自己在乡间的见闻谈起,并时时与种树之道作对照。他说:“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郭橐驼对当时社会有敏锐的观察,他指出长人者好烦其令,给人民造成灾祸,正击中了当时吏治的要害。为了抨击这种弊政的危害,他以此句为中心,对“好烦其令”展开议论。先叙“令烦”的情景:“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乡吏朝朝暮暮来“呼”、“聚”、“召”,可见频繁扰民之甚。他们颁发官命,叫百姓种田,织布,育子,养鸡养猪。这些事本来就是农户的家常事,岂有不会做之理?哪里需要官方强迫命令?长人者高高在上,不了解民情,喜欢瞎指挥,表面上像是爱护百姓,实质上政乱令烦,严重干扰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给人民带来灾祸,这与殷勤的他植者如出一辙。橐驼凭自己种树的经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所以他说:“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长人者好烦其令的恶果,也展现了老百姓贫穷困苦而不得安宁的生活景况及内心忧愁。说到这里,橐驼又回到种树上来,他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指出种树之道与治民之术有相通之处。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客观规律来办,否则,必定失败。可见种树之道是有普遍意义的,因此问者嘻曰:“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橐驼之言,使发问者从种树的道理中悟得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既点明了题旨,揭示了寓意,也生动地表现了本文的主题。 经过作者精心刻划,郭橐驼的形象鲜明丰满。他不仅精通种树,而且对社会和人生都有深刻认识。他对统治者好烦其令极为不满,希望当官的体察民情,不要违背人民的本性,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作者对郭橐驼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这篇寓言传记也因此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评说〕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顺木之天,其义类甚广,为学养生,无不可通。然柳氏自为长人者而发。后世并促耕督获之呼,亦无暇及矣。叫嚣隳突,鸡犬不宁,如《捕蛇者说》所云,则无间日夜也。悲夫!”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前写驼种树之法,琐琐述来,涉笔成趣。纯是上圣至理,不得看为山家种树方。末入官理一段,发出绝大议论,以规讽世道。守官者当深体此文。” 《种树郭橐驼传》[原 文] 郭橐驼,不知始①何名。病偻②,隆然③伏行④,有类⑤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⑥我固当⑦。”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⑧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⑨及卖果⑩者,皆争迎取养(11)。视驼所种树,或(12)移徙(13),无不活;且硕茂(14),早实以蕃(15)。他(16)植者虽(17)窥伺(18)效慕,莫(20)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21)也,能顺木(22)之天(23)以致其性(24)焉尔(25)。凡植木之性(26),其(27)本(28)欲舒(29),其培(30)欲平,其土欲故(31),其筑(32)欲密(33)。既然已(34),勿动勿虑(35),去不复顾。其(37)莳也若子(38),其置(39)也若弃(40),则其天者全(41)而其性得(42)矣。故吾不害(43)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44)之也;不抑耗其实(45)而已,非有能早(46)而蕃(47)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48)而土易(49),其(50)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52)有能反是者(53),则又爱之(54)太恩(55),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56)其肤以验(57)其生枯,摇其本(58)以观其疏密,而(59)木之性日以离(60)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61)之,其实仇(62)之;故不我若(63)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64),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65)好烦(66)其令,若甚怜(67)焉,而卒以祸(68)。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69)耕,勖(70)尔植,督尔获(71),早缫而绪(72),早织而缕(73),字(74)而幼孩,遂(75)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77)而召之。吾小人(78)辍飧饔(79)以(80)劳(81)吏者,且不得暇(82),又何以蕃吾生(83)而安吾性(84)耶(85)?故病(86)且怠(8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88)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89)!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90)其事以为官戒(91)也。 [注 释] ①始:当初,原先。②偻(1ü):脊背弯曲。③隆然:高起的样子。④伏行:弯着腰走路。⑤类:似。⑥名:起名,名词用如动词。⑦固当(dàng):确实很恰当。固,的确。⑧业: 以……为业,名词用如意动词。⑨为观游:修建观赏游玩的园林。⑩卖果者:卖水果营利的人。(11)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用。(12)或:即或,即使。(13)移徙:移植。(14)硕茂:高大茂盛。(15)早实以蕃:早结果而且结得多。实,名词用如动词,结出果实。以,而且。蕃,多。(16)他:别的。(17)虽:即使。(18)窥伺:暗中观察。(19)效慕:复词偏义,意在“效(效仿)”上。(20)莫:没有人。(21)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孳,滋长、繁殖。(22)木:树。(23)天:天性,指自然生长的规律。(24)致其性: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致,通“至”,极,尽。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尽量达到、体现、发展等。(25)焉尔:罢了。(26)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27)其:那。(28)本:根。(29)舒:舒展。(30)培:在植物根部加土。(31)故:旧有的,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32)筑:捣土用的杵,这里用如动词,捣土。(33)密:结实。(34)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通“矣”,了。(35)虑:担忧,挂念。(36)莳(shì):种植,移植。(37)其:你。(38)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39)置:放在一边不管,这里指栽种完了。(40)若弃:像对待抛弃了的东西一样。(41)全:保全。形容词用如动词。(42)得:得以实现。(43)害:妨碍。(44)硕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长高大长茂盛。(45)抑耗其实:抑制损耗它的果实。(46)早: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提早。(47)蕃: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增加。(48)拳,拳曲,伸展不开。(49)易:更换。(50)其:他们。(51)若不……则……:如果不是……就是……。(52)苟:假使。(53)反是者:和这种(做法) 相反。是,这。(54)之:结构助词,得。(55)恩:情深,这里指用心。(56)爪:名词用如动词,用指甲抠。(57)验:检验、察看。(58)本:树干。(59)而:于是。(60)木之性日以离:一天天地背离了它的本性。以,结构助词,地。(61)忧:为……操心。(62)仇: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仇敌。(63)不我若:即“不若我”,不如我。(64)官理:当官治民。理,治,统治。(65)长(zhǎng)人者: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66)烦:通“繁”。这里是使动词,使……繁多。(67)怜:怜爱。(68)卒以祸:“卒以祸之”的省略。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卒,终于。(69)尔:你们。(70)勖(xù)尔植:勉励你们种植。勖,勉励。(71)获:收割。(72)早缫(sāo)而绪: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通“尔”,你们。绪,丝的头绪。(73)缕:线。(74)字:养育。(75)遂:成,这里指养大。(76)鸡豚:鸡和猪,这里借指家禽家畜。(77)木:梆子。(78)吾小人:我们小民。(79)辍飧(sūn)饔(yōng):中止吃饭。飧,晚饭。饔,早饭。(80)以:结构助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来”。(81)劳:接待,招待。(82)不得暇:忙不过来。暇,空闲。(83)蕃吾生:使我们繁衍生息。蕃,使……繁衍。(84)安吾性: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85)耶:呢。(86)病:穷困。(87)怠:疲惫。(88)其:大概。(89)不亦……夫:岂不……吗。(90)传(zhuàn):记载。(91)以为官戒:“以之为官戒”的省略。戒,通“诫”。 [译 文] 郭橐驼,不知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病成了驼背,背脊高高突起,弯着腰行走,就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亲们就称他为“驼”。他听了后说:“太妙了,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因而就舍弃了原名,自称起“橐驼”来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内的豪富修建观赏游玩的园林的以及经营果品的,都争着迎接和雇养他。(因为他们)看到郭橐驼所种的树,即使移植,也没有不成活的,并且都长得高大茂盛,早早的就结下果实而且结得特多。别的种树的人,即使暗中偷着察看和仿效,也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 有人问郭橐驼,他回答道:“我郭橐驼并不是能让树木活得长而且繁殖得多啊!(我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得到发展罢了。总之,种树的规律是,那树根要舒展,那培的土要均匀;那用的土要熟土,那土要筑瓷实。已经这样做完后,不要再去动,不要再惦念着,离开了就别再管它。当你栽种的时候就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当你栽种完了不管它的时候就像对待抛弃了的东西。那么它的天性才能保全,它的本性才能顺利发展了。所以我只是不妨碍它们的生长罢了,并不是能使它们高大茂盛啊;只是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能够让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啊。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这样。栽树的时候根是拳曲的,而且把土换成新的。他们在给树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超过限度就是达不到要求。假如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疼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早晨看晚上摸,已经走了又回来瞧。更过分的是,用指甲抠开树皮来检验它的死活,摇动树干看栽得是否瓷实。于是使树木一天天地背离了它的本性。虽说是爱它,其实却是害了它;虽然说为它操心,其实却把它当成了仇敌,所以(这些人种的树)都不如我。其实我又有什么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您种树的这番道理,移到做官治民上,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民不是我的职业。然而我住在乡里,常看到当官的人喜欢频繁地发布政令。好像是挺爱护百姓,结果却祸害了百姓。早也好晚也好,衙役们来了就喊:‘官府有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栽种,督促你们收割,及早缫好你们的蚕丝,及早纺好你们线缕,养育好你们的孩子,繁殖好你们的家禽家畜’。一会儿打着鼓把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敲着梆子把人们召集来,我们小民吃着饭都要放下碗去接待衙役尚且忙不过来,又怎么让我们增加生产,安居乐业呢?所以老百姓既困苦又疲惫。像这样的治民方法,跟我同行的植树办法岂不也有相似之处吗?” 问的人笑着说:“啊,(你的话)岂不很精彩吗!我问如何种树,却听到了治理百姓的方法。”于是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鉴 赏] 鲁迅先生说《种树郭橐驼传》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郭橐驼也像庄子寓言中的人物一样,不一定实有其人。而作者也并非要为郭橐驼立传,而是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以及对为官之理的论说,把说理寓于虚设的人物形象中,表达自己改革弊政的政治主张。 本文名为传记,实则借人物的语言阐明作者为官治民的观点。因而,文章不去记叙郭橐驼的生平,也不去铺陈罗列事件,而只是写了他种树技艺的高超,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种树之道和他对那些违反树木天性的“他植者”的批评。郭橐驼批评的“他植者”有两种人,一种是粗疏大意,漫不经心,即“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一种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人。而以后一种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们“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政乱令烦,百姓终年疲于奔命,不得休养生息。 可见作者对过于殷勤的“他植者”多花笔墨的用心所在。通过层层类比,由“种树之理”过渡到“为官之道”,将抽象的道理变为生动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中唐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了柳宗元改革弊政的主张, 字数:4076 [作者及作品简介] 柳宗元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作于唐德宗贞元末。文章虚构了一个善于种树的人叫郭橐驼,他以老庄哲学来种植树木,顺从树木的天性,既不揠苗助长,更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因而获得成功。贞元末,柳正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的政治革新活动,对当时的扰民政治深恶痛绝,因而写此文以讽谕。文章以平常事物为喻,浅显明白,言近旨远,笔调活泼生动。按照“卒章显其志”的方式,篇末点出“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并特别注明“传其事以为官戒。” ☚ 封建论 捕蛇者说 ☛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撰。这是一篇用种树比喻治民的寓言。作者描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胜,果实结得又早又多,从而说明官吏治民,也应该了解人民的要求,爱好和习性,使他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作者抨击了那些昏庸官吏,政乱令烦,徒然扰民,表述了革除弊政的主张。定然,这种所谓“官理”不过是地主阶级统治劳动人民,和种树并不一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