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神臂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神臂弓 神臂弓又名“强臂弓”。宋熙宁元年,西夏人李定(或作李宏)献偏架弩,因命副都知张若水等仿制。其弓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射二百四十步。用于边防,称为“凤凰弓”。绍兴五年,韩世忠又扩大其制,改名克敌弓,与金人战,大获全胜。见《梦溪笔谈》十九。 ☚ 铁胎弓 铜牙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抛射器 > 神臂弓 神臂弓 shénbìgōng 亦稱“克敵弓”。宋代强弩。神宗熙寧中製作。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射程二百四十步。南宋時,韓世忠又加改進,射程三百六十步。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鐙。以鐙拒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謂之神臂弓,最爲利器。”宋·洪邁《容齋三筆·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揄半笴。神宗閲試,甚善之,於是行用,而他弓矢弗能及。紹興五年,韓世忠又侈大其制,更名克敵弓,以與金人戰,大獲捷勝。”參閲《宋史·兵志十一》、宋·王明清《揮塵三録》卷三。 神臂弓宋兵器名。一种踏张弩。熙宁元年(1068年),百姓李宏研制。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约372米)外,穿透榆木,没半簳。一人发射,易于推广,一直流传到明代。宋廷特制订不准私造、私习以及军士毁弃、战阵亡失的专门条法。 神臂弓 神臂弓西夏弓弩名。《梦溪笔谈》卷19载,熙宁(1068—1077)中,党项羌酋李定投归宋廷,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 ,最为利器。”《曲洧纪闻》卷9则说, 神臂弓 “其实弩也:以(yan,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镗,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宋人依样制造,为军中常备武器。南宋绍兴五年,韩世忠侈大其制,更名“克敌弓”,以此与金人战,大获胜捷。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三月,陇西大地震,会州公宇中墙崩,获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或以为即西夏“神臂弓”之类的武器。 ☚ 径路 西夏甲胄 ☛ 神臂弓宋兵器名。一种踏张弩。熙宁元年(1068年),百姓李宏研制。身长3尺2寸,弦长2尺5寸,箭木羽长数寸,射240余步外,穿透榆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 一直流传到明代。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熙宁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拒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 神臂弓弓弩名。又名偏架弩。宋代党项羌首领李定所造而献于朝廷。沈括《梦溪笔谈》称其“似弓而施于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宋史·兵志》载:“以为身,檀为弰,铁为镫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札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