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禹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禹贡 《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文献之一。作者不详。旧说它是夏史官所作或大禹亲笔,但都不足凭信。它是今传本《尚书·夏书》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历来颇有争论,有夏禹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和秦汉说。目前多数学者从顾颉刚之说,是战国后期的著作,成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 《禹贡》全篇仅有1193字。它以明确的地理概念,采用区域研究的方法,用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位置、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民族和交通以及各州之间的差异等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作了异常生动的叙述。全篇包括“九州”、“导山”、“导水”、“五服”4部分。 1、九州部分。叙述上古时代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禹别九州”,把当时中国的疆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9大区域,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九州的划分,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天然的山、河、海等为界。虽然并不严格,但基本上是一个区(州)为一个大的自然区。 冀州。位居中央,帝王都城所在。西以山西、陕西间的黄河为界,东以河北的黄河为界,南以河南的黄河为界,主要为山西黄土高原及部分华北平原,约相当今河北、山西两省。 兖州。“济、河惟兖州”,济为古济水,河指于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的古黄河。该州东南据济水,西南至黄河,于济水和黄河之间,主要为今华北平原。 青州。“海、岱惟青州”,海指今渤海,岱即泰山。该州东南据渤海,西南至泰山,于渤海与泰山之间,主要为今山东半岛丘陵地。 徐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指今黄海,岱是泰山,淮为淮水。该州东至大海,北及泰山,南至淮河,主要为今黄淮平原。 扬州。“淮、海惟扬州”,淮为淮河,海指今东海。该州南及大海,北至淮河,于淮河与东海之间,主要为长江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 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指荆山(今湖北南漳西),衡指衡山。该州北抵荆山,南据衡山之南,即荆山和衡山之间,主要为长江中游及洞庭湖盆地。 豫州。“荆、河惟豫州”,荆即荆山,河为黄河。该州西南及荆山,北至黄河,主要为中原地区。 梁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华指华山;黑水说法不一,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之说,多数学者认为是怒江上游的哈拉乌苏河。该州北抵华山之阳,南及怒江上源,主要为西南山地。 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指陕、甘间的黄河;黑水有张掖河(在今甘肃)、党河(在今甘肃)、大通河(在今青海)等之说,笔者趋于党河。该州西至甘肃党河,东及龙门段黄河,主要为陕西黄土高原。 可见,九州的范围包括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 2、导山部分。记述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间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和治理情况,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自西向东、自近至远地依次叙述,并将中国的山势归纳为“三条四列”(见崔东壁:《考信录》),最早提出了山系的概念: 三条。北条:岍——岐(以上在陕西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首(以上在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以上在晋南)——太行——恒山——碣石(河北昌黎境内)。中条:西倾——朱圉——乌鼠——太华(以上甘、陕境内)——熊耳——外方——桐柏(以上豫皖境内)——陪尾(鲁南)。分支:蟠冢(陕南)——荆山——外方——大别(以上鄂、皖境内)。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江西庐山)。 四列。第1列:岍——碣石。分布在渭河、黄河之北,即北条。第2列:西倾——陪尾。为江、淮与河、渭的分水岭,即中条主干。第3列:蟠冢——大别。为汉江、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即中条分支。第4列:岷山——敷浅源。即南条。 《禹贡》导山中的山系概念明确,且所记山都真实可考。但也受堪舆思想影响和当时条件的局限,因而有记述错误之处。如岷山与衡山、敷浅源既不相连成条,也不成列;中国的山系或山脉,既有东西向的,也有南北向的,以及南西北东向和南东北西向,如北条中的太岳、太行山脉都是近南北向的,受南北向的地质构造控制,与受东西向地质构造控制的东西向山系呈现两个系统。 3、导水部分。叙述了九州境内35条河流的分布、源地、流向、经过地区、所纳支流、河口及其疏导情况,都从西向东、由北至南、从上游到下游、由干流到支流,作了有条不紊的描写。 开始记述西方的弱水和黑水。弱水上源为今甘肃山丹河,下游是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见《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黑水,众说纷纭。后记黄河水系、长江水系、淮河水系。除弱水是“入于沙”外,其余大河皆“入于海”。正确区分了内陆河流与入海河流,并阐述了大河源发于山地、朝宗于海的一般规律。 但黑水的记载有矛盾,导水部分的黑水记载与九州部分雍州、梁州之黑水记载都不一致。“河导积石”、“岷山导江”的不正确观点在中国影响2000年左右,而且导山部分的三条四列中竟然不提积石。 4、五服部分。叙述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按距离远近,以500里为率,将全国分为甸、候、绥、要、荒五服(服指五畿以外之地)。对五服内政教布施、人民负担也有规定。 《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流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当时许多书籍中传播的神秘观念,从实际出发翔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地理现象,既不像《山海经》那样掺杂神话,又不像《尔雅·释地》、《周礼·职方》那样仅罗列地名,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翔实派区域地理研究的历史时代,是今天研究中国上古时代地理环境的最重要文献。它对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地理著作、地理观念,乃至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后许多地理著作的征引和研究对象;“九州”、“四海”的观念,一些山、河、湖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九州、五服部分所反映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巩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禹贡》被推崇到至尊的地位,成为必读的经典。由西汉孔安国以后,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人不断,成果也夥。其中以清代胡谓用力最深,也多创见,他的《禹贡锥指》一书集历代研究《禹贡》之大成。外国学者研究《禹贡》成绩较为显著者有:德人F·von李希霍芬,日人小川琢治、饭岛中夫和内藤虎次郎等。前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汉至唐,以解释《禹贡》经文为主;宋至清,以考证《禹贡》地理为主。在研究方法方面也形成汉、宋两派,汉学详于训诂,注重师承,失于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以唐代孔颖达为代表;宋学敢于创新,注重批判,失于简单武断,牵强附会。无论是汉学、宋学,其基本错误是误认为《禹贡》是4000年前夏代史官所作,以至是大禹亲笔;把《禹贡》奉为“经”,根据《禹贡》去研究夏史,过于相信《禹贡》中“三江”、“九河”等说法,在考证、注释时务求找出三条江、九条河等,代表人物为宋代蔡沈。以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禹贡》始于20世纪30年代,成绩显著者当推顾颉刚、郭沫若,代表作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 《禹贡》的不足之处,一是过于简略,二是误记之处不少。 《禹贡》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述了当时九州区域的山川方位,物产分布以及赋税等,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资料,成了历代地理专著不可缺少的依据。在谈到青州时说,“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意思是:青州地区是一片地势较高的灰白色土壤,沿海的广大地区都是盐卤之地。这片土地的质量在九州中属第三等,其赋税是第四等。这里的人民应该进贡盐、细葛布,以及各种各样的海产。这说明,青州的盐产开发是很早的。 禹贡 232 禹贡中国最早专论贡赋制度的著作。《尚书》夏书中的一篇。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也无定论,大多认为系战国时代作品。该篇假托夏制,评述了夏禹时代的贡赋制度。篇中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其赋税也根据各州农作物的品种、自然资源及特产等,划分为三等九级。《禹贡》关于征收贡赋的规定,可以概括为贡土所宜和负担均平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成为历代封建思想家所公认的必须遵循的贡赋原则。 ☚ 著述 周礼 ☛ 禹贡 030 禹贡地理著作。《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成书时代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期。是一部最早的全国性区域志。文字简洁,全篇1193字。其中“九州”以山川为界,把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别记述各州山川、湖泊、草木、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在“导山”和“导水”中对九州之内山川作系统记述。“五服”把中原与边远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反映出大一统思想。《禹贡》是中国地理学的经典著作,科学价值很高,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后世研究《禹贡》的著作甚多,清胡渭《禹贡锥指》是集大成著作。还有顾颉刚的《禹贡注释》等。 ☚ 山海经 职方 ☛ 禹贡 禹贡yugong是《尚书》中的一篇,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之一,作者不详,著作年代约在战国,比《山海经》略晚。文字简练,只有1193字。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州。每州分别叙述其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并用区域对比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地理景观和地带性的特点。同时,书中反映了向往政治统一、天下一统、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理想和倾向,具有先进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后世研究校释的书较多,如宋程大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等;清胡渭《禹贡锥指》是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 山海经 放马滩战国地图 ☛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述约在战国。假托夏禹治水后的政区制度;把全国分为九州,对黄河流域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作了详细记述;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按自然分区法,记述了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地理科学著作。后世校释研究,以清胡渭的《禹贡锥指》最著名。参见“地理”中的“禹贡”。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著者不详。成书时代约在战国。该书将全国分为九州,每州分述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交通以及各地种族。其中对黄河流域叙述较详,对长江、淮河较略。具有一定准确性,神秘、怪异现象较少。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后世研究校释著作较多,清胡渭《禹贡锥指》是一部具有总结性著作。作者广征博引,逐句详释,不仅订正前人注释之讹误,亦有提出己见,对后世研究《禹贡》影响很大。近人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禹贡世界上第一部独立的综合地理学著作。在地理学史上的价值远超过《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略晚于《山经》。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股”四部分组成,不足1200字。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地阐述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及典型物产。按照地理特征、河川流域、土壤分布和行政区划,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从山川形势、自然景观、土壤分布、物产用赋、交通线路出发,指出了其间的联系和各区特点。 禹贡《尚书》篇名。旧时被视为夏代作品,经近代考证,断为战国时所出。全篇千余字,分总纲、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部分。假托夏禹治水后将全国分为九州,分州记述中国古代地理情况,包括有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内容,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志。历来为地理、历史、方志诸家所重,主张方志为地理书说者,且以之为方志渊源所自;方志多源说者亦视为后世方志渊源之一。参见“地理”中的“禹贡”。 禹贡yǔ gòng《本草纲目》草部第13 卷白茅(8)。《尚书》篇名。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约在战国时,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成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薮泽、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禹贡 《禹贡》《禹贡》 是中国古代 《书经》 (尚书)里 《夏书》 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它是一篇综合性的地理志,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山岳、水文、土壤、物产、交通、民族等。文字简明,体系完整,内容详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 全书1193字左右,由 “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四部分组成。“九州” 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冀、兖、青、绿、扬、荆、豫、梁、雍九州。这种分区方法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色彩的萌芽。各相对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物产和运输路线等,都进行了区域对比,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的杰作。“导山” 部分共列山岳20多座,具体明确了山系概念。它从北而南顺序列出了四条山系,所列山系都是自西向东伸延,而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地形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特点。“导水”部分叙述了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是我国水文地理的先声,对水文的叙述也从北而南,先主流后支流,井然有序,使人对 “九州” 之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五服” 部分地理意义不大,作者以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来反映最高统治者同大小封建领主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传播 “大一统” 思想。《禹贡》 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战国直至唐宋以下许多地理专著,无不以 《禹贡》 作为引伸和发展的根据。 ☚ 水经注 通论地理 ☛ 禹贡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 《书经》(尚书)里 《夏书》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它是一篇综合性的地理志,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山岳、水文、土壤、物产、交通、民族等。文字简明,体系完整,内容详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全书1193字左右,由 “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四部分组成。“九州” 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冀、兖、青、绿、扬、荆、豫、梁、雍九州。这种分区方法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色彩的萌芽。各相对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物产和运输路线等,都进行了区域对比,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的杰作。“导山”部分共列山岳20多座,具体明确了山系概念。它从北而南顺序列出了四条山系,所列山系都是自西向东伸延,而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地形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特点。“导水”部分叙述了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是我国水文地理的先声,对水文的叙述也从北而南,先主流后支流,井然有序,使人对 “九州”之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五服”部分地理意义不大,作者以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来反映最高统治者同大小封建领主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传播 “大一统”思想。《禹贡》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战国直至唐宋以下许多地理专著,无不以 《禹贡》作为引申和发展的根据。 ☚ 水经注 通论地理 ☛ 《禹贡》记述禹治水传说事迹及古代水利区划、水文地理、水象等知识的地理名著。也是关于黄河的最早文献。著者不详,成书在战国时代。著者用自然分区方法,把全国划为九州,假托为禹治水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作了详细记述,而对长江、淮河、海河等的记载较为粗略。后人把 《禹贡》 描述的黄河河道称为 “禹河” 。《禹贡》对后世影响深远,《史记·夏本纪》 、《汉书·地理志》 分别照引全文。研究《禹贡》的著述很多,较著名的有宋程大昌的《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 ,清胡渭的《禹贡锥指》 等。 禹贡 《禹贡》《尚书》篇名。记大禹治水、画分九州、任土定贡事迹。旧传夏史官或大禹著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作品。也有认为作于西周、春秋、西汉的。历代注释疏证者颇多,以清胡渭之的《禹贡锥指》集其大成,考证详明。《禹贡》撰写时代可能较晚,但以流传有关夏初的传说和历史素材作为依据是可以肯定的。所记治水艰苦历程和涉及水系之多,与先秦诸子论述基本一致。画分九州及禹业之伟、禹迹之广,在《诗经》、《尚书》、《左传》和金文中都有印证。它以山川定经界,划分行政区域, 对山岳(导山)、水文(导水)、物产(贡物)、交通(贡道)、民族(夷、戎)等详为论述,是中国最古的综合地理志。它关于九州土壤及五色土的分类,并与耕地的等级联系起来,这是从色泽、质地、地形和肥沃度方面认识土壤的记载,开土壤分类学之先河。它的财政观点是贡土所宜。在经济不发展的古代,贡土所宜是财政贡献的基本形式。 ☚ 诗经 周礼 ☛ 禹贡 《禹贡》《尚书》 中篇名之一。一般都认为是春秋以后的伪作。作者和成书年代,迄今说法不一。文中记载夏代财政贡赋制度,所反映的财政观点与《周礼》的内容近似,但所涉及的地域较《周礼》所载更为广阔,记述也较为具体。《禹贡》记载夏代的财政课征形式是征收实物和征发劳役、军役,征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任土作贡”,根据各地出产物的品类,土地肥瘠状况和距离京城的远近,确定征收什么,征收多少和征收方式,使课征负担公平合理。文中将九州的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写明各地主要产物;又根据各地区距离京城远近及交通条件按甸、侯、绥、要、荒、五服加以调整,规定了各个地区的贡赋等级及缴纳什么,如何缴纳。本篇是作者对夏代理财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有极深刻的影响。 ☚ 考工记 周礼 ☛ 禹贡yu gongclassic work of Chinese geography comple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