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福州伬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

曲艺曲种。相传形成于明代。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由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原名“伬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改名“福州伬艺”),多在堂会和茶楼酒馆演唱。清代已有职业艺人的社团组织“伬馆”,演出以民间传说题材的曲目。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对峙,大量难民逃入福州,带去了江淮小调及弋阳腔等,在南较场附近沿街卖唱,被称为“较场沿伬唱”。同一时期,又有当地农村迎神赛会,以锣、钹和管弦乐演奏,间以歌唱的“十欢伬”,以及道士以管弦乐为主,配以木鱼、檀板等奏乐歌唱的“清音十欢伬”。清末,各种伬唱逐渐结合,形成标榜“儒林”、分角色坐唱的“平讲伬”和唱小调、莲花落的“较场沿伬唱”两类。之后两者合一,形成综合性的伬班,基本演出形式有一人载歌载舞演唱、两人双档自弹自唱的坐唱和多人分角坐唱三种形式。唱腔为曲牌体,又可分为〔逗腔〕、〔江湖〕、〔飏歌〕、〔小调〕四种。传统曲目有江湖伬本的《小方卿唱道》、《金龟母出路》,逗腔伬本《紫玉钗》、《灵芝草》、《王昭君》,飏歌伬本《灶君报》、《和尚讨亲》等。

☚ 扬州清曲   锦歌 ☛
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

牌子曲类曲艺。原名唱。1943年成立的福州伬艺唱联谊会,定名为福州伬艺。流行于福州语地区的福州市、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 在东南亚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活动。
伬艺最早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由艺人演唱民歌、小调,在民间社火活动中长期衍化而来。至清代,陆续出现不少伬艺社,太平天国时,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校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伬艺产生影响,被称为“校场沿伬唱”。其后,又由于把道教音乐渗进“十欢伬”,称为“清音十欢伬”。清光绪年间以后,职业伬社更为兴旺,专以“飏歌调”演唱民间故事,称为“飏歌伬”。后来也演唱[江湖]、[逗腔],统称“平讲伬”。1945年后渐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伬艺又获新生。
福州伬艺与闽剧有共同的音乐曲牌,但唱法有所不同。伬艺明快,适于曲艺演唱。曲牌分为[逗腔]、[江湖]、[飏歌]、[小调]四类;另有来自民歌的独有曲调,如[采莲鼓]、[贺年歌]、[螃蟹歌]、[数落]等。传统曲目按采用的曲牌分为“江湖伬本”、“飏歌伬本”、“逗腔本”三类。江湖伬本和飏歌伬本,唱、白都用方言土语,通俗活泼。逗腔伬本,多为长牌套曲,唱词典雅,以唱功见长,过去多演于堂会。此外,尚有三种曲调综合演唱的,为“平讲伬本”。
伬艺演唱的形式,一般以自拉(弹) 自唱的单档、双档为主,加上表演说白,类似平弹,但动作幅度较大。乐器以二胡为主,伴以三弦、月琴、低胡等。另有说表采取评话形式的“平话伬”。多档一般为五、六人,最多时曾有十六人,伴奏增加打击乐器板鼓、檀板、摔磬、单钹等; 管乐器有横笛、笙、小唢呐等,称为“全堂伬”。在参加迎神赛会时,还杂以旱船、高跷、台阁、马上、莲花落、钱剑等杂耍表演。

☚ 大调曲子   西府曲子 ☛
000046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