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祭妹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2〕,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3〕,而奠之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时虽觭梦幻想〔4〕,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5〕,致孤危托落〔6〕,虽命之所存〔7〕,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8〕,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9〕。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10〕。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1〕。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12〕,温《缁衣》一章〔13〕。 适先生奓户人〔14〕,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15〕,此七月望日事也〔16〕。 汝在九原〔17〕,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18〕。逾三年,予披宫绵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19〕,罗缕纪存〔20〕。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21〕,家中文墨,眣汝办治〔22〕。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23〕,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 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24〕,犹尚殗殜〔25〕,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26〕,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27〕,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28〕,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29〕!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30〕,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31〕,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32〕,南望原隰〔33〕,西望栖霞〔34〕,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35〕。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36〕,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37〕,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本文是乾隆丁亥冬袁枚安葬其妹素文时写的祭文。(袁枚生平,见清诗部分。) 〔2〕丁亥:乾隆三十二年。 〔3〕上元:清代县名,辛亥革命后并入江宁县(今属南京市)。羊山:在今南京市东。 〔4〕觭(ji)梦:做了怪异、不正常的梦 觭通“畸”,怪异、不正常。 〔5〕 遇人仳(pi)离:意思是被丈夫遗弃。 仳离,别离,旧时特指妇女被遗弃。 〔6〕孤危托落:孤独危急,穷困不得意。 〔7〕存:注定。 〔8〕差(ci)肩:并坐时,肩部高低不齐。 〔9〕遽:匆忙。 躬:亲自。 蹈:实践。 〔10〕同临其穴:同到埋葬蟋蟀的洞穴。 〔11〕憬(jing)然:清楚的样子。 〔12〕单缣:细绢单衣。 〔13〕《缁衣》:《诗经·郑风》中的第一篇。 〔14〕奓(zha)户:开门。 奓,开。 〔15〕则则,通“啧啧”,赞叹声。 〔16〕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17〕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名,后泛指墓地。 〔18〕掎(ji):拉,牵。 〔19〕嫛婗(yi ni):婴儿。 这里指幼年。 〔20〕罗缕:详尽罗列。 〔21〕阿奶:母亲。 古代楚人称母曰:“奶。”阿,发语词,下文“阿爷”、“阿兄”、“阿印”的“阿”字,都是这种用法,无具体意义。 〔22〕>眣(die):疑为“䀢(shun)字之误。 䀢,视,引申为指望。 〔23〕谙雅故:通晓古代历史和典故。 谙,熟悉,通晓。 〔24〕小差(chai):病情稍有好转。 差,通“瘥”,病愈。 〔25〕殗殜(yedie):指病不太重,半卧半起。 〔26〕虑戚吾心:担心我为你的病而忧愁。 〔27〕绵惙(chuo):病势危重。 〔28〕支:通“肢”。 〔29〕竟已:竟然这样完了吗? 已,完结,终了。 〔30〕窀穸(zhun xi):墓穴。 〔31〕宁汝于斯:让你安息于此。宁,安息。 〔32〕旷渺:空旷辽阔。 〔33〕原隰(xi):低洼的原野。 〔34〕栖霞:山名,在今南京市东。 〔35〕周晬(zui):周岁。 〔36〕阿品:作者的堂弟。 〔37〕朔风:北风。野:不受约束,指狂放。 作者根据其妹素文的思想品德和不幸遭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表现兄妹之情,是寓情于事的写法。文字曲折动人,擅于细节描写,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作者笔锋所至,已尖锐地触及导致素文以死地的封建礼教,从而使这篇祭文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祭妹文》乾隆丁亥冬①,葬三妹素文②于上元之羊山③,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④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⑤,遇人仳离⑥,致孤危托落⑦。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⑧。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⑨ 一章。适先生奓户⑩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⑪。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⑫,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⑬,汝掎裳⑭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⑮,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⑯,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⑰情状,罗缕纪存⑱。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⑲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⑳,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䀢汝㉑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㉒,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㉓,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㉔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㉕;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㉖;惟汝之窀穸㉗,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㉘,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㉙朱氏,一为阿兄侍者㉚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㉛,西望栖霞㉜,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㉝后,至今无男㉞;两女牙牙㉟,生汝死后,才周晬㊱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㊲,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㊳,亦无子女㊴,九族㊵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篇文章是“祭文”体,抒写的是“祭奠亲友之辞”(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祭文》)。刘勰尝论祭吊之文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文心雕龙·祝盟》)优秀的祭文以所抒发的“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来感人肺腑,所以在文辞上则力求不雕琢,去粉饰,勿做作。祭文多用韵语,但亦有以散体记事抒情而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见《古文观止》卷八)。这篇祭文亦然。它不拘格套,情真意切,哀婉凄绝,为祭文体中脍炙人口的名作,被论者评为同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鼎足而三”者(见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哀祭类》)。 袁枚生性多情善感,极重骨肉之情、同胞之谊、夫妻之爱,特别是一旦有亲人丧葬之悲,更于心灵深处掀起感情的波澜。动于中必形于外,作为诗人与古文家,袁枚便有许多悼亡之诗与祭奠之文产生。仅悲悼其三妹素文者就有《哭三妹五十韵》诗与《祭妹文》等,而传记《女弟素文传》亦洋溢着悲悼之情。在袁枚诸姊妹中,素文是最具才情的。她自幼即与袁枚感情最深笃,后来竟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怎能不令袁枚悲哀之至?素文不足周岁就许配给江苏如皋高氏子。这个高氏子甚为不肖,因此十余年后其父曾提出与素文解除婚约。但素文竟囿于“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观念,还是嫁给了“有禽兽行”的高氏子。婚后她动辄得咎,受尽辱骂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以抵赌债。在万般无奈之下,她才归而侍母。素文“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采,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当时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三妹“气已绝矣,一目犹瞠也,抚之乃瞑”(上引见《女弟素文传》)。当时袁枚肝肠寸断,有《哭三妹五十韵》长诗,悲悼“五枝荆树好,忽陨第三枝”的悲剧。时隔八年之后,在安葬三妹于南京羊山之际,又勾起对三妹的悲悼之情,写下这篇声泪俱下的祭文,献给三妹亡灵。借用《古文观止》卷八评韩愈《祭十二郎文》之言评此文亦十分贴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素文若泉下有知,闻此祭文亦当以泪相报矣! 全文由八个自然段构成。基本上采用历时性结构,回忆往事系由远及近,自三妹的幼年写到青年,略去不幸的出嫁,再写其离婚归家,直至病危去世。最后写三妹死后家事与安葬的情景。全文条理井然有序。而大多数段落均以“汝……”句式领起,作情境转换,亦显得脉络清晰而层次分明。 祭文体与以记述死者生平、赞颂死者功业德行为主的墓志体不同,偏于抒写对死者的哀悼追思,因此题材不论大小,只要有助于抒发悼念之情,尽可网罗于文内。此文所祭之三妹素文乃是一个普通女子,只能从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反映其品性以及与阿兄之间的手足深情,作者即借此充分寄托此时的哀悼之意,因而读来不嫌其冗长或零碎,而只觉其情真意切,文情并茂。如记幼时“捉蟋蟀”,三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把三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并反映出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写作者“九岁憩书斋”,三妹“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读书声“童音琅琅然”,又生动地表现出幼年三妹好学上进的美好形象,以及兄妹融洽无间的关系。写作者“弱冠粤行”,三妹“掎裳悲恸”,三年过后,作者“披宫锦还家”,三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一送一迎之悲欢离合,写尽三妹对阿兄真挚深厚的情谊。写作者患病,三妹“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并“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又表现出三妹重情义的性格,以及与阿兄之休戚相关。而描写三妹“气绝”后,“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的情景,可见三妹对阿兄之情义至死未消也,真令人肝胆俱裂,痛彻肺腑。正是这些琐屑陈迹,这些平凡的细节,刻画出三妹情深义重的感人形象。其“从一而终”的观念固然不足为训,但她毕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其人生悲剧令人一洒同情之泪;而其童年的稚气可掬则引人喜爱,其对阿兄的真诚感情亦颇堪称道。 《祭妹文》作为一篇祭文,又不同于一般传记的偏重客观记叙,而是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与强烈的抒情性。作者“罗缕纪存”昔日家常琐事的文字,每一停顿则直摅哀悼之意,其悲痛凄怆完全是发自至性至情,皆为血泪之言,具有直接扣人心弦的力量。如文中在叙三妹“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后,即感叹云:“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作者认为是自己帮助三妹“识诗书”,懂得“古人节义事”,才“艰贞若是”的,这种直率的自谴自责之言,其实蕴含着对三妹不幸婚姻的极度同情与深切怜悯。在记昔日与三妹一起埋葬蟋蟀之后,则又云:“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当日同葬蟋蟀,今则独葬三妹,两相对照,更觉动人悲感,增人涕泪。在写三妹“义绝高氏而归”之后,则云:“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此乃肺腑之言,其“喜”是因为又可与三妹朝夕相处,家中则增添了一位难得的“明经义、谙雅故”之“女流”,其对三妹的器重与喜爱之情流露无遗。最令人心灵震颤的是在记叙三妹气绝瞑目之后,作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号:“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作者悲悼的感情流程有起有伏,时强时弱,但至此则掀起洪涛巨浪,达到高潮。此时作者不由自主,非如此痛号哭诉不能宣泄三妹死后八年来郁积在胸中的“无涯之憾”。作者仿佛又回到八年前三妹谢世时的情境之中,恨不能使三妹起死回生也!但三妹今日却已下葬,所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更是“无涯之憾”。作者写祭毕归去,“犹屡屡回头望汝”之后,只能连叫:“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再次宣泄内心的极度悲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祭文往往采用第二人称角度抒写,此文亦然。作者以“汝”直称已死的三妹,就可以随意地向三妹倾诉衷肠,仿佛三妹正活生生地坐在面前,这就消除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界限,便于抒情,显得特别亲切动人。 袁枚作为乾隆年间性灵诗派的主将,论诗标举性灵说。其要旨之一是诗人要自由灵活地抒发其真情实感,其性灵诗即如此,如《哭三妹五十韵》被人评为“语语从肺腑流出,诗家讲性灵者无以过之”(吴应和等《浙西六家诗抄》引李西台语)。同样,袁枚的散文亦大多抒写内心真性情,此文就堪称“语语从肺腑流出”的独抒性灵之文。 字数:5205 王英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祭妹文[清] 袁 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②,而奠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③,宁如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④,致孤危托落⑤,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⑥,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⑦。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⑧。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⑨。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⑩,温《缁衣》一章(11)。适先生奓户入(12),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13),此七月望日事也(14)。汝在九原(15),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16),汝掎裳悲恸(17)。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18),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知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19),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20)。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21),罗缕纪存(22),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23),堂上阿奶(24),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䀢汝办治(25)。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26);汝嫂非不婉嫕(27),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予之先予而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28),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29),犹尚殗殜(30),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31),聊资一欢。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32),远吊扬州(33),汝又虑戚吾心(34),阻人走报。乃至绵惙已极(35),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36)。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37)! 汝之诗,吾已付梓(38),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39),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40),便扫祭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41),一为阿兄侍者陶氏(42)。羊山旷渺,南望原隰(43),西望栖霞(44),风雨晨昏,羁魂有伴(45),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46),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47)。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阿品远官河南(48),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49)。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汝尚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 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50),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注释〕 ①本篇选自袁枚《随园全集》。妹,指其三妹,名机,字素文。幼读书,能诗。嫁江苏如皋高氏子。丈夫行为放荡,不堪虐待,才逃回娘家,官府判决断离。作者另有《女弟素文传》叙其身世。②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67年。上元,今江苏南京市。羊山,今南京市东。③觭(ji基)梦,据梦之所见以占卜。④遇人,嫁人,即“遇人之不淑”(《诗经·王风·中谷有蓷》)的省语,意谓嫁了个不好的人。仳(pi匹)离,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⑤孤危,孤独忧伤。托落,落拓、失意。⑥差(ci疵)肩,并肩。⑦遽,遂。躬蹈,亲身实践。⑧艰贞,在艰难时坚贞不移。⑨憬(jing井)然,醒悟的样子。⑩单缣,细绢做的单衣。(11)《缁(zi资)衣》,《诗经·郑风》篇名。(12)奓(zha 渣)户,开门。(13)则则,同“啧啧”。赞叹的声音。(14)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15)九原,犹“九泉”,地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16)弱冠,男子成年。粤行,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作者二十一岁,经广东到广西,当时其叔文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幕宾,金鉷很赏识作者的文才,荐举他到北京考博学鸿词科。(17)掎(ji挤),拉住。(18)披宫锦还家,指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作者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回家省亲。(19)长安,指当时京城北京。登科,科举时代考中进士为登科。(20)逼取便逝,要想抓住它们则消失了。(21)嫛婗(yi ni依尼),婴儿;此指幼年。(22)罗缕纪存,详尽细致、有条理地记录下来。(23)义绝,断绝情谊。(24)阿奶,指作者的母亲章氏。(25)䀢(shun舜),以目示意。(26)谙雅故,懂得古代的道理。(27)婉嫕(yi 意),柔顺。(28)刺探,探问。(29)小差(chai 钗去声),病情好转。(30)殗殜(ye die夜碟),病情不十分重。(31)愕,惊异。(32)无害,没有危险。(33)吊,探访古迹。(34)虑戚吾心,怕我担心。(35)绵惙(chuo龊),病情沉重,气息微弱。(36)卒,终究。(37)而竟已乎,终于这样完了吗?(38)付梓,付印。梓,古代刻字印刷的木版。(39)窀穸(zhun xi谆夕),墓穴。(40)宁,此指安葬。(41)阿爷,指作者父亲袁滨。侍者,此指妾。(42)阿兄,指作者自己。(43)原隰(xi席),原野低洼的地方。(44)栖霞,山名。今南京东北。(45)羁魂,寄居他乡的鬼魂。(46)哭侄诗,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戊寅年作者丧子,袁机写“哭侄诗”。(47)晬(zui最),周岁。(48)阿品,作者堂弟,名树,字东芗,时任河南正阳县令。(49)九族,古代指本身及以上父、祖、曾祖、高祖,以下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也泛指内外亲属。(50)朔风野大,北风大而猛烈。 〔分析〕 袁枚在《答蕺园论诗书》中说:“郑夹漈曰:‘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古人之文,醇驳互殊,皆有独诣处,不可磨灭。”可见他认为作文的关键在于“真”。这篇《祭妹文》所以能感动后代读者,成为袁枚文中的名篇,也就在于一个“真”字。 首先,此文的真表现在心真,也就是思想的真实。袁枚的文论强调个性,敢于对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抗争,他更注重“兴、观、群、怨”的说法,要求文学作品敢于说出真实的思想,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这种主张是带有反传统色彩的。本文中对三妹素文恪守封建礼教而酿成的悲剧,显然是带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来写的。作者在《女弟素文传》中说,三妹与江苏如皋高姓原是“指腹为婚”,正式受聘时还不满周岁,十余年后,高姓因儿子不肖,建议解约,但她本人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坚持“从一而终”,遂勉强成婚,婚后丈夫行为放荡,经常向她勒索嫁妆作为嫖妓费用,不依便百般毒打,后因赌博输钱,想要卖妻还债,她才逃回娘家告官。文中“汝以一念之贞”一段,显然是对素文行为的同情和批评。“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两句,道出了她一生悲剧的关键。对封建礼教的谴责与不满也隐然可见。这在表扬孝子烈妇的文章充斥文坛的时代是很难能可贵的。 其次,此文的真表现在情真,也就是感情的真诚。袁枚论诗主张“性灵”,作为性灵的核心,就是感情的真挚。这种主张在此文中得到了具体表现。作者对已故的三妹爱怜、同情、信赖、内疚、哀悼等感情随着对她一生行迹的叙述而逐一展开。以三妹的生平与自己的经历交织在一起来表述,就令读者倍感亲切。如写三妹婚姻的悲剧则说:“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于是引出幼时读经和三妹深受其熏染的情景。又如写三妹“义绝高氏”回家后操持家务,忽插入“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而衬托出三妹的贤慧、能干。文中回忆往事无不是以饱蘸着悲怆之情的笔触来写的,作者的笔在往事的叙述与对三妹去世的哀悼之间来回摆动,这就给全文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如写儿时捉蟋蟀的情形,旋即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写书斋读书之事,接以“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写自己病中,三妹前来作伴,忽插入“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一段;写三妹死后家事,则又续以“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汝尚有灵,可能告我”的感慨。总之,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中见沉痛,文章读来恻然感人。 再次,此文的真还表现在事真,也就是取材的真实。徐师曾《文体明辨》中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可见后世祭文往往通过对死者生平事迹的追述而叙写作者的悲哀,这就要求在文章的选材上力求平易真切,往往记录一些家庭琐事、日常言行,但正是在这琐琐碎碎之中,融入了深挚的感情。自韩愈《祭十二郎文》与欧阳修《泷冈阡表》之后,这种表现方式为古文家普遍重视,至明代归有光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将这种叙事的方法用于祭文和其他文体,如《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文。袁枚此文也取材于亲见亲闻的家常琐事,如捉蟋蟀、读书、久别重逢的相视而笑、病榻旁的絮语闲谈、绝命时的片言只语,都成了本文的描写对象,但这些琐事正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是作者记忆中在岁月冲刷后留下来的纯金。诚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正是这些寻常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在作者心中引起了无限哀思与怀念,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最后,此文的真又表现在语真,也就是语言的质朴真挚。本文的语言大体上通俗平易,注重形象,如写温《缁衣》一段:“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琅琅、则则等象声词的运用直接诉读者的感官,使所写景象如在目前耳边。写自己得官回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知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都以寻常语言写出,却将人物悲喜交集的心情曲曲传出。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主也。……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闺修皆如板印,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此文的语言,正合“质以传真”的审美要求。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闲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他的作诗求真趣,作文也是如此,要求把真实的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他“性灵说”的真谛,也是贯穿在他创作中的宗旨。袁枚的文章在所谓正统的古文家看来,不免“俗气”、“野气”、“带小说气”,也就是指他过于真率琐碎的作风。当然,清代古文家,(主要是桐城派)将古文严格地拘限在一个较狭的范围之中,自然将这类言辞不雅训、文风较繁复的文章排斥在古文的堂奥之外。我们只须看《古文辞纂》中连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也不收录,便可悟到个中消息,所以他们对袁枚的指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说〕 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昌黎《祭十二郎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