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神经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神经元shén jīng yuán

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诺伦(Neuron),或曰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活动的最基本单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见图1.12-2)。树突较短,常有多个,重复分支并丛集在细胞体附近;轴突较长,有的可以伸得很远,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树突负责接受信息,而轴突则传出信息。在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很不一致,小的神经元直径只有5微米(1微米等于1米的百万分之一),大的神经元直径可达120微米。短的突起只有几微米长,长的突起有1米长(例如从腰部到达脚尖)。每一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互相独立的,尽管相邻神经元的相邻部分可以非常接近,但仍有一定的间隙。胚胎发育研究中已证明一个神经元是从一个成神经细胞发育而来的,也表明神经元是各自独立的单元。神经元在机能及营养上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神经元上任何一点的兴奋均可向其他部分扩布;每个神经元的各部分在营养上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任何一部分受损都将影响整个神经元,但并不波及其他神经元。细胞体是神经元的生命中心:贮存遗传密码、合成神经元必需的物质,并处理一些废物。轴突末梢用以维持其传递信息必需的物质,例如递质的前体、有关的酶和营养物质等均从细胞体经过轴突内运输。由轴突末端运至胞体的则是衰老物质与异物等。由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复杂,任何一个神经元均不能独立完成,必需相互联系共同实现。活动越复杂,需要密切配合的神经元数量越多。每个神经元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有不同的作用:将外周信息传入中枢的神经元称为传入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将中枢的信息传向外周的神经元称为传出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负责神经元之间联络的称为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的数量最多,有传递兴奋信息的,也有传递抑制信息的,但传入或传出神经元则均传递兴奋信息。


图1.12-2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的结构

☚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机能   神经胶质细胞 ☛

神经元neuron

又称神经细胞。动物体接受信息、传导冲动及释放神经递质的多突起细胞。分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胞体包括核及核周细胞质(核周质),核大,圆或椭圆,常染色质多,核仁明显。核周细胞器多。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表现细胞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有大量神经原纤维,参与胞内物质代谢和递质运输等活动。胞体形态、大小都不定,与突起的数目、长短及发出位置有关。突起亦称神经纤维,据形态和功能差异分轴、树突两类。因神经元种类繁多,形态、大小、结构及功能不尽相同,分类标准有据突起形态数量分多极、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以功能状态分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

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自胞体伸出,有一个或多个,而轴突每一个神经元仅发出一条,其长短不一,长者达1 m以上,短者仅10 μm。不同神经元胞体形状、大小各异,直径为5~135 μm不等。

神经元

神经元shenjingyuan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细胞体是细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状大小有很大差别,直径约4~120微米。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少,核仁明显。细胞质内有斑块状的核外染色质(旧称尼尔小体),还有许多神经元纤维。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根据细胞体发出突起的多少,从形态上可以把神经元分为3类: (1) 假单极神经元,胞体近似圆形,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分成两支,一支树突分布到皮肤、肌肉或内脏,另一支轴突进入脊髓或脑。(2) 双极神经元,胞体近似梭形,有 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分布在视网膜和前庭神经节。(3) 多极神经元,胞体呈多边形,有一个轴突和许多树突,分布最广,脑和脊髓灰质的神经元一般是这类。根据神经元的机能,可分为感觉 (传入) 神经元,运动 (传出) 神经元和联络 (中间) 神经元3种。神经元的功能总体来说是: 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


图484 运动神经元 (模式图)

☚ 神经组织   神经纤维 ☛

神经元neuron

系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即是神经组织构成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神经元分为胞体部分和胞突部分。胞体形态、大小有很大差异,有圆形、梨状、梭形,锥体形及星状等;胞体直径最小的颗粒细胞仅4μm,而大的贝兹(Betz)锥体细胞直径可达150μm。神经元的胞核,比其他的细胞核大,一般呈圆形,位于中央,有大而明显的核仁。胞浆是一种半流动的基质,除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脂滴及色素之外,还有神经细胞内特有的成分,即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神经元的细胞突由胞浆突起而形成的,其形状、长短、多少很不一致,一般将其呈树枝状的短突叫树突,呈细长的单突,叫轴突。一般1个神经元可以有数个树突,只有1个轴突。轴突的长短可因神经元而异,有的数十μm有的可长达1m多。胞突被髓鞘包裹或髓鞘之外还有1层包膜,叫雪旺鞘,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分布在各个组织中为神经末梢。神经元的树突一般可感受刺激,把冲动传至胞体;轴突把冲动自胞体传出。总之,神经元的构造比所有细胞都复杂,其功能亦独特而重要。各神经元树突与轴突彼此连结,组成完整的神经传导系统。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原”。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前者是组成神经节及脑和脊髓灰质的主要部分;后者分树突和轴突,为脑和脊髓白质及构成神经的主要部分。树突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胞体;轴突可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传递到肌细胞和腺细胞上。神经元的种类,按突起的数目可分多极、双极和假单极神经元;按功能可分感觉、运动和联络神经元。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上的单位,集中于大脑和小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具有突起的细胞,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有树突和轴突两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很多神经元互相连接,构成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控制机体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另外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参见“生物”中的“神经原”。

神经元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表面有细胞膜,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大多数神经元有多个较短树突,分支较多。树突小分支表面有大量的细刺状突起,称为棘突或棘刺。这些棘突是与其他神经元的终末支形成突触的接触点。树突的机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其分支少,但较长(最长可超过1米)。轴突末端分支多,每个分支末梢形成球形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贴附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表面,形成突触。轴突的机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以分为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根据神经元发出的突起数目多少,可以分为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作用,可以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图1-28 神经元模式图

☚ 副交感神经   神经纤维 ☛

神经元neuron

即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其突起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只有一个,树突可有一个或多个。神经元按突起数目的多少,可分为多极、双极和假单极三种;按功能,可分为运动、感觉和联络三种;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分为传入、传出和中间三种。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系成自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元在一般细胞共有的应激性和传导性基础上,发展成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的细胞。依据神经元学说,神经元是神经系的发生、解剖、营养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反射弧、神

图1 几种神经元的形态(箭头表示冲动传导的方向)
1.中枢突 2.脑脊神经节细胞 3.周围突 4.短轴突的神经元Golgi II型 5.前角运动神经元 6.小脑的颗粒细胞 7.嗅细胞 8. 交感神经节细胞 9. 小脑皮质Purkinje细胞 10. 运动皮质的锥体细胞

经通路和环路都是由若干神经元以简单或复杂的模式,严格有序地组合而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后者又分树突和轴突。胞体和树突可视为神经元主要的感受面,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过轴突。轴突末梢终端可与另外神经元形成突触,或形成终末器官止于肌或腺体等。神经元胞体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整个神经元代谢和生长的中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理化、功能的联系点,在此仅有接触关系,而无直接通连。与其他组织细胞相比,神经元形态、大小的多样化是超绝的,尤其在突起的分布形式上;不过在中枢神经系一定部位执行同类功能者彼此是相似的。神经元有多种形态(图1),它们的大小比例难于正确表示,如小脑皮质颗粒细胞的胞体直径仅5~6μm,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则在20~100μm之间。大多数神经元胞体仅占整个神经元的一小部。若一个脊神经节圆形胞体直径为120μm,周围突直径为12μm、长为1m,计算出二者体积的比例则为1:125。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不一,成为对它们分类的依据。按照轴突的长或短,神经元可分为Golgi Ⅰ型和Ⅱ型。依据突起的多寡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如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双极神经元见于嗅器、视网膜和第Ⅷ脑神经节中;多极神经元见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节。依据功能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运动和联络神经元;也可按它对所联系的下一神经元的作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此外依据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分别称之为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等神经元。
神经元胞体(图2),细胞膜的结构与其它细胞相似,可调节细胞内和环境之间物质和离子交换,还具有其特殊功能,即参与冲动的接受和传递。细胞核较大,一般与胞体大小成比例,直径约3~18μm,居正中位,例外的是脊髓胸核中的细胞核是偏心位的。在自主神经节中有含两个细胞核的神经元。由于DNA呈微粒均匀散布于核质内,在光镜下着色浅淡。双层的核膜间断地为核孔洞穿。大而清晰的核仁特别关系着胞体中核酸和蛋白质的产生。在雌性动物靠近核仁处有性染色小体,称为核仁卫星或Barr体,呈无界膜的致密颗粒状。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中两个突出结构。嗜碱性的尼氏体分布于胞体和树突中,不见于轴浆内;在不同的神经元中虽可呈块状或粒状,在电镜下都成自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多聚核蛋白体,是胞体的蛋白质合成器,其功能是经常恒定地补充正常生理活动中的消耗。当轴突在距离胞体

图2 神经元胞体的模式图
1. 核仁 2. 核膜 3. 粗面内质网 4. 核蛋白体 5,10.轴、树突触 6.线粒体 7.高尔基复合体 8.多泡体 9. 神经微丝 11.脂褐质 12.神经微管 13. 轴索起始段 14. 核孔

较近处切断后,尼氏体呈现染质溶解现象。镀银切片中所显示的神经原纤维,在胞体中呈网状,在突起中平行排列。现在认为神经原纤维就是电镜中神经微管和神经微丝在固定过程中的凝聚。有人认为神经微管的功能是传递;胞体中合成的蛋白质物质,在微管腔内可显示出电子致密的颗粒,这表示它与轴浆流有关。高尔基复合体靠近胞核,在神经元中高度发育,可能与合成分泌物质有关。除线粒体和溶酶体等以外,脂褐质常见于某些成长的神经元中,黑色素见于蓝斑和黑质细胞中。在中枢神经系中,不同部位的神经元,其树突的分支形式、多寡、长短、曲直各有特点,树突的样式直接关系这种神经元在神经系中组合的作用,它划定了接受冲动的范围。用Golgi法所显示的自树突分支上伸出的小棘,是形成突触的地点。树突中含有尼氏体、线粒体、神经微管和微丝,高尔基复合体仅见于树突基部分支以前。
轴突起自轴丘,也常起自树突基部。在光镜下,轴丘中无尼氏体。轴突自轴丘起始至髓鞘开始的一段为起始段,动作电位起于此部。轴突的侧支以直角发出,末梢分支多呈终纽样,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突触。轴浆内含有除胞体中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以外的一些细胞器。胞体中合成的蛋白质物质沿轴浆流向末梢称为轴浆流,是顺行的,含神经递质的囊泡传递较快,维持轴突生存和生长的蛋白质等传递较慢。逆行流动也存在,某些物质可自神经末梢传至胞体,称为逆轴突传递。
☚ 神经系   突触 ☛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

亦称“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结构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突起分成树突和轴突,是细胞质的丝状延伸物。轴突较长而分支少,外有或无髓鞘,构成神经纤维;树突较短而分支很多,形成树状,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内,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功能为接收、储存和传递信息。按照结构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按照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 梯状神经系统   树突 ☛
神经元

神经元

亦称“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结构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突起分成树突和轴突,是细胞质的丝状延伸物。轴突较长而分支少,外有或无髓鞘,构成神经纤维;树突较短而分支很多,形成树状,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内,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功能为接受、储存和传递信息。种类按照结构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按照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 神经   神经系统 ☛
000010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