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 白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郡太守所建的“私邸”,人称“北楼”或“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宣城北十里,就是著名的敬亭山,峰峦丘壑,明洁秀美;绕城的宛溪和句溪,清澈如镜。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游历宣城,这首诗是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又一次到宣城时所作。 起句开门见山:“江城如画里”,把宣城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高度概括在“如画里”三个字内。这是李白登楼以后,四面环顾的总体感受。好像他还来不及仔细地一一观览,一下子就被这早已熟悉,但每次总是呈现出绝然不同特点的景色倾倒了,不由先发出一声赞叹:啊,太美了,江城真如在画中一般! 以下五句便一层层勾勒点画“如画里”的具体内容,好像给我们不断展示一幅幅水墨画。 诗人一登楼,自然而然地首先远眺四周。宣城地处山环水抱之中,那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那挺秀盘屈的峰峦叠嶂,这“山晚望晴空”接得就顺理成章。“山晚”指进入秋季的山岭,已经失去了夏日那苍郁青翠的颜色,但岚光山影,映衬在朗晴秋空的天穹上,苍暮幽邃,又别有一种动人的景致。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水”指宛溪、句溪两水流,绕城汇合。由于秋天来临,溪水更加明净清澄,如镜子一般。李白还有“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的诗句,也是说宛溪、句溪的。“双桥”指溪上架着的凤凰、济川二桥。诗人从亭楼上望出去,居高临下,桥影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溪水中,虚虚实实,璀璨神奇,简直像从天而降的两条七彩虹霓。 诗人引导我们的目光由山到水,由远而近,最终落在绿树掩映的点点人家上。“人烟”指树丛中人家冒出的炊烟,如丝如蔓,笼罩在房前屋后绿意残退的橘柚树上。这里的“寒”不是寒冷,而指秋意,下句接上便是“秋色老梧桐”。“秋色”不只说橘柚熟了,梧桐叶黄,诗人感受到“秋色”的内容很多:苍暮的山、明彻的水、天空高远,风的流动和空气中的清冷,甚至诗人心中内在的感受、情绪等等,诗人是被拥在一片秋意的氛围中,但他只点画出最惹眼的梧桐。梧桐叶片阔大,绿也绿得浓稠,黄也黄得令人注目,似乎是诗人信手拈来的,实际上他把握住了大自然最细微、最典型的变化,通过对景物的一一描绘,把郁结在内心深处、无人领会的情绪,一点一点地吐露给读者。这样,末一联突然由写景转入抒情,就不使人感到突兀了。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朓是李白十分仰慕的诗人,李白吟咏这位前辈诗人的诗作竟有十五首之多。这次重游宣城,面对谢朓曾吟赏过的山光水色,诗人的思路自然联想到这位已古今隔世的先辈,深深地感慨到:现在谁还记得修建这座北楼的谢朓呢?人们可能都已经忘怀了,只有我还深深地思念着他。李白由于政治失意,登楼凭吊,发怀古之情是自然而然的,但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写景,镜头是流转的,却属静态的描画。最后一联以一种淡淡的愁思,弥漫于每一幅画面上,这便使前面每一处流转的景色,都含情无限了。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下一篇: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 诗词简介: 在李白一生漫游生活中,宣城曾多次吸引了他的游踪,写有不少纪游的篇章。本诗是天宝十二、三年间三游宣城时留下的精彩之作。诗中固然着力咏秋绘景,展开了一幅篇幅不大却绚丽动人的水乡风光图,艺术地传递出诗人置身北楼“杳然如在丹青里”(《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的美好感受;但它又不尽在抒写秋色晚晴中的陶醉,而是曲折地透露了诗人晚年孤凄,归期无日的悲凉心绪。所以从主旨上来看,它也还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登高怀古,寄托幽思之作。六句浑和自然的写景,耐人咀嚼。 首联开门见山,先概括出登览的总印象;而后二、三联分别细绘“江城如画”和“山晚”“晴空”,丝丝入扣,全从望中得来,层次有序,诗脉清晰,而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结体。从律诗技巧来讲,对仗工稳,音韵圆转。历来传诵的“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一联,明丽中暗蕴凄寒,既是移情入景的结果,又另有一层启示意义,好像悄悄地交出一把理解本诗主旨的钥匙,使读者的心灵作好感应的准备,在过渡到即景抒情的尾联时,能更容易体味到诗人对楼上临风怀人有“谁”在念及这一发问,感情是多么复杂和深沉。 可觉秋兴逸,更可觉秋兴悲,进入如画美景中的抒情主人公,完成了自身的孤独者形象的塑造,给我们带来山水自然美审美享受之外的历史思考。全诗结束,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到孤寂的诗人,他在当世寻觅不到知音,只好寄情于古人,垂手引来眼前所登之楼的建造者,同样倾情于山美水秀的陵阳这方佳地,同样政治上感到苦闷在抑、终究逃脱不掉可悲命运的谢宣城,这是扣住了双重的情结,何必渲染,无言而深情自溢,特别给人一种李白式的清逸飘然之感。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①,山晚望晴空②。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④。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⑤? 【解题】 此诗乃天宝十三载(754)游宣城(今属安徽)时作,谢朓:字玄晖,南朝齐代诗人,曾为宣城太守,在宣城陵阳山上建北楼,人称谢朓楼。诗中描写登楼所见景色,清净明澈,鲜明生动,文字凝练,对仗工整。中间两联,律对工切,历来令人叹服,为传诵千年的名句。 【注释】 ①江城: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称“江城”。②山:指陵阳山。《江南通志》称此山“冈峦盘屈,三峰秀拔”。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诗有“陵峦抱江城”句。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双桥: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二桥,隋开皇(581—600)时所建。明镜:指桥洞及其倒影合成圆形,同时形容水的清澈。落彩虹:形容拱状桥形在水中的倒影。④二句意谓人间炊烟缭绕于秋空,使橘柚带有寒意;秋天枯黄的颜色染上树叶,使梧桐显得苍老。⑤二句意谓有谁能理解自己登上北楼怀念谢朓的心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