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禹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禹刑

 中国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法律的总称。因夏朝开国君主是禹,统称“禹刑”。禹继尧、舜之后建立夏,开始制定五刑,五刑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主刑(正刑)。五刑除死刑大辟外,余皆是残害肢体的肉刑。《尚书·吕刑》认为夏代五刑,是夏灭掉另一个部落——苗以后,为了统治沦为种族奴隶的苗民,而袭用了苗原有的肉刑。夏代的主刑,刑重,一般只施用于异族,同族犯罪只用副刑即轻刑,如鞭扑、象刑、流刑和赎刑。据说夏朝刑法总共3000条,大辟200条、膑辟300条、宫辟500条,劓、墨刑各1000条。据《孝经·五刑章》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夏朝崇尚孝道,这同习惯法中的夏礼是相关的。夏朝时处奴隶社会早期,因而法制不完备,刑法与军法不分。作战命令就是军法,命令的执行状况,同赏罚挂钩,不听从命令的,在社神面前加以杀戮,并祸及其子孙。夏朝的法律中,还保留许多家长奴役制的残余,法律源于不成文的习惯法。除刑事法律外,“禹刑”还包括调整所有权、宗法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年代久远,文献资料缺乏,“禹刑”的详细内容已无从查考。但其五刑具有承前启后作用,为后世所沿用。

禹刑

夏朝刑法的总称。古代文献记载夏禹建立夏朝后,始创制刑法,即夏刑三千条。其中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因其开国禹主是禹,故统称为禹刑。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典部 > 上古典 > 禹刑
禹刑  yùxíng

相傳爲夏代刑法。《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周禮·秋官·司刑》“司刑掌五刑之灋”漢·鄭玄注:“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隋書·經籍志》:“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

禹刑

又称“夏彝”。夏代法律的总称,因禹而为名。《尚书·洪范》记载:“天乃锡(赐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威用六极。”洪范九畴,是夏代的九条大法,其中的六种刑罚以专门惩罚犯罪。这是有关禹刑的最早记载。此外,《左传·昭公六年》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说明禹刑就是奴隶制时代肉刑的始源。关于禹刑的内容,《路史·后纪》引证《尚书·大传》说:“夏刑三千条。”《左传》又引《夏书》说:即“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所谓昏是“恶而掠美”,墨是“贪以败官”,贼是“杀人不忌”,这三种罪属于重罪,按夏法均处以死刑。

禹刑

夏代刑法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相传禹继尧舜之后建立夏朝,开始创制肉刑。后其子启即位,讨伐有扈氏时,曾规定不执行君命者,要给予“孥戮”的刑罚。据说夏代刑法共有三千之数,因禹是开国君主,故夏代刑法统称“禹刑”。

禹刑

夏代刑法的总称,中国奴隶社会最早的刑法。夏代为尊其开国的先祖禹,故名。《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