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禹Y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有分布。汉、回、鲜等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姓姒,夏禹之后也。王僧孺 《百家谱》 云: 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 南唐将禹万诚。望出陇西。”
❷ 《姓氏考略》 注引 《广韵》云: “鄅子之后,以国为姓,后去 ‘邑’ 为禹。”《姓氏词典》 注“鄅” 引 《姓考》 云: “惠连妘姓之裔,封於鄅,即春秋鄅国,其后为氏。鄅建国於启阳,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则禹或鄅所改,系出妘姓。”
金代有禹显,义胜军节度使; 明代有禹祥,仁寿县知县; 清代有禹之鼎,康熙时名画家。

夏朝的建立者。亦称夏禹、戎禹。鲧之子。姒姓,号文命。始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后受舜命平治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把漫溢的大水逐步引入一定的水道,使时人脱离严重水患,得以在平地安居。治水十三年,栉风沐雨,亲临指挥,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又尽力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并亲执耒臿劳动,作百姓的榜样,大得民心。后被四岳举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为部落联盟领袖。相传他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象征着他统治下的当时的九州。又传其曾发动过对三苗的战争,胜利后将很多战俘化为奴隶。为进一步扩大统治范围和显示权威,他几次大会夷、夏部落的邦国首领。这些传说,表明在他的统治下,确立了军队、官吏、刑罚等公共权力,意味着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

禹yǔ

傳説中古代夏部落聯盟領袖。姒姓。亦稱大禹、夏禹。馮衍《顯志賦》:“堯舜煥其蕩蕩兮,禹承平而革命。”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治水,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并将其封于今日的河南禹州一带。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传说禹也曾在议事会上提出过继承人选的问题,先推举了东夷集团之后皋陶,但皋陶不幸早死,又推举伯益,由于他担任公共职务的时间不长,没有威信,禹子启乘机夺取王位。这样,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禹 - 可可诗词网

 传说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夏后氏部落领袖,鲧之子。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杀,禹奉舜命继续治水。大禹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建沟渠,发展农业。大禹治水劳身焦思,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相传禹铸九鼎,用铜为兵。东巡时,禹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

禹 - 可可诗词网

 传说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夏后氏部落领袖,鲧之子。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杀,禹奉舜命继续治水。大禹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建沟渠,发展农业。大禹治水劳身焦思,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相传禹铸九鼎,用铜为兵。东巡时,禹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

禹yǔ

大禹,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传说受舜之命,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平洪水,划分天下为九州,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其子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小雅·信南山》一章:“信彼南山,维禹甸之。”郑《笺》:“信乎彼南山之野,禹治而丘甸之。”甸,治。《大雅·文王有声》五章: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郑《笺》:“昔尧时洪水,而丰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鲁颂·閟宫》一章:“奄有下土,缵禹之绪。”郑《笺》:“绪,事也。尧时洪水为灾,民不粒食,天神多予后稷以五谷,禹平水土,乃教民播种之,于是天下大有,故云继禹之事也。”

☚ 追   鬼方 ☛

读音·ü(ˇ),为ü韵目,属u—ü韵部。玉矩切,上,麌韵。
❶姓。
❷夏朝的第一代君主,曾治理过洪水。

上一条: 下一条:
ㄩˇ4270见「禹葭」、「禹余粮」、「禹粮石」

禹yǔ

❶传说中夏朝的开国君主,传说因治理洪水有功,接受舜禅位,立国为夏。
❷姓。
大禹治水相传古时候洪水滔天,大地一片汪洋。大禹率领百姓疏通河道,把大水引入江海,平息了水患。因为治水非常繁忙,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世人所景仰。后来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大禹庙,以纪念他的伟大功绩。

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相传曾治平洪水:夏~︱大~。

禹yǔ

❶ 人名,夏朝的开国君主,传说因治理洪水有功,接受舜禅让,立国为夏。
❷ 姓。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神,五帝之一,亦是传说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夏朝的开国君主。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山海经》云,其父鲧窃息壤堙洪水而被天帝杀死,死后三年不腐,剖以吴刀,禹即出于其腹。另据《世本》载,禹母修已吞薏苡而胸拆生禹,禹承帝命,秉父志,继续治水,初以息壤堙塞而其效不佳,遂堙塞与疏导并用。黄龙 (即应龙) 曳尾引导于前,疏通水道; 玄龟背负青泥 (当即息壤) 跟随于后,填塞洼地。曾在会稽大会群神,杀后至之防风氏以明纪律,曾降伏淮水水怪无支祁,逐共工并杀其臣子相柳,在巫山得神女瑶姬相助。又丈量九州大地,铸造九鼎,平水敷土,安定民生。禹亲自劳作,化熊开山,其妻兄以为耻,奔而走,化为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功继承舜位。

(9次) 即夏禹。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奉舜命治水有功。后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部落联盟领袖。其子启建立了夏代。汤~俨而祗敬兮 汤~俨而求合兮《离》 伯~腹鮌 ~何所成 ~之力献功 而~播降《天》 汤~久远兮《章·怀》 近~麾只《大》 志犹卑夫~汤《哀》

禹yǔ

人名。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因此称作夏禹。《天问》:“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说禹以其父亲鲧治水不力,刚愎不听他人之劝告,禹他自己是如何改变治水方略的? 禹继父治水,以疏导为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溥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说的就是禹的事迹。《天问》:“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禹yǔ

〖名词〗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原是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后被舜选为继承人。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传说中的夏代(21)。《季札观周乐》: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勤劳而不自以为有德,不是禹,还有谁能够做到呢?《苏秦以连横说秦》:禹伐共工。——夏禹讨伐共工。《晁错论》: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开凿龙门,疏通黄河,然后放洪水流入大海。

禹yǔ

夏后氏部落领袖,夏代第一个君主。《孟子·滕文公上》:“~疏九河。”

*yu

D3ED
❶即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领导人民平治洪水的英雄。
❷姓。

跛行

跛行

禹(禹步;禹跳) 蹇(蹇支;蹇行) 踔行 跂踦
瘸,跛行:拐(~女)
瘸着走路:跳 颠跌
跛行的样子:蹒 应步 蹩躠 躃躃
 跛行摇摆的样子:盘辟 蹇曳
(一瘸一拐地行走:跛行)

☚ 脚步摇晃   行走不正 ☛

中国上古传说中最早治理特大洪水、平治水土的领袖人物。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夏禹、戎禹。禹父鲧受尧命治理洪水,仅用筑堤防水之法,未成,舜杀鲧,并命禹为司空,继续治理洪水。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即《尚书·益稷》所说的“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使洪水归入大海,终于征服洪水,民众得从丘陵高地迁到肥沃的平原居住和生产,为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奠定了基础。禹治水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江、汉、淮、汝等流域也有他治水的传说。后来禹继虞舜位,夏代始。禹东巡时,至会稽而亡,葬于该地。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姒姓,名文命。传说距今4200多年。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踏勘山川地势,疏理百川,破山峡引水出川,教人们使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开凿河道,引导大江的水人海,再导沟渠小河文水流人大江。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传曾铸造九鼎。其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华阳国志·巴志》载: “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人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重庆市古为江州,涂山 (俗名真武山)在长江以南,属重庆市南岸区。后人在涂山建有禹王庙、涂后祠。

中国最早治理洪水、平治水土的领袖人物。禹生活在大约4000年前,奴隶社会初期。舜当政命禹“平水土”。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走遍全国的水陆山泽,采用疏导的方法,经过10多年终于制服洪水。

028 禹

见10013条。

☚ 舜   朝代沿革 ☛

013 禹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鉴于鲧用防堵法治水失败,禹改用疏导。亲临工地,栉风沐雨,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奏功,以此被舜选为继承人。继位后,自奉菲薄,注意农时,发展农业,尽力于沟洫水利。传曾铸造九鼎。从史书记载看,禹时已有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机构存在,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曾会合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受其朝贡。后又东巡至会稽山 (今浙江中部)大会诸侯,计功封爵而死,葬于此。

☚ 舜   桀 ☛

068 禹

奉舜命治理洪水,采用疏导之法平治水害。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贡献卓越,被称为“大禹”,尊为社神。“尽力沟洫”,发展农业生产。传曾铸九鼎,镌有山川形势,草木禽兽物产等。其九州图当为最早的地形图。夏商周三代视九鼎为国宝,至周末被毁失传。

☚ 人物   张骞 ☛

亦称大禹、夏禹、戌禹,姒姓。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尧舜时期中原一带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多年来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见成效。禹在伯益和四岳等人的协助下,改用清淤开渠的办法疏导洪水,颇见成效。创造了抵御洪灾的新办法,被视为疏导治水的鼻祖。

☚ 人物与著作   西门豹 ☛

夏后氏部落长。姒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帝禹或戎禹。相传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之孙。父曰鲧,母曰修己。唐虞之际,天下大水。四岳荐鲧治水,历九年而水不息。舜巡察各地时,发现鲧治水无状,便将他处死,命令禹继续鲧的事业。禹率领契、后稷、皋陶及四岳等深入各部落实地勘察,作出标记,探求新的治水方法。鲧治水时用“湮” 的办法,即用土去填,结果越堵水害越大。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导到固定的河道中去,终于使水流畅通,百川入海,免除了水患。治水时,禹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栉风沐雨,劳身焦思,累得大腿消瘦,小腿无毛;在外十三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了儿子,都没能回家去看一看。禹治水的巨大成绩和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忘我精神,使他大得民心。所以虞舜晚年,便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了禹。禹即天子位,国号夏,都阳翟 (今河南省禹县)。禹即位后,仍然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打败苗民,占有中原一带。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已经改定历位,制订了学校制度,并有了军队、官吏、刑法和监狱,我国早期国家已开始形成。禹在位十年,“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据《墨子·节葬》篇载,大禹死后就葬在会稽山 (今浙江绍兴县境) 下,只用 “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繃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这是相当节俭的。至今会稽还有禹陵和大禹庙在。

☚ (一) 帝王   启 ☛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本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命治水,采用疏导法,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终获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继位后曾铸象征权力的九鼎,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制订法律。其子启。为传说中夏朝的开创者。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姓姒,名文命,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命治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遂为历代典范。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成为夏代第一个君主。


传说人物。夏朝开国之君,姒姓,鲧之子。据《淮南子》、《山海经》,受天命承父业而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年30未娶,后以涂山女名女娇者为妻,婚后四日,便去治水,曾嘱妻听鼓声即送饭。在打通轘辕山时,禹化为熊,误踏石中鼓。妻闻鼓而来,见禹为熊,羞愧而去,化为石。石破生启(禹之子)。禹最后治好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治水功,舜禅位于他。遂为夏朝。

禹yǔ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8卷粉锡(90)。人名。参见“大禹”。

相传为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或夏禹等。为鲧之子。虞舜之时,被四方部落首领推举继承其父鲧未竟的事业,治理洪水。他会同益和后稷,命令诸侯百官发动民众治理九州土地,穿行于高山深谷之间,刻树为记,从而确立了五岳四水的地理位置。他为父亲治水不成受诛而大为伤感,立志通过艰辛的努力取得治水的胜利。于是,他辛勤劳作,在外奔忙达13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通过这些努力,终于用疏导的方法获得治水的成功。舜死以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据传即位以后,曾经冶铸了象征权力的九鼎。

☚ 舜   汤 ☛

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中国古史传说中治水的英雄。夏代的始祖。姒姓。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禹父鲧用堵塞法治水失败,舜复命禹治水,禹在伯益和四岳等协助下,用疏导法治水成功,继而兴修沟洫,发展农业。由于有大功于民,继舜任形成中的华夏族各部大联盟首领。在位期间把统治区和势力范围划为九州。制定贡赋制度,以铜铸九鼎,逐共工,伐有苗,会诸侯于会稽。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奴隶制王朝。

☚ 舜   伯益 ☛

禹yǔ

 ❶ (夏代第一个君主) Yu, the reputed founder of the Xia Dynasty (c. 21st-16th century B.C.)
❷ (姓氏) a surname: ~ 显 Yu Xian
◆禹白附 rhizoma typhonii; 禹余粮 {地} aetite; limonitum; 禹州漏芦 radix echinopsis latifolii

禹Yu

Yu (also called Xiayu or Dayu,leader of ancient tribes in Chinese old tales)

Yu

西汉时西南夷鉤町王。夜郎国鉤町(在今云南广南县境)人。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与夜郎王※兴及漏卧侯※俞互争雄长,屡举兵相攻。汉成帝遣使调解,不听。牂柯太守陈立召兴杀之,以其头示众。禹与俞震恐,以粟千斛、牛羊等慰劳吏士,出降。

人名,一作大禹、夏禹、戎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领袖,夏王朝的奠基者。传说尧时洪水滔天,鲧治水失败被杀,舜举禹治水。他总结前人教训,改堙为导。手执耒臿以为民先,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十多年努力,终于导水入海,恢复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于是舜以禹为嗣。禹继位后,传说曾划九州,铸九鼎。举皋陶,未及授政,皋陶卒。又举益,任之政。禹卒后,益当政日浅、权轻,于是禹子启即天子位。其实质在于尧、舜、禹时期,原始社会逐渐解体,王权逐渐形成,终于出现禹传子,家天下的局面。(参考图55)

禹yǔ

行舜趋

禹yǔ

(甲)
会意字。金文、小篆像是伸出手指(九)捉住一条长虫,可能是蛇。有为民除害的意思。故治水英雄名“禹”。“禹”也可以是专指某种虫。故“虫牙”称为“龋齿”。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偊(独行貌)
瑀(像玉的石头,多用于人名)
鄅(古国名,在今山东;姓氏)

龋(龋齿)

*禹yǔ

9画 丿部 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夏代的第一位君主,曾治理洪水。

禹()


祖辛罍, 殷周金文集成9806,殷
且(祖)辛禹
按: 从虫从九,“九”爲分化構件。

祖辛禹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111,殷
且(祖)辛禹

叔向父禹簋,殷周金文集成4242,西周晚期
弔(叔)向父禹曰……

秦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315,春秋早期
鼏(宓)宅禹𧵩(跡)十又二公。

古璽彙編5124,戰國
禹。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5,戰國
㙑(禹)迵(通)蔞與湯, 東(注)之𣳠(海), 於是(乎)蓏州(始)可凥(處)也。
按: 《説文》 古文,增構件“土”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7,戰國
㙑(禹)立三年, 百眚(姓)以(仁)道, 剴(豈)必(盡)(仁)。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2背,戰國至秦
癸丑、戊午、己未,禹以取梌山之女日也,不棄,必以子死。

漢印文字徵
鄭禹。

漢印文字徵
陳禹。

漢印文字徵
路禹。

漢印文字徵
周禹。

泰山都尉孔宙碑陰,東漢
故吏泰山南城禹規。

元引墓誌,北魏
風辰提鳥,伊年禹稷。
《説文》: “禹, 蟲也。 从厹, 象形。 , 古文禹。 ”
古文字从虫从九,九形爲分化構件。隸變作“禹”。
“禹”字古人多用作人名。又特指上古傳説人物大禹。

☚ 萬   禼 ☛

禹★常◎常


yǔ象形,金文、小篆象有头、足、尾的虫形,隶定为“禹”。本义为虫名,假借为上古帝王名,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辨析】
以“禹”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ǚ,但声母不同。qǔ:龋∣jǔ:踽。

(yǔ)

蟲也。
【按】禹字古文作,象某種爬蟲之形。被借用表示人名,大禹。

*禹vjw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蟲也。 从禸。象形。 ,古文禹。 (十四篇下)
某種蟲形。

☚ 並   亞 ☛
000003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