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赠友人诗。张五,名子容,是孟浩然的好友,二人同 隐鹿门山。“秋登”表明诗人秋日登高,遥想好友。
一、二句是由晋时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的“山中何 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变化而来。“自怡悦”表现 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亦表明诗人登高眺望的原因之一,即自娱自乐, 享受美景。而三、四句则表明了另一层原因,“登高”缘起于“相望”,为了 眺望好友隐归的远山。登上那藏匿于片片白云之间的北山,我这隐者怡 然自得地享受着令人愉悦的美景。我登及高处,是为了与你隐归的高山 遥遥对望,而我这颗想念的心,随着大雁纷飞寂灭了。为了相望而登高, 而登高了却无法相望,也只得将这心托付于眼前远行的大雁。诗人对好 友的思念之情,充盈于心,寄托于景,情景相融,十分恰当。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暮色为哀景,于是诗人心头亦泛起淡淡 的忧伤。而那清淡的秋色又令人兴趣盎然,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诗云:“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悲喜交加,亦有以前哀景衬托后乐意。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此四句是诗 人站在山上由下而上所看见的各色景致。暮色下归家的农人,行过了沙 滩在渡头安然歇息;天边茂盛的树木好似荠菜一般,而江畔的悠悠小船好 似夜色未及时的小小弯月。这四句是本首诗的精华所在。山下的静谧村 落是人文景观,而远望所见天色树影是自然景观,近景远景相结合,令人 领略到秋日登高远眺所见的怡然景色。诗人在景色描写之间,笔触自然, 用词朴素,却构造出一种平淡悠然、高深幽远的氛围。
尾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则表明了诗人想要与友人重阳一同 聚首的愿望,寄托了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超旷中独饶劲健,神 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孟浩然隐居襄阳,时常流连于郭外近郊之山水胜地。万山,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一名汉皋山。此诗是作者在清秋薄暮之时,登高怀念同在襄阳的另一个隐者张五而作。张五即张湮,与孟浩然同隐襄阳鹿门山。这首诗就是两个隐者之间的感情传递,具有自然淡泊、飘逸流洒之致。
闻一多先生曾认为,孟浩然的隐居是基于襄阳的历史地理原因,“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在此隐居,因此“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孟浩然》)。这话不无道理。而正是隐居,使他避开了世俗的影响,淡化了追名逐利的思想,悠悠然忘情于万物。倒不是说他对现世没有一丝眷恋,而是表现得比较隐约。而这种情怀正是这首诗的基本情调。
此诗寄张五,开篇即从张五而起。“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状写隐者深居云山,悠然自得的心境。作者因思念张五,而想象其隐居自得之情,而愈是想象则愈是思念,忍不住登高远望: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登高远望,但见林木苍苍,云海茫茫,似乎只有秋雁在云空中时隐时现。这时,自己的心也随着雁而飞到远处。“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两句承上而来,亦就是“心随雁飞灭”的实际内容。潇洒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怀人的兴致;而薄暮冥冥,却闭塞了远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无端的愁绪。这是怀人不见,此心未舒时的意绪。于是游目眺望山下四方之景: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是游目所见的实景,作者的意绪也由怀人渐渐扩展变化。所怀之人不见,却见农人归来,歇息沙洲渡口。由隐者而及于农人,两者表面上似若风马牛,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对隐士们一向崇尚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的情调。所以这两句既是作者意绪的转移,又与前数句有联系。后二句由此延伸开去,既见其视野广邈,胸次开阔,又显得体物入微,感受深切。“树若荠”、“洲如月”,实在是荡去心底凡尘之后领略到的自然之物,可见诗人醉心自然之心态。末了怀人愁绪也荡然不存,只剩下一种相许,一种向往: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在孟浩然作品中素以淡而有味著称。作者写景抒情都从淡处着笔。淡,并不是模糊或隐而不见,而是通过简练素雅显示其流利疏宕之致。作者在诗中把握了自己的意绪,但对它并不着力渲染,不加强调,只是让它随着目光流动,随着外在景物而飘游。因此,所写的景不求其形似逼真,而只捕捉它生动的印象,显示其感受的独特新颖。这样诗的每一个角度,不论是情还是景,其间都渗进一种飘逸天然之气。诚如闻一多所说: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罗浮山记》云: “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暠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首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 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的诗句中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 表明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 “万山” 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 “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照应开端数句,既点出 “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进一步显示友情的真挚。
本诗作者创造了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特别是前四句既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着力描写景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平淡而自然,展示了农村的静谧和自然界的优美。这充分体现了 “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语)的孟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