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原诗今译】


 江城像水墨画里的妩媚河山,
 晴空在山楼晚眺中更加好看。
 郊外的两条溪水,仿佛明镜,
 拱桥把自己的虹影投向波面。
 橘柚的寒枝摇动着缕缕炊烟,
 秋风把梧桐吹剥得色老叶残。
 谁能想到我在这宣城北楼上,
 把前朝的谢朓公深深地怀念。


 【鉴赏提示】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郡太守所建的“私邸”,人称“北楼”或“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宣城北十里,就是著名的敬亭山,峰峦丘壑,明洁秀美;绕城的宛溪和句溪,清澈如镜。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游历宣城,这首诗是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又一次到宣城时所作。
 起句开门见山:“江城如画里”,把宣城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高度概括在“如画里”三个字内。这是李白登楼以后,四面环顾的总体感受。好像他还来不及仔细地一一观览,一下子就被这早已熟悉,但每次总是呈现出绝然不同特点的景色倾倒了,不由先发出一声赞叹:啊,太美了,江城真如在画中一般! 以下五句便一层层勾勒点画“如画里”的具体内容,好像给我们不断展示一幅幅水墨画。
 诗人一登楼,自然而然地首先远眺四周。宣城地处山环水抱之中,那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那挺秀盘屈的峰峦叠嶂,这“山晚望晴空”接得就顺理成章。“山晚”指进入秋季的山岭,已经失去了夏日那苍郁青翠的颜色,但岚光山影,映衬在朗晴秋空的天穹上,苍暮幽邃,又别有一种动人的景致。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水”指宛溪、句溪两水流,绕城汇合。由于秋天来临,溪水更加明净清澄,如镜子一般。李白还有“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的诗句,也是说宛溪、句溪的。“双桥”指溪上架着的凤凰、济川二桥。诗人从亭楼上望出去,居高临下,桥影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溪水中,虚虚实实,璀璨神奇,简直像从天而降的两条七彩虹霓。
 诗人引导我们的目光由山到水,由远而近,最终落在绿树掩映的点点人家上。“人烟”指树丛中人家冒出的炊烟,如丝如蔓,笼罩在房前屋后绿意残退的橘柚树上。这里的“寒”不是寒冷,而指秋意,下句接上便是“秋色老梧桐”。“秋色”不只说橘柚熟了,梧桐叶黄,诗人感受到“秋色”的内容很多:苍暮的山、明彻的水、天空高远,风的流动和空气中的清冷,甚至诗人心中内在的感受、情绪等等,诗人是被拥在一片秋意的氛围中,但他只点画出最惹眼的梧桐。梧桐叶片阔大,绿也绿得浓稠,黄也黄得令人注目,似乎是诗人信手拈来的,实际上他把握住了大自然最细微、最典型的变化,通过对景物的一一描绘,把郁结在内心深处、无人领会的情绪,一点一点地吐露给读者。这样,末一联突然由写景转入抒情,就不使人感到突兀了。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朓是李白十分仰慕的诗人,李白吟咏这位前辈诗人的诗作竟有十五首之多。这次重游宣城,面对谢朓曾吟赏过的山光水色,诗人的思路自然联想到这位已古今隔世的先辈,深深地感慨到:现在谁还记得修建这座北楼的谢朓呢?人们可能都已经忘怀了,只有我还深深地思念着他。李白由于政治失意,登楼凭吊,发怀古之情是自然而然的,但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写景,镜头是流转的,却属静态的描画。最后一联以一种淡淡的愁思,弥漫于每一幅画面上,这便使前面每一处流转的景色,都含情无限了。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下一篇: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
诗词简介: 在李白一生漫游生活中,宣城曾多次吸引了他的游踪,写有不少纪游的篇章。本诗是天宝十二、三年间三游宣城时留下的精彩之作。诗中固然着力咏秋绘景,展开了一幅篇幅不大却绚丽动人的水乡风光图,艺术地传递出诗人置身北楼“杳然如在丹青里”(《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的美好感受;但它又不尽在抒写秋色晚晴中的陶醉,而是曲折地透露了诗人晚年孤凄,归期无日的悲凉心绪。所以从主旨上来看,它也还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登高怀古,寄托幽思之作。六句浑和自然的写景,耐人咀嚼。

 首联开门见山,先概括出登览的总印象;而后二、三联分别细绘“江城如画”和“山晚”“晴空”,丝丝入扣,全从望中得来,层次有序,诗脉清晰,而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结体。从律诗技巧来讲,对仗工稳,音韵圆转。历来传诵的“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一联,明丽中暗蕴凄寒,既是移情入景的结果,又另有一层启示意义,好像悄悄地交出一把理解本诗主旨的钥匙,使读者的心灵作好感应的准备,在过渡到即景抒情的尾联时,能更容易体味到诗人对楼上临风怀人有“谁”在念及这一发问,感情是多么复杂和深沉。

 可觉秋兴逸,更可觉秋兴悲,进入如画美景中的抒情主人公,完成了自身的孤独者形象的塑造,给我们带来山水自然美审美享受之外的历史思考。全诗结束,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到孤寂的诗人,他在当世寻觅不到知音,只好寄情于古人,垂手引来眼前所登之楼的建造者,同样倾情于山美水秀的陵阳这方佳地,同样政治上感到苦闷在抑、终究逃脱不掉可悲命运的谢宣城,这是扣住了双重的情结,何必渲染,无言而深情自溢,特别给人一种李白式的清逸飘然之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 qiū dēnɡ xuān chénɡ xiè tiào běi lóu 》 
    《 秋 登 宣 城 谢 朓 北 楼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jiānɡ chénɡ rú huà lǐ , shān wǎn wànɡ qínɡ kōnɡ 。 
    江 城 如 画 里 , 山 晚 望 晴 空 。 
    liǎnɡ shuǐ jiá mínɡ jìnɡ , shuānɡ qiáo luò cǎi hónɡ 。 
    两 水 夹 明 镜 , 双 桥 落 彩 虹 。 
    rén yān hán jú yòu , qiū sè lǎo wú tónɡ 。 
    人 烟 寒 橘 柚 , 秋 色 老 梧 桐 。 
    shuí niàn běi lóu shànɡ , lín fēnɡ huái xiè ɡōnɡ 。 
    谁 念 北 楼 上 , 临 风 怀 谢 公 。 
     
  •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秋天傍晚,我独自登上谢公楼,眺望晴空,一碧万顷。

    岚光山影多么明净,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之中。

    宛溪和句溪清澈透明,如同夹着城市的两面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波心,好象落在明镜之中的一对彩虹。

    陵阳山下人家的炊烟袅袅上升,使深碧的橘柚呈现出一片苍寒;

    梧桐树也已染上枯黄之色,深深透出秋光渐老的气氛。

    呵! 今日我在北楼临风怀念谢公,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逐句翻译】

    江城如画里,江流萦绕的宣城美丽如画,

    山晚望晴空。晚望秀拔的山峰直插晴空。
     
    两水夹明镜,句、苑二溪犹如清澈的明镜,
     
    双桥落彩虹。凤、济双桥好像美丽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袅袅炊烟升起于寒橘柚林,
     
    秋色老梧桐。阵阵秋风染黄了苍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谁又能理解在这北楼之上,
     
    临风怀谢公。我面对清风缅怀前代谢公。

  • 【注释】

    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谢脁北楼: 又名谢公楼,在冈峦盘屈的陵阳山顶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改名叠嶂楼。

    ②江城:指宣城。江,南方对较大水流的泛称,并非指长江。

    ③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和句溪。双桥:指横跨宛溪的上下两座桥,上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下桥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 (581—600) 建造。

    ④谢公: 谢脁,李白最为钦佩的前代诗人之一,多次在诗歌中以赞美的口吻提到他,并化用了他清新俊秀的诗句。
  •  
    【集评】 宋·曾季狸:“李白云‘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老杜云: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气焰盖相敌。陈无己云: ‘寒心生蟋蟀,秋色上梧桐。’ 盖出于李白也。”(《艇斋诗话》)
     
    清·纪昀:“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结在当时不妨,在后来则为窠臼语,为浅率语,为太现成语,故论诗者当论其世。”(《瀛奎律髓刊误》)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十二载(753)中秋节后,李白由金陵重来宣城,登上谢朓楼纵目骋怀,写下了这首诗。谢朓北楼在城南陵阳山上,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首联开门见山,总写登楼所见。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登上谢朓楼凭高俯瞰,只见天气晴朗,秋色明净,整座宣城山环水绕,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图! “江城如画”乃“晚望晴空”之所见,诗人将两句倒装,意在突出“江城”之美,把读者尽快带入那片如画的天地之中。 
     
    中间两联上承“晚望”之意,继写登楼所见,就“江城如画”四字展开来作具体描绘。“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宛溪源出峰山,绕城而流,在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合。深秋时节,溪水分外澄湛清澈;傍晚时分,平静的水面在夕照中泛起层层波光,恰如明镜一般晶莹闪亮。“两水夹明镜”一句,既点明了宣城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形象地展示了“绿水绕东城”之美。“双桥”指横跨宛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济川桥在城正东阳德门外,两桥俱为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所建。站在谢朓楼上放眼望去,凤凰桥和济川桥静卧于溪水之上,在夕阳的映照中宛若半空里落下的两道彩虹。这一景致,为整个画面平添了精彩之笔。颈联两句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渲染。“人烟寒橘柚”,暗写出一个“晚”字; “秋色老梧桐”,紧扣诗题中的“秋”字。深秋的傍晚,山脚下,溪水边,原野上,到处是一片岑寂,橘柚笼罩在淡淡的炊烟之中,已显苍寒之意;梧桐摇落于徐徐的晚风之前,尤觉秋光将老。诗人抓住“橘柚”、“梧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概括地写出了宣城的秋色。句中“寒”、“老”二字不仅点染出秋意,也暗示出诗人登览时的心理感受,使诗意自然过渡到尾联上来。
     
    结尾两句由上面的写眼前景转为抒心中情。诗人独自登上北楼,怀念起曾在宣城作过太守并倡建此楼的谢朓。谢朓不仅诗风清新俊逸,深为李白所喜爱,而且性格孤直傲岸,尤为李白所追慕;当年谢朓因受排挤而离京,曾有过不幸的遭遇,李白也同样为权贵所不容,弃官而去。事实上,李白也是想能像谢脁那样有所作为的,这恐怕是“怀谢公”的主要原因。然而,此时又有谁能想到孤独的诗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隐衷呢? “谁念”二字寓意深刻,满含惆怅抑郁之情。尾联两句塑造出一个临风有怀、孤寂感伤的诗人形象。
     
     
  •  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除了稻米菽稷外,瓜果儿也成熟了。在这样的时刻,登山临水,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该是多么地惬意啊!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从梁园到宣城,在宣城逗留了两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他登上了宣城的谢脁楼,极目四望,产生了无限的感慨,这首诗就是记这一件事的。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是点明登临的时间和地点。这是首先需要交代的,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感觉。有了对作者写诗的地点和时间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江城”,就是宣城,因为它地处水阳江的两岸,所以称“江城”。这开头两个字,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傍水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就象画里画出的一样,就象大自然进行过一番艺术加工的一样,多么地美啊!第一句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山晚望晴空”,是说谢朓楼是在山顶上,时间是傍晚,作者在那里望着晴朗的晚空。读了这两句,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时间),李白登上了宣城阳陵山顶的谢朓楼(地点),望着远方和天空。以下四句,便是写他望中之所见。
     
     正因为诗人是在山顶的谢朓楼上向远处望的,所以他写的望中之所见,都带有由高向下望的特色,都是和他此时此地的情景十分吻合,不实地登临的人是很难描摹出来的。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双桥,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两桥。两水夹城而流,远远望去,不就同明镜一般吗?双桥横跨溪上,在落日的余晖里,不就显得五彩缤纷,就象那天上的彩虹吗?水本来是流动的,可是正因为诗人的落脚点高,所以看上去白晃晃的,就象凝固在那里,如同镜子一样,太阳光照上去,还十分耀眼呢。诗人根据需要,有时候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成有生命的。有时候却把动的东西又要写成静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不很真实,但却又十分合于情理,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同样的是艺术的魅力。
     
     但毕竟是秋天了。那远处的桔子和柚子,虽然给这幅美丽的山水画更增添了异彩:万绿丛中,到处都有点点红色,鲜艳夺目;可是秋日寒烟,袅娜空际,在橘柚林上空飘摇、散失,却使人觉得除了秋天的美丽外,又会产生一点寒意,一种萧瑟的感觉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诗人眼里,秋色深沉,使梧桐更显得苍老。当然,这要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看。这时候李白已经五十三岁,一种身世漂零的迟暮之感一直在他心头回荡,在秋色苍茫之中登楼远眺,虽然景色很美,可是总有一点不是味儿。因此,诗经过四句景色的描写之后,很自然地转到了最后一联上去,诗人要发感慨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谁能够理解我在此北楼之上,在带有寒意的晚风中怀念谢脁的情意呢!李白对谢脁一向是很推崇的。谢脁是南朝齐代的著名的山水诗人,曾经任过宣城太守,谢脁楼(又名北楼)就是他所建的。他只活了三十六岁,就被人诬陷下狱致死。李白想到谢脁的才能和他的遭遇,又想到自己的命运,怎能不“临风怀谢公”呢? 可是这种怀念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里,又有谁会理解呢?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为诗人描摹事物的细致准确的工夫所倾倒,而且对诗人的遭遇和命运产生了同情。是的,一幅好的山水画、山水诗,不仅画面壮美,而且是倾注了诗人的感情的产物。优秀的诗人,不仅有善于使“山光水色入画来”的工夫,而且要在这山水诗中注入生命、注入感情,才能真正地打动人!
     
     
  •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自 金陵再度来到宣城。此诗描写了宣城北楼所见如画的景色,表达了对谢朓这位前代知 己的思慕之情。首联“如画”,概括写出登高所见江城之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晚” 字,点时间;“望”字,点登楼;“晴空”二字,点季节秋。此二句开门见山,总摄全篇,吸人 眼球,使人进入诗的意境之中。

    中二联具体描写景物,塑造艺术形象。颔联以“两水” “双桥”对举,上句写溪水清澈、平静,如明镜闪亮;下句写长桥横卧,倒映于夕阳下的 碧水之中,幻化成美丽的彩虹。此二句巧用比喻,状其形态,摹其光色,想象奇妙,笔 致空灵,极富神韵,紧扣了“江城如画”。颈联以“橘柚”“梧桐”对举,写橘柚深碧,著一 “寒”字;写梧桐浅黄,著一“老”字,其观察事物是何等细腻,何等深刻! 此景加上炊烟 袅袅,暮色昏昏,使远山林木别具一种朦胧的美感。此二句写得幽暗苍秀,笔致清老, 亦紧扣了“山晚晴空”。此二联组合佳妙,对仗工稳,写景如画。尾联怀古抒情。“北 楼”,点出登临之地;“谢公”,指出怀念之人,这样与诗题呼应且补足了题意。

     另外,“谁 念”二字翻进一层,流露出世无知音,只好寄情山水、引古人为知己的感慨之情。其中 含有自己的失意孤寂,苦闷彷徨;也含有对谢公的缅怀和仰慕,如此复杂的情怀,又有 谁能理解呢?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解题】
 此诗乃天宝十三载(754)游宣城(今属安徽)时作,谢朓:字玄晖,南朝齐代诗人,曾为宣城太守,在宣城陵阳山上建北楼,人称谢朓楼。诗中描写登楼所见景色,清净明澈,鲜明生动,文字凝练,对仗工整。中间两联,律对工切,历来令人叹服,为传诵千年的名句。
 【注释】
 ①江城: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称“江城”。②山:指陵阳山。《江南通志》称此山“冈峦盘屈,三峰秀拔”。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诗有“陵峦抱江城”句。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双桥: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二桥,隋开皇(581—600)时所建。明镜:指桥洞及其倒影合成圆形,同时形容水的清澈。落彩虹:形容拱状桥形在水中的倒影。④二句意谓人间炊烟缭绕于秋空,使橘柚带有寒意;秋天枯黄的颜色染上树叶,使梧桐显得苍老。⑤二句意谓有谁能理解自己登上北楼怀念谢朓的心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