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稷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壇榭部 > 泛稱 > 社稷壇1
社稷壇1  shèjìtán

古代帝王、諸侯、州縣祭祀社(土地神)、稷(五穀神)之高臺。社、稷二壇多於壇壝之内分左右而建,依制,壇之高度及面積分級各有規定。壇面按方位分别覆以五色之土:中黄、東青、西白、南紅、北黑。漢、班固《白虎通義·社稷》:“其壇大如何?《春秋文義》曰:‘天子之社稷廣五丈,諸侯半之。’”《三才圖會》:“國朝二壇,坐南向北,社壇在東,稷壇在西,各闊五丈,高五尺,四出陛,五級。”又:“郡縣祭社稷,有司俱於本城北西北設壇致祭。壇高三尺,四出陛,三級,方二丈五寸。”《大清會典圖·禮制》:“〔社稷壇〕在闕右,北嚮,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砌以白石,東、西、南三面均四級,北面木階一,八級。上成築五色土,中黄、東青、南赤、西白、北黑。”

社稷坛

社稷坛

唐代敦煌祭祀社神、稷神之所。据P.2005、P.5034共有三所: 一为沙州社稷坛,在州城南60步,社坛、稷坛各一,均高四尺,周回各24步,春秋二时奠祭; 一为沙州敦煌县社稷坛,在州城西一里,社坛、稷坛各一,均高四尺,周回各24步,春秋二时奠祭; 一为沙州寿昌县社稷坛,社坛、稷坛各一,在县城(今敦煌市南湖乡)西南一里30步,唐乾封二年(667)建,周回各24步。

☚ 雨师神祠   玉女娘子观 ☛
社稷坛

社稷坛

位于北京市紫禁城西南角,与太庙位置相对,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总体布局由南向北展开,依次为正门、拜殿、社稷坛台。拜殿是帝王祭祀社稷时用来休息的地方。殿宽五楹,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覆盖。主体建筑社稷坛是汉白玉砌成的方形3层石台,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台上以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五个方位铺着五种颜色的土。各色土是从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成为全国疆土的象征。五色土四周围以按方向覆盖的四色琉璃瓦矮墙,四面各有棂星门一座,形式端庄,与琉璃瓦贴面墙十分相配。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拜殿中停灵。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拜殿被命名为中山堂。社稷坛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京太庙   法海寺 ☛
社稷坛

社稷坛

社稷坛原址曾是辽、金时期的名刹,元代时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年间,在天安门东侧修建祖庙(太庙),为依照皇宫旧制(“左祖右社”),遂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在天安门西侧修建社稷坛,为皇帝每年春秋仲月祭祀太社(土地神)和太稷(五谷神)的场所,一直延续至清王朝结束。
社稷坛在整体上和太庙呈对称局式,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00余亩,比太庙略大,由社稷坛、拜殿、戟门等主要建筑组成。社稷坛是以汉白玉砌成的三层高台为正方形, 以示“天圆地方”。坛上铺五色土,四周短墙上覆以四色琉璃瓦,为举行祭祀大礼之处。以坛为中心,四周筑有三道围墙,分别为内墙、坛墙和外墙。拜殿和戟门就建筑在坛墙和外墙之间,拜殿为皇帝在祭祀途中避风雨的地方,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此停灵,故1928年改名中山堂。
社稷坛在1914年被辟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改为公园后,在不改变原状的基础上,在其四周修建起亭、榭、楼、轩,配以近百株参天古柏,成为广大民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1988年,社稷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皇史成   古观象台 ☛
社稷坛

社稷坛

在北京东城区西长安街北侧,天安门之西,即今中山公园。原为明、清封建王朝的社稷坛,推翻帝制后,辟为公园。社稷坛是在原万寿兴国寺原址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兴建的,平面呈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南部东西宽三百四十五点五米,北部东西宽三百七十五点一米,南北长四百七十点三米,总面积约为二十四公顷。园内主要建筑有社稷坛、拜殿、戟门等。社稷坛位于园中心偏北,坛是用汉白玉石砌筑成的正方形二层平台,上层边长为十五米,二层边长为十六点四米,下层边长为十七点八米,总高为一米,每侧正中各有汉白玉石阶四级。坛中铺垫五色土:中为黄色土,东为青色土,南为赤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坛四周建有壝墙,按东、南、西、北方位分别甃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瓦。壝墙每边长为六十二米,高为一米七,四面壝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门上原各装朱扉两扇,门框为两根汉白玉石柱。拜殿在社稷坛之北,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殿宽五楹,深三楹,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行礼之处所,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曾停灵于此,故1928年更名为中山堂。戟门在拜殿北,神厨与神库在社稷坛外西南。内坛墙将上述建筑围括在内。宰牲亭在内坛墙西门外靠南侧,外坛墙在东墙开坛门三座。


社稷坛

☚ 天坛圜丘坛   地坛 ☛
社稷坛

社稷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处。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帝王的祖庙,今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遥相对称,为古代皇宫“左祖右社”传统规制。其址为辽金时兴国寺,元改称万寿兴国寺。占地42公顷,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外墙、坛墙、内墙三重合围,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戟门。古代礼制,社稷坛为露天式祭台,不设殿,以承风雨霜露,接天地之气,益五谷之生。坛有三层,正方形,体现天圆地方观念,以汉白玉砌成。底层边长17.8米,中层16.8米,顶层16米见方。台内埋长石、长木各一,代表土、谷。坛面铺五色土,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中央为黄色土,四方为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坛四周以矮墙相围,称壝墙,墙顶也按方位分别覆四色琉璃。四面各有白石棂星门一座。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坛墙与外墙间,北有拜殿、戟门,西有神库、神厨、宰牲亭。拜殿为逢风雨时祭拜处。1914年10月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灵柩曾停放于此。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后陆续增建园林建筑,东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部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等;南面有孙中山铜像和从圆明园迁入的兰亭八柱、兰亭碑及原鸿胪寺的习礼亭,河北大名的一对石狮也迁此。此外还增建了音乐堂、桃园、愉园、儿童游乐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园内广置花木,绿荫浓密,尤以古柏闻名,约有千株,树龄多在数百年,南门内七株传为辽金时期遗物。

☚ 丰泽园   兰亭碑亭 ☛

社稷坛she ji tan

altar to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grain

社稷坛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社稷坛

古代天子、诸侯和州县祭土神、谷神之所,有社、稷分坛,也有合二为一。《白虎通义·社稷之坛》曰:“其坛大如何?《春秋文义》曰:天子之社稷广五丈、诸侯半之。其色如何?《春秋传》曰:天子有大社焉,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黄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