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胡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胡行

秋胡行

乐府歌曲名。《清调曲》之一。秋胡事见《列女传》及《西京杂记》,其辞当言秋胡事,今已亡。现存歌辞乃曹操、曹丕等作,但已与本事无关。

☚ 圹上行   相逢狭路间行 ☛
秋胡行

秋胡行

乐府篇名。《乐府诗集》录入卷三六《相和歌辞·清调曲》。诗的本事,即《西京杂记》、《列女传》所载:鲁人秋胡游宦返家,调戏正在采桑的妻子,妻子羞愤自杀。古辞已亡,现存曹操、曹丕等的同题拟作,言神仙,歌魏德,内容已与本事无关。

☚ 塘上行   陇西行 ☛

秋胡行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
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路陲
时逢大道无艰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落辞君几徂暑
 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
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
 “妾家夫婿经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
愿言行路莫多情,道妾贞心在人口。”
 日暮蚕饥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闱。
 劳心苦力终无恨,所冀君恩那可依。
 闻说行人已归止,乃是向来赠金子。
 相看颜色不复言,相顾怀惭有何已!
“从来自隐无疑背,直谓君情也相会;
 如何咫尺仍有情,况复迢迢千里外!
 誓将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


 
 这首诗据 《烈女传》所载故事改写而成。《烈女传》卷五云: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 ‘……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 妇人曰: ‘……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佚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 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 ‘……今也乃悦路旁妇人,下子之粮,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 好色淫佚,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子改娶矣,妾亦不嫁。’ 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我们把此诗和 《烈女传》 故事作一对照,可以看出诗的改写富于创造精神,完全以爱情矛盾为中心决定取舍补删,删去了秋胡妻责夫忘母不孝的情节,突出了她责夫轻薄寡情的情节,诗中用较多篇幅,增加了对秋胡妻貌美、守情的描写,强烈表明了诗人对秋胡妻的同情和赞美。全诗以秋胡妻口吻叙事,使读者如面对其人听她声声泣诉,极富艺术感染力。
 全诗可分两段来读。
 第一段,首句至 “彩落辞君几徂暑”,写秋胡妻貌美和守情。《烈女传》中的秋胡妻,据 《艺文类聚》转引曰: “鲁秋胡洁妇者,鲁秋胡之妻也。”她是鲁地人。诗人写她自称赵地邯郸女,是为了突出她的貌美,“赵,佳丽之所出也。” ( 《战国策》 )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 《古诗》 ) “容华”、“倚翠”,容颜如花,眉色如翠,具体描写了她的貌美。这样貌美的女子,在未嫁时竟 “人未知”,这正点出了他婚前的矜重自守。一旦结婚之后,信赖丈夫,把命运完全交托丈夫去安排,离开赵地娘家,千里迢迢随夫来到僻远的鲁地。适逢太平时世,丈夫到陈汝做官,自己则孤寂地独处闺房,静静地度过了好几个春夏,一心等待丈夫的归来。“落彩”,指卸下艳丽的妆饰,点出她婚后独处时的矜重自守。
 “三月垂杨蚕未眠”至结束,为第二段。此第二段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三月”句到 “道妾贞心在人口”,写秋胡妻拒绝行人 (秋胡)之轻薄调情。秋胡妻在丈夫离家之后,从事蚕桑劳动,三月春意正浓,别的官家少妇,也许在踏青冶游,她却携笼采桑,采桑也不是一人独往,而是 “结侣”而行,“结侣”两字,又点出了她一以贯之的矜重自守。在采桑道上,遇到了一个行人,彼此互不相识,这行人看中了她的美貌,竟以赠金为由想买取她的青春,秋胡妻对行人的这种非礼之举,严辞以拒: “妾家夫婿经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愿言行路莫多情,道妾贞心在人口。”以贞心相守与见美色而多情之轻薄儿,两两相照,美丑自现。此层中写秋胡妻道逢行子,互不相识,我们粗读时可能有些费解,秋胡经数年游宦生活,情转轻薄,忘妻是必然的,他之“不相识”其妻,理所当然,但为何如此衷情于丈夫的秋胡妻,竟也会“不相识” 自己的丈夫?解决这一问题,读者恐怕需展开一下自己的想象; 诗人在前既已借秋胡妻之口,反复说她婚前婚后的矜重自守,则在此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秋胡向她轻薄调情之时,凭她一贯的矜重自守,一定不会直面细观此陌生的异性行人,且丈夫已离别经年,她又一贯衷情并信赖丈夫,她心目中的丈夫当然不会与此轻薄好色之徒联系在一起,所以她之“不相识”丈夫,是合于情理、情有可原的,唯其“不相识”,反倒可衬出她的矜重自守和对丈夫的一贯钟情。第二层自 “日暮蚕饥相命归”至结束,写秋胡妻日暮归家之后发现白天所遇之轻薄行人,竟是自己的丈夫,愤惭交加,赴河而死。此层为全诗之高潮,诗人笔墨淋漓,以主要篇幅叙之。“庭闱”是双亲所居之舍,“端饰”,整理服饰,以示对双亲之谨敬。秋胡妻日暮劳动归来,“端饰”而入“庭闱”,点出她对公婆之孝情,但孝情之事,不是诗人致力的中心,故仅轻点两句而已。秋胡妻说自己对于辞君独卧之“劳心”,携笼采桑之“苦力”,甘心忍受,无所怨恨,心里所一心期待的,只是夫君的恩爱能得到依靠,可哪里会料到,回到家中一看,那向自己赠金欲加非礼的行子竟是自己多年来思盼的丈夫! “相看”、“相顾”两句,“相”,可以理解为一般副词“互相”,也可以理解为指代性实词“他” (秋胡) 。作“互相”解,意思是: 秋胡妻与秋胡互相看着对方脸色不再言语,互相怀着惭意不能自止。这是美丑双方的直面相对,秋胡妻一方是怒极而无语,惭中有愤情; 秋胡一方是劣迹被揭,无言自辩,惭中现狼狈。对这一无声却又极富戏剧性的场面,诗人虽以两句出之,却已刻形尽相。若把“相”理解为指代性实词“他” (秋胡) ,则意为秋胡妻看着秋胡的脸色愤怒得不再说话,看着秋胡的模样愤惭不已,这种描写写出了秋胡妻居高临下睥睨秋胡的气势,读来也叫人解气。反正是,读者不管对“相”字作何种理解,至此已看出秋胡这个无耻的丈夫,在他妻子的面前,已经是处于等着受审受责的境地了。“从来自隐无疑背”句至结束,就是秋胡妻对秋胡的审责之辞,这种审责是极为严厉的,因为秋胡妻竟要以赴河而死来使秋胡的负情得到彻底的报复。秋胡妻审责秋胡道:“长年来,我一直忖度自己能和你不生二心,白首偕老,也一直以为你对我也会真情相待,怎会料到你离家咫尺,即将和我见面时仍对别人有情,由此可以想见你在迢迢千里之外什么负情之事会不做! ”秋胡妻对秋胡的谴责,集中在一个“情”字,痴情等来负情如此,叫人愤恨! 期望等来绝望如此,叫人伤痛! 这种愤恨伤痛之情驱使秋胡妻决心赴死,她义正词严地对秋胡说: “誓将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这四句的意思是: “夫妻间的恩爱大义,已被你破坏殆尽,为了顾全这种恩爱大义,我只有不顾身一死而已。自己去赴河而死,是抗议你今日桑下戏妻的丑行,但自己赴死也不仅仅是为了刚才白天遇到的那件不愉快事,还要想特意让自己留下一个榜样去昭示后人,戒之不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不再转笔去叙述秋胡妻如何赴死之事,这正可使千古读者在各自的拟想中展示出一幅幅一位不幸而刚烈的女子在沉沉夜色中举身赴清川的情景,从而留下不尽的怀思和深长的感慨。
 《秋胡行》 为乐府旧题,作者甚多,晋傅玄、刘宋颜延之等均有此作,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复述 《烈女传》 中秋胡戏妻故事,缺乏艺术想象,有的作品对秋胡妻同情不足,谓 “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 (傅玄 《和秋胡行》 ),有各打五十大板之嫌。高适 《秋胡行》 围绕《烈女传》故事里秋胡妻因其夫桑下轻薄而自杀这一情节中心,经营结构,发挥想象,且以一腔崇敬赞美之情付于秋胡妻,用七言歌行之体裁,以秋胡妻口吻自叙之形式,使诗意表达更趋生动尽致,不愧是诸多 《秋胡行》 中最佳的一篇。
 古诗中对女子知男子负心而悲苦之事,亦常有叙之,但多为女子听到或设想到男子负心,未曾亲睹。如汉乐府 《有所思》 ,是 “闻君有他心”;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也只是设想男子可能在远方被新欢所惑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因此诗意往往沉于缠绵,或在打算决绝之中仍有所留恋不舍,或陷入痛苦之后又期待男子回心转意。高适此诗,因力写女子亲睹男子负情,心灵上遭到非常沉重的打击,故对男子之负情已完全绝望,无所留恋和期待,有的只是一死决绝之意,遂使此诗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一般弃妇诗的缠绵悱恻,而奏出了悲凉刚劲之声,表现出了高适诗总体上所有的那种“悲壮”、“沉雄”的气派。

古代爱情诗词《》秋胡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 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海隅。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踌躇。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胡行》属《相和歌·清调曲》。秋胡,是春秋时鲁国人,娶妻三月即外出做官,三年以后归家,在郊外遇到一位采桑的女子,十分爱悦,送她黄金,被女子严辞拒绝。回到家里,才知采桑女就是他的妻子。其妻不堪此辱,投沂水而死。后人哀而赋诗,作《秋胡行》。曹丕这首诗虽袭用此题却与秋胡故事无关,写的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男子怀念情人的情景。
 对于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来说,似乎没有比幽期密约更为快乐、也更为销魂的事;也没有比爱人失约更令人焦灼、令人苦恼的了。正因为如此,当诗中的这位青年男子“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时,他内心翻腾着怎样的感情波澜,一切有过爱情生活体验的读者是不难想见的。这一开头一下子便把读者带到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引进主人公剧烈的感情漩涡里。
 期而不至的巨大失望使之“嘉肴不尝,旨酒停杯”,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饮食,其心绪不宁、无精打采自不言而喻。
 天空掠过的飞鸟,使他忽发奇想,如果能托它给爱人捎句话该有多好,告诉她如此长久的等待已使自己无法忍耐。从“寄言飞鸟,告余不能”这一近乎天真的幻想中,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他的焦灼,更有那一片痴情。
 兰花、桂枝,这些散发着沁人芬芳的香花香草,自古以来就是表达爱情的美好赠物。然而此时此刻,当他兴致勃勃地“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准备送给心上人,却是“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他的心情是如此沮丧,香花香草在他的眼里也失去了往日的芳香和光彩。
 这丢不开、剪不断的情思,引起他的悠悠遐思:佳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迟迟不来?不论她是到天涯还是海角,我都要追随而去,而且要请海神向她致意,把象征着坚贞爱情的明珠寄赠给她。“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海隅。灵若(海神名)道言,贻尔明珠”四句,虽系虚拟想象之词,却将诗中主人公炽热的情怀和对爱人的忠诚表露无遗。
 眼看夕阳就要落山,夜晚即将来临,他一次又一次踮起脚跟引颈而望,仍然不见爱人的踪影。他坐立不安,徘徊踌躇,失望和焦虑使他禁不住发出痛苦的呻吟:爱人,你快些来到我的身边吧!再要不来,连片刻都难捱了。诗就在这痛苦的心声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用赋的铺陈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等待情人时特有的情感和心态,形象地表现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美好爱情,使读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此诗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从主人公眼前所感受到的强烈痛苦中,我们不仅可以想象出他们幽会时的巨大欢乐,一位令人如此爱慕和相思的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也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秋胡行

乐府相和歌辞清调曲。曹操作。据《西京杂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桑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归还,乃向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乐府解题》曰:“后人哀而赋之,为《秋胡行》。”曹操《秋胡行》九解则是借乐府旧题写的游仙之诗。诗中作者抒发了人生短促的悲哀,希望登上仙界,长生不死:“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愿登太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但他对传说的仙人得道的故事又表示怀疑:“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指出李伯阳长生不老、赤松子和王乔得道成仙的事迹都是荒诞不稽的。因此作者认为君子应把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励精图治,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秋胡行》九解内容较为驳杂,既有对仙界的追慕,对长生的渴求,但也不乏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时时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对于人生有限的悲慨,但又并不消沉,而是决心在有限的生命中干出一番有益于世的事业。这种对于生命的终极关怀,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进取的人生态度对曹丕等人的游仙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