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风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风辞 秋风辞莆仙戏。周长赋编剧。莆田县莆仙戏一团于1985年首演。故事取材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有关记载,写汉武帝刘彻年近古稀时,终日企望长生不老,又昏聩不明。屡兴冤狱的黄门郎苏文等人栽赃陷害贤明宽厚而与武帝政见不同的太子刘据,致使刘据遭枉杀。事实澄清后,武帝痛悔不已。该剧1985年参加福建省第16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并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1984—1985年)全国优秀剧本评奖活动中获优秀剧本奖;1985年11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 ☚ 六斤县长 潘金莲 ☛ 秋风辞 秋风辞诗歌篇名。汉武帝刘彻作。武帝晚年行巡河东,泛舟汾河,与群臣宴饮,乃依楚歌体制作此辞,抒发其感秋、怀人及叹老之情。鲁迅尝誉为“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汉文学史纲要》)。 ☚ 大风歌 五噫歌 ☛ 秋风辞 秋风辞即《秋风清》。参见该条。 ☚ 秋风清 秋兰香 ☛ 秋风辞 秋风辞汉诗篇名。刘彻作。始载于《汉武帝故事》,《乐府诗集》辑入卷八四《杂歌谣辞》。据《汉武帝故事》,此诗是武帝巡游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荣河城北汾水南岸),祭祀后土(土神),泛舟汾河,与群臣宴饮时所作。其时约在元鼎四年(前113)。诗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感叹。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文治武功均有建树,是历史上的一位雄主,因此,“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伤,似应含有积极努力的意绪在内,所以《文选》中李善引《古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乃悲伤”注释此句。刘彻爱好辞赋,此篇诗作显然受到楚辞的影响,因而沈德潜《古诗源》卷二有“离骚遗响”之评。 ☚ 戚夫人歌 李夫人歌 ☛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①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①棹歌:船歌,摇楫时唱的歌。 【译文】 秋风起啊白云飞,草木黄落啊大雁南归。兰花秀姿幽雅,秋菊清味芬芳,心中怀念佳人啊永不能忘!乘着高大的楼船,渡着奔流的汾河,荡漾在中流,桨儿划着清波。萧鼓齐鸣,唱着悦耳的棹歌。欢乐至极啊转觉忧思绵绵不尽,青春易逝、人生易老啊又将奈何! 【集评】 宋·朱熹:“《秋风辞》者,汉武帝之所作也。帝幸河东,祠后土,宴饮中流,欢甚,作此。文中子曰:《秋风》乐极而哀来,其悔心之萌乎!”(《楚辞后语》卷二) 明·谢榛:“汉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出自‘大风起兮云飞扬’;‘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出自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汉武读书,故有沿袭。汉高不读书,多出己意”(《四溟诗话》卷一) 清·王夫之:“声情凉铣,无非秋者,宋玉以还,惟此刘郎是与悲秋。玉露凋伤之作,词有余而情不逮矣。王仲淹谓其为悔心之萌。试思悔萌之见于词者何在?岂不唯声情之用?”(《古诗评选》卷一) 清·陈祚明:“是《离骚》之遗,而声调融合,结语凄其,足当《十九首》数句。”(《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刘熙载:“武帝《秋风辞》、《瓠子歌》、《柏梁与群臣赋诗》,后世得其一体,皆足成一大宗。而帝之为大宗,不待言耶!”(《艺概》卷二) 【总案】 总是少壮易老、人生苦短之意,而笔下气度开阔、意象森茂。首句出自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开阔雄壮,笼罩全诗。三、四句出自《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乃情语也。稍作点缀,即转入眼前实境。帝王之尊荣、楼船之华美、中流击波之旖旎、箫鼓棹歌之繁盛,多少人间富贵欢乐!无奈少壮易逝、欢乐如水,故有乐极哀生、徒然空叹奈何!结语浑厚有力。 秋风辞[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属“杂歌谣辞”,是汉武帝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秋季泛舟燕饮欢乐的描写,表现了汉武帝由好大喜功而产生的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一、二两句以雄健的笔势,描绘出北方秋季特有的自然风光:秋风平地而起,高爽瓦蓝的天空中,白色的云朵舒卷铺散、草木凋零、群雁南翔。堪称视野极阔,囊括宇宙, 自有秦皇汉武之雄风英气。三、四两句,视野收缩,由无限广阔的宇宙,转移到香兰芳菊的玩赏,从而勾起思念佳人的儿女情长。语气缠绵、感情深婉。表现了自古英雄伴佳人的情趣。紧接“泛楼”三句,又由自然美景转入人间欢乐的描写。楼船横渡汾河,行至中流,白浪溅起,箫音鼓声,伴奏着佳人的歌声响彻云霄,震撼江河。这样又从视觉写到听觉,满眼满耳充溢着一派欢乐气氛。然而汉武帝毕竟不是山中寇王,野夫柄权,大碗酒大块肉足矣,而是君临天下,重任在肩,虽然已有平虏扫夷,四方臣属之功;百姓安乐,国库充盈之绩,但他雄心壮志难以休止,希冀乘年岁之方壮,建立更大功勋,然而人生几何?秋天美景固好,而与寒冬趋近;年岁虽壮,却又不可抵挡地暗渡暮齿。所以篇末又由欢情转入哀绪,“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据逯钦立先生考证,此诗作于元鼎四年,此时武帝43岁,青壮之年转眼即逝,纵情的欢乐未能抵消物换星移,几趋老年的愁绪。所以这两句暗中照应开头秋景描写,由季节转换而生悲凉之气,感情又再次兜转,把兴致勃勃的高涨情绪降至沉吟低唱,情调虽然有些消沉,但绝不流于绝望哀痛,反而使人联想起汉武帝奋发不懈,大有作为的激情。 诗篇虽是出自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汉武帝之手,但并非质木无文,而是清丽雅致,文采极高。全诗感情起伏,摇曳缠绵,情景得到完密的结合。同汉初大部分诗歌一样, 《秋风辞》多袭《楚辞》之情采,每句中间嵌一“兮”字,音乐节奏舒缓又不拖沓,前半部分二句一转韵,舒展匀整。后半部分一气下来,韵律与前有变,在语句相谐中又显出跳荡,反映了诗人由景生情,情不能禁,一气渲泄而不能止。但结尾“奈老何”又戛然中止,感情一张,陡然紧缩,显出诗人情被激起,又被哀叹所抑,留下不尽之言在胸中,使读者大有品味的余地。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指出:《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可谓鉴赏精当,一言破的。 《秋风辞》《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①,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②,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③,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①秀:开花,这里指颜色。芳:花的香气。②汾河:发源于今山西宁武管涔山,流经河津县注入黄河。③棹歌:摇楫时所唱之歌。 【诗大意】 秋风吹来,白云飘荡;草木摇落,大雁南归;兰花吐蕊,秋菊芬芳;想念那美女,时刻难忘。乘着楼船,渡过汾河,河中央泛起了白色的浪花;奏起箫鼓,唱起棹歌:乐极生悲哀愁何多? 少壮能几时,年老又如何? 【赏析】 据《汉武帝故事》说,大约在元鼎四年 (前113)的秋天,汉武帝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土神),在舟中与群臣宴饮赋诗。这首诗便是当时的即兴之作。诗中主要表现感秋、怀人与老大伤悲的复杂感情。 自从屈原在 《九歌·湘夫人》 中唱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秋风之歌,宋玉在《九辩》中发出 “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之慨,吟秋、悲秋,就成为诗人最喜欢抒写的题材之一。而这首诗,不仅在题材上继承了屈原、宋玉开创的诗歌传统,而且形式上也用楚声短歌写成,具有浓烈的楚歌风味。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一开头,作者就抓住最富秋天特征的景物大笔描绘,境界开阔,又带有几分悲凉的色彩,展示出一幅景色鲜明的秋风图。三四句笔锋一转,以比兴的手法抒写怀人之情: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粗读起来,这里写兰花、秋菊似乎是在继续描写秋景,但联系下句 的怀人难忘之情,却又分明透露出比兴之意,那兰花、秋菊岂不就是佳人容貌娇美、香气袭人的形象写照么?五六七句又是一转,从怀人回到描写泛舟河上的现实场景:“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荡舟中流,白波飞扬,箫鼓齐鸣,棹歌回荡,应该说,这都是写实的笔触,然而从这实景中仍然可以体会出作者情绪的波动。这三句,一句一景,一句 一个场面,极有层次地推出了全诗的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核心:“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凝聚了作者秋日荡舟的全部感慨。秋风乍起,白云飘飞,草木摇落,大雁南归,这略带悲凉的秋景那么开阔,那么清爽,面对此情此景,身为一代帝王的作者,与群臣一起荡舟,宴饮赋诗,怎能不有豪迈乐观之感! 然而,自然的规律却无法抗拒,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抗拒衰老的降临,所以从这秋景秋情中,作者很自然地产生了乐极生悲之感,情不自禁发出了少壮能几时,老之将至奈若何的由衷慨叹! 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强烈感受,是人生的永恒缺憾,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人们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感受到人的生命由诞生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死亡的过程,于是,惜春、悲秋都沉积为一种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而象征着衰飒凋残、走向死亡的秋天就格外对人形成强烈的刺激。汉武帝的这首诗,正是从这个角度表现了一位帝王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这里或许有求长生不得的哀情,有无奈老之将至的感伤,也有雄才大略不得尽情施展的遗憾之情。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楚歌形式,每句都以 “兮” 字分为两小节,节奏鲜明,抑扬起伏。在结构上则两句或三句一转,显得自然流畅,起伏跌宕。 秋风辞 题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①,怀佳人兮不能忘。 汎楼船兮济汾河②,横中流兮扬素波③。 箫鼓鸣兮发櫂歌④,欢乐极兮哀情多⑤。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①秀: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芳:香气。“兰有秀”与“菊有芳”,是互文见义,兰有秀也有芳,菊有芳也有秀。 ②泛:浮。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汾河: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西南流纵贯全省,至万荣县西北入黄河。 ③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④棹(zhào照)歌:划船时唱的歌。 ⑤极:尽。 赏读 这是一篇感秋怀人,慨叹人生易老的作品,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蕴。 第一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先点明作诗的时间和季节,是一个天高气爽、白云冉冉的暮秋之日。起句意境雄浑阔大,与雄才大略的作者十分协谐。次句描写草木肃杀萧瑟的景象,使情调急转直下,倍增凄清之感。再加上北雁南归,更引得游人恋乡情动,思归心切了。即便如刘彻这身登帝位、君临天下的人物也难免会触景生情。 第二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以兰、菊比佳人,而这里所谓的“佳人”又非一般所谓的美人,而是指群臣。武帝与群臣泛舟欢宴,思念治世的文臣和戍边的武将,自然应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第三句“泛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是实写舟中所见之景。楼船,大船,上施楼所以叫楼船。“济汾河”意渡过汾河。“素波”,白色的波浪。泛舟汾河,击水中流,船头激起白色浪花,船行极速,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第四句“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先写耳中所闻,再写心中所感。一边是助兴的箫鼓和鸣,一边是船上的划船棹歌,入耳一片喧哗热闹之声。然而想到欢乐到极点自然转向悲哀,想自己已人到中年,如此这般的宴赏优游究竟能维持多久,自然悲愁骤生,哀伤不已。 最后一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接上句顺流而下,点明哀情多的原因。自己人到中年,步入迟暮,这人生与永恒的宇宙相比是何其短促。自己虽贵为帝王,却不能永享这荣华富贵,难免哀情多多。这以后,武帝在短短的十二三年中,多次封禅求神,寻访长生不死之术,可见其贪恋荣华,眷念红尘之“哀情”绝非一般人所有的。 这首诗共九句,句句以“兮”字联结,句法整齐,明白流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前面八句写了壮阔的景象,帝王的排场,宴饮的场面,已完整表达了感秋伤怀,慨叹人易老的复杂感情。而后一句更直接揭示了作者慨叹老之将至,死期将临,不能永享人间帝王的奢华生活的消沉情绪和矛盾心情。 秋风辞 秋风辞辞赋名篇。西汉刘彻作。《文选》、《乐府诗集》见载。《文选》载《秋风辞》之“序”曰:“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文章以秋风起兴,描写北地萧索的秋景,以及乐极生悲而引起的“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人生感慨。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固是一代雄主,但斋戒求仙,毕生不倦,可见他对生命短促心怀恐惧。这篇《秋风辞》正是老之将至而又无可奈何的恐惧心理的流露与慨叹。文章文藻艳逸,辞气慷慨,感情悲壮,风格雄健,上追屈骚遗风,近绍《大风》余绪。胡应麟《诗薮》评之为“藻艳”,又说“《秋风》则《骚》”,评价颇为中肯。(韩传达)【秋兴赋】 辞赋名篇。西晋潘岳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本赋作于晋咸宁四年。赋序曰:余年三十二“始见二毛”,“摄官承乏,猥廁朝列”,遂有江湖山泽之思,慨然作赋,于时值秋,“以秋兴命篇”。篇首由览花盛衰、感秋零落,想起宋玉《九辩》中悲秋的名句,顿生悲情,“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篇中从广阔的空间铺陈秋悲景象,劲风吹,树洒落,蝉寒吟,雁南飞,微阳日短,凉夜方长,月含光而凄冷,鸿晨吟而离哀。因秋兴悲,“慕徒感节,惜老嗟卑,深情溢于辞表,所谓躁人之辞多是已”(祝尧《古赋辨体》)。篇末因景生情,直抒崇奉老庄“齐天地”的无为之道,“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本赋借咏秋悲,抒发了作者沉落下僚、有才无时的哀叹。全文触景生情,托情于物,情景交融,感人深切。始以春去秋来的无穷代序而感发“无愁不尽”,继以秋景的无处不凄冷而烘托内心无时不哀叹。从俗观秋,无秋不悲;而归隐观秋,别有一番新天地,赋文写尽秋悲之后,转换笔锋,写田园秋乐,表达归隐之志,“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倏之潎潎”,高蹈远逝,优哉游哉。文人悲秋始自宋玉,而一篇之中写出两种秋景、两种心情,可谓潘岳的创格,故多为后人所取法。 ☚ 幽通赋 秋夜长 ☛ 秋风辞 秋风辞汉朝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巡视汾阴 (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祭祀天地,泛舟汾水时所作。全诗九句六十四字,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派萧瑟的秋天景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黄”,接着描写楼船宴饮、引棹中流、观赏风景以及抒发兴尽悲来,人生短促的感慨:“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从 “怀佳人兮不能忘” 句可以看出汉武帝有希得贤臣共辅天下的求才的用意,并非只是一味地在对人生短促作无为的咏叹。正因为如此,《秋风辞》尽管透露出悲凉、沉郁的情调,但诗中并没有显出衰飒、颓败之象。全诗托物起兴,情随景生,语言流丽,自然通畅,鲁迅先生认为 “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 《汉文学史纲要》),对其评价甚高。 秋 风 楼 ☚ 瓠子歌 子虚赋上林赋 ☛ 秋风辞诗歌篇名。汉武帝刘彻作。刘彻晚年巡行河东,泛舟汾河,与臣下宴饮时而作。“怀佳人兮不能忘”等句,抒发了他渴望“贤才”的愿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秋风辞》qiu feng ciAutumn Wind→刘彻 (Liu Che) 秋风辞感秋怀人、慨叹人生易老之作。汉武帝刘彻作,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是汉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据《汉武帝故事》曰:“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秋风辞》首以景物起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以秋起愁始于宋玉,以后几乎成了中国美学的一个传统思维模式,此辞亦然。在这秋风白云,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日里,诗人忧愁顿起:“怀佳人兮不能忘”,佳人,非为具体人物,只不过是诗人自设的一种美好形象,或是诗人心中的一种理想,故他以“兰有秀兮菊有芳”来比兴。接下来诗人实写当时情景:“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以君临天下的帝王胸襟倾注于诗者的笔端从而表现出如此雄浑阔大的气概。“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诗人听到箫鼓和鸣,棹歌齐发,臣民为自己欢欣,但是贵为天子的诗人却感到“哀情多”。最后一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人生易老,欢乐易失,比起永恒的宇宙,生命是这么短促。这是诗人哀情多的原因,点明辞旨。诗人以秋起兴,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情绪:人生易老,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感伤情调。句中以“兮”作联结,句法整齐,明白流畅,韵律和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