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神经调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神经调节neural regulation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对动物体各部分功能的调控作用。神经调节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与体液性调节、自身性调节三者共同配合,形成动物体的功能调节体系,使动物体能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神经结构的进化 神经调节以神经结构为基础,以反射活动为主要的调节方式,实现对动物体各种功能的调节。在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神经结构由简而繁,逐渐发展,形成了高等动物的由中枢与外周神经组成的神经系统。在进化的序列中,神经系统分别经历了由神经细胞与突起交织而成的神经网阶段;神经细胞逐渐聚集形成神经节阶段,以及神经节数目渐增形成的神经链阶段。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有了中枢与外周神经之分。中枢神经进而分化成脑与脊髓。从鱼类开始,分化出前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与后脑三部分。由于环境的复杂化,感觉功能演化,使两栖动物的端脑体积增大,哺乳动物的大脑得到高度发育,特别是新皮层的形成使脑功能更趋完善。脑结构的复杂化伴随着脑功能的分化,出现了神经中枢,并有高级与低级中枢之分。低级中枢完成基本的反射活动,高级中枢则使低级中枢的活动调节能力更趋完善、更富有适应能力。在高等动物,大脑皮层已演化成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部位,动物体的机能调节向大脑皮层的集中称神经机能的皮层化,动物体失去大脑皮层便不能生存。进化到了人类,大脑皮层更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语言、思维等功能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界。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对内外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是反射。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一个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动物体内有不同类型的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是仅由两个神经元构成的单突触反射。肌肉对抗地心引力作用而产生的牵张反射是一例子。复杂的反射要包括许多环节,其中中间神经元的联系十分错综复杂,形成不同的神经元网络。复杂的反射还包括体液性的传出途径。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控为例,它直接接受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控,后者受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节。体液性调节可作为神经反射的传出部分,构成了神经一体液性调节型式。
神经反射调节有二种类型,即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前者属先天性、种族性反射,后者属后天性、个体性反射,两者相互配合使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神经冲动 神经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现对功能的调控。神经冲动是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兴奋的电信号。采用微电极技术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称单位放电。它表现为幅度相同、历时约1毫秒的脉冲。神经中枢根据神经冲动的频率、构型,组成了不同序列的脉冲串,实现了信息的编码与传输。神经活动的信息包含在神经冲动的构型的编码之中。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精确、局限等特点,这与以神经冲动为联络方式有密切关系。
在神经元水平,神经元之间的联络与通讯主要依赖化学物质——递质。突触是神经元彼此相接触的部位,两者之间无原生质的直接延续。典型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中的囊泡是储存递质的结构。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时,引起去极化,同时Ca2+内流,膜内负电减少,轴浆粘滞性降低,促使囊泡移近突触前膜并融合。通过胞裂外排方式,囊泡内的递质以量子形式释放,经突触间隙弥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相应的受体相结合。依递质性质和受体的不同,分别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神经元水平,不同突触的输入发生时间或空间性总和效应,最终导致该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
中枢整合 神经调节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神经中枢神经元网络整合活动的结果。神经元网络中的神经元彼此构成不同的联络方式(见图)。辐散式联系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神经元的联络方式


这种方式可使一个神经元的活动同时引起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多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与一个神经元建立聚合式的联系,使多个神经元的影响作用于同一神经元,经空间或时间总和后最终产生兴奋或抑制。神经元还可形成链式或环式联系、加强了神经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范围。通过上述类型的联系,在神经中枢形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环路,构成了神经中枢整合的结构基础。
中枢整合有赖于兴奋与抑制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相互配合。中枢兴奋传布具有单向性,即兴奋冲动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播。兴奋冲动通过中枢较为缓慢,有一停顿时间。冲动通过一次突触传递约延搁0.3~0.5毫秒。单一的神经冲动一般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故兴奋通过中枢时有兴奋节律改变的现象。传出冲动的频率除决定该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外,还受许多中间神经元的影响。有时当传入冲动停止后,传出冲动仍维持一段时间,此称后放现象。由于突触传递机制,中枢兴奋尚有易疲劳、对内环境的变化很敏感等特点。与兴奋过程相对应,中枢中尚发生抑制过程。中枢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称突触前抑制)或突触后(称突触后抑制)。抑制过程的发生有赖于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在神经系统中,通过兴奋与抑制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和强度上的相互制约与配合,保证了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协调地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协调。这是神经调节功能的保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机体调节的基本方式之一。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反应,需通过体内3种调节机制来完成: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最为重要。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见“反射”)。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shenjing tiaojie

以反射为基础的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方式。由于体内各器官都有神经分布,这些神经可把各器官组织的活动、变化转变为神经信息传到神经中枢(脊髓、脑);亦可把神经中枢传来的神经信息传给器官组织,使其发生一定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反射。如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扩张程度增大,刺激了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并通过传入神经将感受器兴奋所激发的神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心血管中枢,传入信息在中枢经过分析处理后,由中枢发出的控制信息由传出神经传到心脏和血管,最终产生协调一致的降压活动。反射为神经调节的基础。完成反射所必须的结构则称为反射弧。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将导致反射消失。一般来说,人体内各效应器也都或多或少的分布有特殊的感受细胞或感受器,能够将效应器活动情况的信息随时又传回到中枢,因而中枢能适时调整所发出的控制信息,使各效应器的活动能够准确、协调。由于神经调节是靠神经纤维发放信息来完成的,所以作用快而精确,且范围较局限。

☚ 体腔   体液调节 ☛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神经系统通过器官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装置对生命活动及各种机能活动的调节作用,叫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新陈代谢、各种机能活动,机体统一协调活动及维持对体内外环境平衡作用的基本保证。如周围环境温度过高则机体散热增加,周围环境温度过低则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加,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强光视物时瞳孔缩小,暗光视物时瞳孔散大以保持在不同光线下视物清楚;嗅到异常臭味常可引起恶心或呕吐,嗅到香味常可引起食欲或唾液分泌增加等均为神经调节的表现。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均依靠神经系统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如神经调节发生障碍则机体便呈现异常状态。

神经调节

动物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使之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并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过程。基本方式是反射。特点是传导迅速、作用准确和表现自动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