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系统运行的一般状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系统运行的一般状态

社会系统运行的一般状态

社会作为众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巨大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呈现出以下一般特征:
(1) 渐进机构化。社会系统既是有机的整体,又在不断地分化,由浑沌的整体状态演变为各要素相对独立的状态。这个过程意味着各要素越来越被固着在某种特定的功能上,而且其特定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要素自身的定型程度,因此也叫作 “渐进机构化” 的过程。例如,在原始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几乎都能做好与整体有关的任何事情; 在社会分工发达的状态下,每个社会成员被确定于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性质的专门工作。在小生产方式中,每个生产单位——家庭自给自足; 在社会化生产中,每个生产单位——企业只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通过市场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社会系统渐进机构化的过程既是进化,也是退化。就社会系统而言,社会只有从尚未分化的整体状态演变到各构成要素的分化状态,才可能有所进步,因此,社会分工始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知识水平提高的有力杠杆。然而,各构成要素的分化也就意味着社会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减弱,由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某一构成要素的行为所引起的小小扰动,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系统行为的紊乱。在现代化大企业中,一道工序上的故障会殃及整个企业,缠绕资本主义社会百余年的 “恶魔” ——经济危机,常常是由局部的扰动引起的。局部对整体有如此巨大的破坏作用,在人类社会早期是很难看到的,就社会系统各构成要素而言,它们在系统渐进机构化的过程中,也是进化和退化相伴随。它们只有从起初共同执行统一的功能演变到分别执行特殊的功能,才可能有所进步; 可同时这也就丧失了它们在未定型状态所具有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和实现,其他方面的潜能则被扼杀; 如果要想保存所有方面的潜能,那么潜能始终只是潜能而已。
社会系统在渐进机构化以前,等可能性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系统的行为,随着渐进机构化的发生,社会系统的某些部分获得支配作用而决定整体的行为,社会系统各部分因而分化为主导部分和非主导部分,支配部分和从属部分。主导部分或支配部分就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中心”。可见,社会系统的运行既不是孤立要素行为的叠加,也不是同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呈现为围绕中心活动的层次结构。这个中心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社会系统总体中得到 “放大”。正是借助于这样的中心,社会系统才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在更高的程度上保持自身的整体性。
(2) 异因同果性。任何封闭系统的最终状态都是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初始条件不同的封闭系统,它们的最终状态也必然不一样。而在开放系统中,从不同的初始条件经过不同的途径,却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这就是 “异因同果性”。于是,开放系统似乎在排除各种扰动,稳步地“瞄准” 某个将来的 “目标”,实现某个预期的 “目的”。由于传统的物理学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神秘的 “活力论” 以及拟人化的 “目的论” 就有了市场。直到比利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I·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才初步科学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社会是准稳态的开放系统。它在同处部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别的社会组织) 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结构的稳定,并基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它同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主动地” 趋向于更高级的组织。采用任何一种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系统,都以简单再生产的形式不断再生产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出相同的生产关系即经济结构,以保持自身的稳定; 采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系统,则以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不仅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趋向更高级的组织状态。
社会系统在瞄准目标、趋向稳态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扰动。这或者是由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被称为“外扰动”。社会系统对这两种扰动都会作出反应。因此,社会系统实现目标,到达稳态,并不取决于初始条件,而是取决于系统对扰动的反应方式及其传递速度。社会系统对扰动的反应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❶ “渐近线” 型。社会系统受到扰动后,迅速稳步逼近目标。
❷ “过度调节” 型。社会系统受到扰动后,向目标方向运行过度; 然后再折回头逐渐趋向目标。
❸ “启动不及” 型。社会系统受到扰动后,先沿着与目标相反的方向运行,然后再折回头逐渐趋向目标。
一般来说,“渐近线” 型的反应有利于社会系统实现目标,到达稳态。不过实际上,社会系统的运行用数学形式来表达,常常呈现为上述三种曲线交替连接而成的复杂多变的曲线。于是可以直观地看到,社会系统运行是时常变化的。
(3) 周期循环性。既然社会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以后会偏离目标值,借助于异因同果性又会对扰动作出反应,再趋向目标值,既然扰动经常出现,对扰动作出的反应也持续不断,因此,社会系统的运行就呈现出周期循环的状态。考察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性,有两个重要的评价尺度,这就是稳定与发展。
所谓稳定,就是指社会系统抵抗扰动、消化扰动的能力; 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组织程度向高组织程度的演变能力。根据稳定和发展这两个尺度的综合,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可以分为良性、恶性和中性三大类。
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既定又发展的社会系统运行方式,用我国古人的话说就是“太平盛世”。处于良性循环中的社会,由社会系统自身内部引起的扰动其频率和振幅都愈益减少,既社会系统诸要素及其行为相当融洽,即使出现扰动,特别是由处部环境变化引起较大的偶发性扰动,社会系统也能迅速而准确地作出 “渐近线” 型的反应; 社会系统不仅稳定性,而且其整体和诸要素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当今世界上和平、发展两大潮流,我国国内确定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两大目标,追求的都是良性循环的社会。
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既不稳定又非发展的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处于恶性循环中的社会,由社会系统自身内部引起的扰动其频率和振幅都愈益加大,即社会系统诸要素及其行为激烈冲撞; 对扰动的反应不是过度,就是迟钝; 一旦碰到强烈的外部扰动,就会内外交困,导致原有社会系统结构的崩溃,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中性循环。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更多出现的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组合交叉,即中性循环性。它又分为两种亚类型: 一是稳定而非发展,二是发展而不稳定。其间又有许多量上的差异。当出现稳定而非发展的情况时,社会需要的首先是发展,为了发展,可以适当地从某些方面打破阻碍发展的稳定性。例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超稳定结构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撞出这种超稳定结构的国内革命以及外来的商品、技术、思想文化的冲击波,虽然动摇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却具有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当面临发展而不稳定的局面时,社会需要的首先是稳定,必要时可以暂时放慢发展的步伐,通过内外调整,为发展创设更好的稳定条件。这就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对一国经济增长率持续过高往往表示忧虑的原因之一。社会对中性循环性的反应如果得当,可所增加良性成分,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增加恶性成分,甚至跌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 社会承受力   社会系统管理周期的特殊性 ☛
000011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