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千

〔朝鲜〕 赵基天

弯弯的柳树垂在

五月的葱绿的江边,

村中的少女在这里荡着秋千。

一条长悠悠的绳子,

轻轻地摆成弯月形,

少女们像飞鸟展开双翅,

飞向碧天的一边。

荡了一遍,

绿水从脚下流过;

荡了两遍,

青山靠近眼前;

再荡第三遍,

白云头上团团出现。

少女昂起头要探望什么,

绯红的两颊上洋溢着微笑,

又高高地飞向天边。

姑娘飞上去还遥望着远处的云彩,

好象寻找什么……

啊! 在那里有座红旗飘扬的平壤城,

在金日成大学里学习的一个青年,

正是这姑娘怀念的情人。

他呀,就是要做一辈子雇工的

同村的小伙子。

(白锐 译)

赵基天(1913—1951)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战斗诗人、爱国主义者。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的贫农家庭,自幼随父逃亡苏联的西伯利亚。在苏期间,他曾毕业于高尔基师范大学,并做过教育和研究工作。1930年在当地报纸《先锋》上发表了短诗。1945年“八·一五”苏军击溃了日本帝国主义,朝鲜解放时回国,担任朝鲜新闻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从事诗歌创作。1950曾作为随军记者奔赴前线。他曾任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常务委员,1950年又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46年3月诗人发表了第一部长诗《图门江》,此后又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5首抒情叙事诗和几十首抒情诗,其中代表作——长诗《白头山》在朝鲜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长诗中,诗人成功的塑造了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及他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员的形象。《白头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反美卫国战争期间,许多少年游击队正是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此诗对朝鲜后来的长篇叙事诗有很大影响。

赵基天被称为“战斗的诗人”。他的大量作品都是“燃烧在人民胸中的熊熊烈火”,“忍不住的满腔愤怒”。他的诗有极强烈的号召力,许多战士高唱着他的诗冲向敌阵。他自己也在反美卫国战争中壮烈牺牲,1951年获二级国旗勋章。朝鲜现已出版了他的诗集《白头山》和《赵基天诗集》。选自《赵基天诗集》的《秋千》是一首抒情诗。

赵基天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颂解放后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1946—1947年间,他的诗篇里欢乐的音符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激情溢于言表。美丽的三千里江山让诗人爱不够,唱不够。“在正义的国家,肥沃的土地上,/洒满了欢庆解放的珍珠花;/太阳也像投出了羡慕的眼光……”于是,诗人在漫步也会有无限美丽的联想。当他看到村中荡秋千的少女时,他便联想到这可爱的少女也许要荡过高处的云彩,去看看红旗飘扬的平壤城,寻找城中那位金日成大学里学习的贫农儿子——她的恋人。这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在明朗的天空下才能出现——春季的江边,葱绿的树木,长长的绳子,如同展翅飞翔的荡秋千的少女……于是,诗人自己也仿佛变成了这少女中的一员,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于画面中去了,想象的翅膀翩翩起舞,爱情这一美好的情愫成了作者歌颂和平的音符。

《秋千》在创作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诗人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在记叙中抒情。第一小节作者描绘了一幅春江图,又用如水的少女点缀了这幅图的主题,是为写实。第二小节虽然用了绿水、青山、白云等写实的词,实则虚写,因为真正能飞上青山、飞过白云的只是思想,并非少女其人。那么,荡秋千的少女任思想飞上青天白云的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言,只是用了“绯红的两颊上洋溢着微笑”作答。

该诗在记叙抒情、描写抒情之后,又直接抒情,“在那里有座红旗飘扬的平壤城,/在金日成大学里学习的一个青年,/正是这姑娘怀念的情人”。全诗到此,揭开谜底,当算作尾声,但作者又补充一句,便将全诗的思想又进一步升华凝炼:“他呀,就是要做一辈子雇工的同村的小伙子。”一个贫农的儿子,如今被送进金日成大学学习,这既是姑娘爱恋的原因之一,又是对解放后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歌颂。

综观诗人的全部诗作,可以看出他不愧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无论是他的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诗词《秋千》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秋千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原诗今译】


 花美秋千架上的彩绳飘向高空一端,
 妙龄的美貌女子,在楼前戏耍秋千。
 飘曳的猩红色裙子倏地掠过了地面,
 险啊! 摆动的彩绳又把她送上高天。
 汗珠似红杏雨露湿了秋千上的花板,
 飞动的彩绳冒过了如烟的绿杨树尖。
 当她从容下了秋千,一旁悠闲立站,
 令人猜想那月宫里的嫦娥降落人间。


 【鉴赏提示】
 艳春时节,鸟语花香,正是游戏玩赏的良辰。绿树旁,小楼前,一位绰约多姿的女子在打秋千。随着秋千绳索一上一下优雅地摆动,那鲜红的长裙、修美的身姿也在空中翩翩飞舞。待到兴尽而止,女子从秋千上款款而下,到一边悠然闲立,那佳妙无比的容颜、仪态万方的风采,真让人怀疑是月宫中的仙女被贬谪到了人间。
 一首《秋千》诗,宛然一幅“佳人春戏”图,诗人以清新明丽的生花妙笔,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打秋千女子的美好形象,全诗充溢着春的气息,流动着美的情趣。
 诗一开头,先是个跃动的空镜头:绘有美丽图纹的秋千架下,一边一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秋千绳正偏离画架中心,飘向高空一端。随着彩绳的飞动,打秋千的女子出现了“佳人春戏小楼前”的景象。
 接下来的三、四句具体摹写女子打秋千时的情态:随秋千摆动而飘舞的红色长裙拖到了地上——这是秋千由高处落下的情景; 女子用力蹬板上了蓝天——这是秋千由低处高扬的情景。诗人并不直接写秋千落下、扬起,而是用“裙拖地” 一个形象的细节,“人上天” 一个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更显得逼真传神。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五、六两句,诗人的观察更加细腻:女子的容颜美如红杏,女子的汗水如红杏枝头的雨露滴滴洒落在绘有花饰的秋千板上,凌空飞起的彩绳几乎要挂住绿杨枝头。这两句诗,纯用细节描绘,无一字提及人,却又处处都在写人。“红杏”二字,令人想见女子容颜的秀丽;汗润花板,透视出女子奋力蹬板的英姿;绳挂绿杨,体现了女子秋千技艺的高超。这种表面写景、实则写人的侧面描写手法,较之直接描绘更能发人联想,启人回味。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最后一联中,“从容立”三字意味非常。因为,若以上联“花板润沾红杏雨”想来,这位佳人秋千戏罢,必定是娇喘吁吁、困惫不堪了。然而,出人意料之外,她却显得从容自若,在一旁悠闲静立,毫无半点疲乏慵懒之态。前面的动如飞舞与此处的静若处子,表象的汗滴如雨与内在的轻松逍遥相互对照又相互映衬,一个秀外慧中、娉婷可爱的美丽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叹赏之外更生钦敬之意。于是,诗人自己也不禁迷惑了:世上真有这般灵秀至极的佳人吗? 或许是月宫里的嫦娥仙女被贬谪来到人间了吧? “疑是蟾宫谪降仙”是诗中唯一一句直接议论,但仅此一句,诗人的爱赏之深便豁然可见了。
 这首诗,人、景相济,情、趣相生,写得确乎不俗。其妙处首先在于:诗人对打秋千女子的容貌身姿用笔极吝,却紧紧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风韵的传神细节,如“裙拖地”、“人上天”、汗润花板,绳挂绿扬、“闲处从容立”等,顿使人物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其次,打秋千是一项运动,必须紧扣“动”字,方能领会其中奥妙。诗的前三联正是如此。从首句的“翠络偏”到六句的“彩绳斜挂”,几乎都在写女子乘秋千飞动时的形貌。直至第七句“下来闲处从容立。”用“静”加以收束,既表示了女子戏耍秋千的完结,更在数“动”一“静”的对照衬映中完成了佳人的形象塑造; 再次是比喻夸张别致贴切。写女子摆荡之高,用“人上天”、“绳挂绿杨烟”来夸饰,写佳人汗珠滴落,以“红杏雨”来比附,都出自诗人的细致观察,夸张而不失真。惠洪作诗素以善于设譬著称,对照此诗,的确名不虚传。

秋千 - 可可诗词网

秋千

〔朝鲜〕 金素月

成村的姑娘们,

荡起了秋千,

这是初八的那一天,

荡起了秋千。

风儿在吹拂

在轻轻地吹拂,

别在墙内的垂杨柳上

用七色彩绳绑起秋千。

伸出墙外的垂柳枝,

那低垂的柳枝,

啊,大姐

摇曳的枝条形成了浓荫。

美啊,春天,

激荡着我的全身

荡秋千的成村的姑娘们,

秋千是爱情的信息。

(朴忠禄 译)

金素月(1903~1935)朝鲜爱国诗人。原名金廷湜,生于平安北道郭山郡南山里一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就参加了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3·1”运动。他擅长于写抒情诗,一生共创作抒情诗200余首。其诗特点是题材多样,感情丰富,内容多反映朝鲜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歌颂祖国自然景色,对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剥削阶级表示愤慨。风格上继承了朝鲜古典诗歌和民谣的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创造了一种新的民歌体诗歌。他的诗不仅思想内容丰富,而且颇具艺术特色。他是一位乡土诗人,善于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风光,笔法细腻,语言朴素,不事雕琢,从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写中,流露出爱国的深情。

诗人金素月也写过不少爱情诗歌,这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朝鲜人民传统的优良品德和纯真的爱情,也深刻反映了朝鲜妇女为摆脱封建家长制的桎梏、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迫切愿望,深入发掘了朝鲜妇女的精神世界。金素月又是非常善于驾驭朝鲜语言的诗人,他为了寻求诗句中最精炼的语言,犹如山中选矿、沙里淘金一样,从人民口头创作蕴藏的优美语言中撷取最富于形象、音响和音色最上乘、赏心悦目的语言,将这些无瑕的珠玉串缀在自己的诗行中。

他每写下一篇诗都经过了数十次反复推敲,并亲自朗诵给自己的妻子听,征求意见。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这里所摘录的诗人《秋千》一首,充分说明诗人创作中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平易、简洁、朴素、鲜明、准确并富于音乐性。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初八那天成村姑娘们荡起秋千的情景。其中包括第三者的话、哥哥对妹妹讲的话、姑娘的独白以及诗人的结论。诗的第一段展示了情节,即交待了荡秋千的时间和主人公。第二段中着意在“风”上,是借用了隐喻的手法,描写风激起姑娘心中的爱情。“别在墙内的垂杨柳上,用七色彩绳绑起秋千”,此处的“垂杨柳”使读者自然联想起含情脉脉而又十分羞涩的姑娘,“七色彩绳”又能使读者联想起姑娘的缕缕情丝。而诗人却意在以诙谐的语调揶揄道:且不要激起姑娘的爱情!这里诗人运用的是极其含蓄的笔触。第三段诗似乎在说尽管封建家长制严重束缚着男女青年的自由相爱,但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他们的自由奔放的感情,那腼腆羞涩的姑娘终于把脸伸出墙外,她的恋人终于爆发出“摇曳的枝条形成了浓荫”表达深情的话语。最后一段姑娘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美啊,春天!激荡着我的全身”。何等简洁而充满激情的诗句! 结尾作者下了“秋千是爱情的信息”的结论,这是诗人在修辞上运用表示感叹的终结形式,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全首诗句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读来犹如欣赏一幅美不胜收的风俗画。

秋千

秋千

游戏类。于木架、铁架下悬两根长绳,下拴一木板,人坐或立于板上,利用脚蹬板的力量或他人的推力而来回摆动。《缃素杂记》引许慎说文后序徐注云:案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序》云:“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辞也。语讹转为秋千,后人不审本义,乃旁加‘革’为‘鞦’字,案秋千非皮革所为,又非车马之用,不合从革。”《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秋千》引《古今艺术图》曰:“北方戎狄爱习轻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一云正作‘秋千’字,为‘秋’非也,本出自汉宫祝寿词也,后世语倒为‘秋千’耳。”《开元天宝遗事》云:“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宋词中言及秋千处甚多: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又《青门引》曰:“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欧阳修《蝶恋花》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万俟雅言《三台》清明应制词曰:“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又《恋芳春慢》曰:“寒食近,蹴踘秋千,又是无限游人。”

☚ 拔河   风筝 ☛

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荆楚岁时记》:“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恒公从北方山戎引入。一说汉武帝时宫中祝寿之辞,本为千秋,取千秋万寿之义,后倒读为秋千。打秋千是唐代妇女们喜爱的活动之一。民间习俗,清明寒食时节为之,据说目的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唐宫中每岁“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玄宗)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杜甫《清明》诗:“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秋千竞出垂杨里”,都是写打秋千的名句。

秋千

秋千

一种传统游戏。玩时于空地架一高架,上系两条绳索,绳子下端系结一踏板(画板),供人坐或踏于上面摆荡。有一人荡、双人荡,推摆、自摆等多种玩法。据《古今艺术图》称,秋千“本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此戏始传中国。”可知于春秋时已有。又传“秋千”原称“千秋”,为避汉宫祝寿词,故称秋千。汉代后盛行起来,小说第二十五回: “先是吴月娘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至是西门庆不在家”,陈经济混迹在西门庆妻妾之中,替她们推送画板、抠捏大腿,闹了个不亦乐乎。数人中以宋惠莲秋千打得最好,小说写道:“……却教玉箫和惠莲两个打立秋千。这惠莲手挽彩绳。身子站得直屡屡的,脚趾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天云里,然后抱地飞将下来,端的却是飞仙一般,甚可人爱。”

☚ 清明   北方戎戏 ☛

秋千qiūqiān

朝鲜族一种体育活动的用具,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清人写的《盐源竹枝词》说:“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情郎抛索送~。”(曾庆中《关东风土·人情·掌故》)

秋千qiuqian

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比赛场地为20米×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脚踏用)高1.3米。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设个人高度和触铃、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5个项目。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则是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高度比赛中单人或双人比赛均有6次试荡机会。铃杆的起荡高度均为6米。极限高度:双人10.5米,单人10米。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

秋千qiūqiān

运动和游戏器具。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根长绳,下端拴一块板,人在板上摆动
 △ 荡~。

秋千qiūqiān

〈名〉一种游戏或运动用具,一块木板两端拴上绳子,绳子系于铁架或木架上,人站在木板上前后悠荡:荡秋千│打秋千。

秋千qiū qiān

游戏器具。在高架上垂二根粗索,下拴一板,人站在板上来回摆荡:这里众人且出来散一散,佩凤、偕鸳两个去打~顽耍。(六三·1511)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運動遊戲具 > 秋千 > 鞦韆
鞦韆  qiūqiān

亦稱“拖鈎”。即秋千。南朝梁·宗懔《荆楚歲時記》:“春節懸長繩於高木,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鞦韆。楚俗謂之拖鈎。”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運動遊戲具 > 秋千
秋千  qiūqiān

亦稱“千秋”。運動遊戲具名。其制立木爲架,懸兩繩,下繫横板。人在板上可立可坐,手握兩繩,身隨之擺動。相傳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山戎引入;又說爲漢武帝時後宫之戲,本作“千秋”,祝壽之詞,後世語倒爲秋千。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部·秋千》引《古今藝術圖》:“北方戎狄愛習輕趫之態,每至寒食爲之。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綵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或日本山戎之戲也。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中國。一云正作‘千秋’字,爲‘秋千’非也,本出自漢宫祝壽之詞也,後世語倒爲‘秋千’耳。”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千秋》:“山谷詩:‘穿花蹴蹋千秋索,挑菜嬉遊二月晴。’觀山谷又詩云:‘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繫千秋。’崇禎中陳卧子詩:‘禁苑起山名萬歲,禎宫新戲號千秋’。”

秋千

传统体育游戏器具。《聊斋志异·西湖主》:“穿过小亭,有~一架,上与云齐。”

娱乐健身具

娱乐健身具

球具:球(~拍;~网;~架;篮~;足~;排~;网~;垒~;铅~;乒乓~)
乒乓球的美称:银球
篮球架上供投蓝用的带网的铁圈:篮(篮圈;投~)
古代的一种皮球:鞠(蹴~)
古代的两种游戏用具:鞠壤
风筝:纸鸢 风鸢 风槎
用布或纸做的可舞动的龙:龙(~灯;火~)
假面具:假面 面具 面皮 伪装
骗人的伪装:糖衣 外衣
掩饰丑恶面目的美丽伪装:画皮
古代作战时用以自卫的铁制面具:铁面
鬼神面具:神头鬼脸 神头鬼面 神头鬼脑
其他娱乐具:牌(纸~;铺~;桥~;骨~;麻将~) 杆(单~;双~;高低~) 毽(毽子) 高跷 滑梯 铁环 陀螺 木马 秋千 鞬子 金叶子(金叶子格)

☚ 娱乐具   棋具、赌具 ☛

秋千

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用具。秋千架用木材或钢管制作,架上系两根绳,下端拴脚踏板,便于悠荡者站和蹬,使之前后摆动。秋千绳多用大麻或稻草搓成,有的用染了色的棉布做成。荡秋千一般从四月初八日始,一直玩到端午节。玩秋千有一人荡的,叫单秋千,有俩人荡的,叫双秋千。有不少荡秋千的民歌在妇女中传唱,如《端午节》。这一活动也成了相亲择偶的好机会。比赛有高度比赛和打铃比赛。打铃架立在秋千架正前方的适当位置,以测量悠荡的高度,显示打铃次数,将高度和打铃两项得分相加,决出名次。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秋千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分荡高和触铃2种。荡高以荡的高度来取胜;触铃以碰响悬挂在一定高度的铃的次数来取胜。新疆秋千队夺得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团体银牌和双人赛、单人触铃2枚铜牌;夺得第五届全国民运会1金1银1铜。

秋千

亦作“鞦”。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春秋时即已出现。据《古今艺术图》:“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齐恒公伐山戎, 此戏始传中国。”汉唐后流行。秋千架用两根木柱上架一圆木构成,横木上系两条绳索,下拴木板。荡时主要靠腰部、臀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双人荡时两人对面站立,称“双人秋千”。朝鲜族、纳西族、部分汉族中均有。朝鲜族称秋千为“格涅”。为朝鲜族妇女喜爱的游戏之一。常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赛时在秋千架前一定距离处, 竖立两根长竹,高度略低于秋千架,两竹顶端连以长绳,绳中央处系一串铃铛,比赛者以能将秋千荡高至身体碰到铃铛次数多者为优胜。

秋千

104 秋千

亦作鞦,《古今艺术图》说:“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齐桓北伐,此戏始传中国。”汉唐时期秋千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特别为妇女所喜爱。王建《宫词》:“少年儿女重秋千。”杜甫《晴明二首》:“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秋千竞出垂杨里”等,说明秋千在当时的普遍发展情况。秋千流传至今,仍是青少年最爱好的运动项目之一。

☚ 投石超距   风筝 ☛
秋千

秋千

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用具。亦作“鞦”。传说春秋时即已出现,原为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 (公元前375~前357年)伐山戎时,开始传入中国。一说起源于汉代,本叫做“千秋”,祝寿之词,是汉武帝 (公元140~前87年)后庭之戏,后人不察本义,语倒为“秋千”。早期的秋千绳索通常用兽皮制成,非常结实,所以秋千两字都加了“革”旁。游戏时人站或坐在木板上,两手握绳,用力前后摆动荡起,或是由他人推动荡起。可以单人荡,也可以双人荡,玩法多样。汉代技术高者能够做出翻跟头的动作,唐时要求荡得能接触到树枝。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寒食、端午等节日流行的民间游戏。唐宋时又称作“半仙之戏”,宋代还产生了“水秋千”——一种水上的技艺表演。秋千在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阿昌族中,也是迎春佳节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体育竞赛游戏。

☚ 隐语   赛马 ☛
秋千

秋千

古代体育运动。据传秋千起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才传入中原。汉代时开始进入宫廷之中,高天际《秋千赋》上说: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 秋千的活动形式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是荡秋千。即树木为架,在横木上系双绳,下悬横板,人在板上,姿式可站可坐,做钟摆式的悠荡。在唐代,荡秋千是寒食节里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少年儿女身穿五色彩服,在长绳上荡来悠去,如鸟儿在空中飞翔。王建 《秋千词》 中描绘说“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双手向空如鸟蝉”。秋千也是唐代宫廷内开展得比较广泛的娱乐活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年间,宫中每至寒食节,都要竖立许多秋千架,让宫嫔们悠荡玩耍,呼之为 “半仙之戏”。

☚ 步打球   唐宫拔河 ☛

秋千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悬两绳于支架,下栓横板。人双手握绳立或坐在板上蹬板或借外力使前后摆荡,有单人荡和双人荡。比赛以秋千板距地面高者为胜。

秋千

秋千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历史悠久,起源说法不一。春秋时代已出现。《古今艺术图》 载: “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唐代 《汉武帝后庭秋赋》 中则说: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故又称之为 “千秋”。也有人认为秋千为古代人类揪苇条以跳跃迁移而创造的,故名秋千。该项运动不需要复杂的器材,技术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宜。故而自汉唐以来在宫廷和民间中流传,至今在吉林延边朝鲜族和云南阿昌族中,秋千是他们迎春节中的重要项目。我国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都把秋千列为比赛或表演项目。比赛分单人、双人两种,规则多种多样。

☚ 踢毽子   射弩 ☛

秋千

《秋千》

18世纪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的作品。1766年作。伦敦华利斯藏品。弗拉戈纳是继布歇之后以男女爱情风俗画见长的罗可可大师,《秋千》 是他的风俗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以典型的罗可可笔调描绘了在一个葱郁的树荫之下,一对贵族——银行家乔里昂和他的妻子在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女人一身华丽装束,攀坐在树干垂下的秋千上,画面戏剧化地定格在秋千荡起最高点的一刹那。画面左下角,斜依在大理石雕像下的乔里昂,正准备起身接住妻子故意踢出去的高跟拖鞋。两人均陶醉在极度兴奋中,忘乎所以,神采飞扬。仔细看去,在女人身后的树下还有一牵拉秋千的老叟,他也露出一副快活的表情,画面左上角倾泻而来的金色阳光正照着心旷神怡的打秋千者,不仅造成了深广的空间感和运动感,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这幅结构精巧、笔法细腻、色彩丰富,充满了生动抒情的气氛。

☚ 跛足者   打破的水壶 ☛
秋千

秋千

体育活动用具。其起源有两说:一说起于北方山戎,春秋时齐桓公北伐山戎,秋千始入中原。一说起于汉武帝时,长安宫中给汉武帝祝寿设此戏,本名千秋,为祝寿之拜,后倒读为秋千。其法悬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而摆,与今之秋千无异。

☚ 蹴鞠   击剑 ☛
秋千

秋千

传统体育项目。始于春秋时代。《古今艺术图》称:“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醒公伐山戎,流传中国。”在南方,秋千与施钩有密切联系。隋人杜公瞻在为《荆楚岁时记》“又为打球、秋千之戏”一句作注云:“板节悬长绳于高木, 士女𥙆服坐立其上, 推引之, 名秋千,今秋千亦施钩之类也。”湖南的秋千有单人、双人、四人荡的,湘西一带苗族还有八人荡的,叫“八人秋”。有的民家,在晒场设秋千架,或设在屋旁大树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球类、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除湘西、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秋千仍广为流行外,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游玩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秋千竞赛规划》(草案),规定比赛为女子单人、女子双人和团体赛。项目有高度赛和打铃赛。1986年5月,湖南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列为比赛项目。

☚ 踢毽子   武术 ☛
秋千

秋千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历史悠久,起源说法不一。春秋时代已出现。《古今艺术图》载: “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唐代 《汉武帝后庭秋赋》中则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故又称之为“千秋”。也有人认为秋千为古代人类揪苇条以跳跃迁移而创造的,故名秋千。该项运动不需要复杂的器材,技术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宜。故而自汉唐以来在宫廷和民间中流传,至今在吉林延边朝鲜族和云南阿昌族中,秋千是他们迎春节中的重要项目。我国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都把秋千列为比赛或表演项目。比赛分单人、双人两种,规则多种多样。

☚ 踢毽子   射弩 ☛

秋千

《秋千》

18世纪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的作品。1766年作。伦敦华利斯藏品。弗拉戈纳是继布歇之后以男女爱情风俗画见长的罗可可大师,《秋千》是他的风俗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以典型的罗可可笔调描绘了在一个葱郁的树荫之下,一对贵族——银行家乔里昂和他的妻子在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女人一身华丽装束,攀坐在树干垂下的秋千上,画面戏剧化地定格在秋千荡起最高点的一刹那。画面左下角,斜依在大理石雕像下的乔里昂,正准备起身接住妻子故意踢出去的高跟拖鞋。两人均陶醉在极度兴奋中,忘乎所以,神采飞扬。仔细看去,在女人身后的树下还有一牵拉秋千的老叟,他也露出一副快活的表情,画面左上角倾泻而来的金色阳光正照着心旷神怡的打秋千者,不仅造成了深广的空间感和运动感,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这幅结构精巧、笔法细腻、色彩丰富,充满了生动抒情的气氛。

☚ 跛足者   打破的水壶 ☛

秋千

swing

秋千

朝鲜族妇女传统的娱乐游戏。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于木架或树上悬两绳,下拴横板即可。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前后摆动,谓之荡秋千。秋千架一般高11米,上宽2米,下脚宽3.5米。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间苍田妇盛为秋千戏”。此俗相传始于朝鲜三国时期。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年轻妇女唯有端午之日才准出门。故于是日身穿鲜艳民族服装,来到游戏场地,荡起秋千,尽情娱乐。此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已演变为一种体育项目。有的在秋千板下拴一条标有尺寸的绳子,量高度而取胜;有的则在高5米处左右挂花或铜铃,以踢到花或碰响铜铃次数的多少决胜负。该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勇敢意识,倍受朝鲜族妇女青睐。其他民族虽也有此类游戏,但均不如朝鲜族那么普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