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绝烟毒、娼妓、赌博
毒品、娼妓、赌博是严重的社会丑恶现象。解放初期,安徽各级公安机关对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打击和禁止。
禁绝烟毒 鸦片战争后,英国公开将鸦片输入中国,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清廷为挽回损失,抵制进口,乃提倡自种鸦片,导致一些省区罂粟遍地。安徽毫县、寿县、凤台、阜阳、颍上、宿县、太湖、宿松、桐城、肥东等县成为产烟区,贵池、泾县、祁门、黟县也有种植。此外,云贵烟土源源流入安徽,各主要商埠都有“烟土行”、“土膏店”、“官土行”。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伪政权、根据地地区都先后进行过各种形式的禁烟运动和禁烟措施。但到解放初期,安徽仍有大批毒贩和烟民。为彻底铲除烟毒,各级公安机关着手禁止和取缔。包括禁种鸦片、禁止经营烟馆、烟行,对烟馆、烟行进行调查登记,对继续贩卖者进行查缉。1949年底,仅蚌埠即查获烟毒犯1273人,同年8月至10月,安庆市公安局缴获烟土84两、烟条60两、烟枪117支,烟灯79盏、烟戳18个。1950年初,各地公安机关继续强令禁止和取缔。至1950年底,仅合肥、蚌埠、安庆、淮南、宿县等市县统计,即查获鸦片81.5公斤、海洛因6.8公斤、缴获烟毒贩获利银元1068块。1952年,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全省普遍开展禁毒运动,彻底禁绝烟毒。至年底,全省计逮捕制造、贩卖、运输等毒犯1505人(其中判处死刑22人、有期徒刑930人、劳役144人、释放交群众监督409人),集训877人,传训3957人,登记3945人,管制1148人,缴获烟土(其中一部分海洛因折算)34460两、副品2998两,收缴烟具6589件,烟馆、烟行全部摧毁,烟毒在全省基本禁绝。
禁绝娼妓 清末,芜湖李某见开妓院有利可图,遂设“迎春坊”,成为公共妓院。以后各埠妓院兴起。民国初年,蚌埠华昌街成为妓女主要麋集之地。抗战期间,界首一带驻有大批国民党军队,难民客商云集,妓女也纷至沓来,挂牌卖淫者多达1000余人。而沦陷区妓女更多。仅日伪省会蚌埠市,登记营业妇女即近500人。日本投降后,妓院继续经营,仅安庆即有10余家。蚌埠市警察局将领有营业执照的妓女划定地区,相对集中,并分为甲、乙两等,按月收取“花捐”。民国36年7月,该市登记营业妓女253人,每妓收取“花捐”甲等3万元,乙等2.4万元。至1949年,全省有妓女1000余人,实际从事卖淫者数倍于此。为此,1949年下半年,各市公安机关开始加以取缔,解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至1952年底,全省数十家妓院全部查封,1012名妓女在公安机关教育帮助下分别返回原籍从事正当职业。娼妓行业在安徽彻底铲除。
禁止赌博 1949年以前,安徽城乡赌博成风,一些有识人士也曾力主禁赌,由于政府腐败,禁赌之说乃为空谈。粗略统计,仅合肥、蚌埠、安庆、芜湖等市开设的赌场,均不下一二十处。一些县城、集镇设摊赌博者,举目可见。群众聚赌更是屡见不鲜。1949年后,人民政府迅速颁发布告,阐述赌博的社会危害性,必须立即禁止,所有赌场应立即关闭。各市公安机关先后采取措施,取缔赌场,抓捕赌头、赌棍,没收赌具。至1949年底,民国期间所遗赌场均被查禁。1950年捕赌头、赌棍达200余人。1953年,冲击赌博场所抓赌5000余次,治安处罚赌徒450余人,依法逮捕赌徒100余人。此后赌风大减。
肃反 指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解放初期,安徽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一些反动分子伪装靠拢共产党,钻进党内和各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窃取领导职位、占据要害部门,遇有时机即进行各种破坏活动。1954年,淮南3个矿区和合肥、蚌埠等5市就发生各种破坏事故127起。1955年6月统计,全省内部单位在一年时间内发生各种破坏事故近400起,其中省直机关47起。为此,1955年5月,全省开展肃反斗争。经过四年半的肃反斗争,全省共查出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14635人,占全省参加肃反运动总人数的1.22%,破获反革命组织和反革命集团65个,其中清查出特务间谍分子3059名,现行反革命分子1293名,有血债的1791名。从中共内部清查出反革命分子、坏分子584名,从共青团中清查出538名,其中窃取县、区以上干部职位的314名。对上述清查出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视其罪恶事实、认罪态度、有无立功表现等进行了严肃、慎重的处理。依法判处死刑70名,判处徒刑5855名,管制、劳教、下放农村监督改造1370名,转送户籍所在地处理者175名,自杀、病亡193名。在肃反中,也曾发生过若干“左”的偏差,有些及时得到纠正,有些直到1980年以后才得以彻底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