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释】 1.阙 (音 que):宫前供了望的楼,此指唐代都城长安。潼 (音 tong)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西薄华山,北距黄河,是许浑由东吴西入长安的必经之地。驿 (音 yi)楼:古时供行途中歇宿的处所。 2.长亭:古驿站,此指潼关驿楼。 3.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县东南,以其西有少华山得名。中条:即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与华山夹峙黄河。 4.帝乡:京城,与下文“渔樵”对举,双关仕途之所。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隐士。 【译】 秋日的傍晚,红叶更觉萧萧, 长亭客舍,饮酒一瓢。 残云归去了,在华山缭绕, 中条山落下了,疏落的雨脚。 树色随着去关愈远越显得朦胧, 黄河的声响汇入了大海的波涛。 帝乡长安,已指日可到, 而我的心呵,却仍在 渔唱樵歌里逍遥。 【评】 此诗约作于大中元年(847)入京途中。诗人久困官场,早已厌倦,却又不得不周旋于官场——由于生计,也由于找不到其他的出路,诗人的心绪久久徘徊在仕隐之间。此诗较完美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态,同时,这种委婉含蓄的风格,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主张。“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令我有雨中游华山、中条之想。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①。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山迥④,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⑤,犹自梦渔樵⑥。 【作者小传】 许浑(791—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桥,后以丁卯名其诗集,故人称许丁卯。文宗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历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郢、睦二州刺史。事迹见胡宗愈《唐许用晦先生传》、《新唐书· 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专攻律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题材以怀古、田园、宦游、送别为多。诗中多“水”字,有“许浑千首湿”之评。《四部丛刊》本《丁卯集》较通行。 【解题】 此诗约作于元和三年(808)前后,其时许浑首次赴长安,经潼关登驿楼远眺而作。赴阙:赴长安。阙,本指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上起楼观。因此常用作宫殿、都城的代称,此处即指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东部,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驿楼: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的楼房。诗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诗中写潼关山川形势,气象万千,偶对极为工整,可与初、盛唐诗匹敌。 【注释】 ①萧萧:象声词,树木摇落声。长亭:古时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作饯别处。瓢(piao):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 ②太华:山名,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潼关西。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华山为太华山。③中条:山名,在潼关东北,山西西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处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故名中条。④迥(jiong):远。⑤此句点“赴阙”。帝乡:皇帝住的地方,指京城长安。⑥此句意谓还梦想着归隐过渔樵生活。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许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早秋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写景抒怀诗。许浑从润州丹阳前往京城,经过潼关,登 驿楼览景,兴会淋漓而赋此诗。首联写旅况萧瑟,离别悲凉,展示了一幅秋日行旅离别 图。“红叶”,鲜艳而色暖,“萧萧”,则透露了秋气的萧瑟。“长亭”,是和东归故人魏扶 离别饮酒之处,相逢即离别,岂不更觉悲凉? 此二句翩然而来,韵味隽美。颔颈二联, 笔势陡转,写潼关雄浑苍茫的景色和典型风物。三、四句言,关西之南有雄伟险峻之华 岳,关东之北隔河有青苍绵延之中条,二山纵横绵延数百里,一卷残云,一挟疏雨,是多 么壮美! “归”“过”二字,把静静的险峰峻山点活,更显示出飞动的意趣! 五、六句言, 迤逦而行,见树色苍翠,随关城而显得高远;横亘关前的大河,波浪汹涌,涛声悠远,直 通渤海。“迥”“遥”二字,也用得极好。此二句真是写得绘声绘色,使人如亲历其境。此 二联对仗圆稳工整,描摹四周景色,雄浑苍茫,表里山河,险峻壮美,真毫端得意之景也。 尾联方言赴阙之事,却不念仕途荣利,反说回首故乡,犹梦渔樵,以表淡泊之志也。此 诗写景“高华雄浑”(清吴汝纶语),飞动壮美;抒情含蓄委婉,饶有韵味,乃“雄宕高超” (俞陛云语)之上乘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