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针禁灸穴
凡禁止针刺、艾灸或两者皆禁的腧穴分别称禁针穴、禁灸穴或禁针禁灸穴,简称禁穴。早在《黄帝内经》已载有禁针禁灸穴,以后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古人划定禁针禁灸穴主要是为了防止针灸意外,如感染、出血、晕厥、麻痹、器官损伤等,这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无疑起了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由于针具的改进,消毒方法的提高,解剖知识的丰富,过去的禁针禁灸穴,许多已没有禁用的必要。实践证明,有些禁穴如果用之得当,还有着很好的疗效。如手五里治半身不遂;三阳络治暴瘖、耳聋;鸠尾之治疗癫痫; 膻中之治缺乳;隐白之灸治崩漏;少商之灸治鼻衄等等,已为临床所常用。现在一般认为,只要消毒严密,深度掌握适当,已无绝对禁针的穴位。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刺入内脏器官和血管(刺血者除外)等。对乳头、脐孔等处,亦应慎重。灸法也同样如此,除在大血管表面、皮肤皱襞、颜面五官、阴部及心尖搏动部等处不宜使用烧灼灸法以外,一般亦不必拘泥古说。不过对于有些腧穴的临时禁忌,因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应予充分重视。例如孕妇不能针灸会使子宫产生收缩的腧穴,如三阴交、合谷以及腰腹部的某些腧穴,囟门尚未闭合的孩子不宜针刺囟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