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管理周期的特殊性
管理技术可以在社会系统范围中得到充分的和卓有成就的实现。为此,就要分析管理周期的特点,描述确定目标的方法和技术,制定决策,组织决策的执行和分析所取得的效果。全国性管理主体是通过管理决策系统来行使自已的职能的。同时,全国性管理机关各组成部分都在制定、采纳各种形式的决策,并监督这些决策的执行。这里,我们的任务不是提出所有这些决策形式的制定技术和实现技术的特征。我们只局限于分析现今具有极大意义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决策。这里所指的就是国家发展的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管理周期的所有特征,它们应当按照一定的科学技术来执行。目前的经验和科学成就揭示了在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的范围中实现发展周期的最优化的巨大可能性。不论是长期计划,还是五年计划都是综合性的。长期计划可视为全国规模的综合性的战略决策,而五年计划则可视为战术性的管理决策。
为了使这些决策成为有根据的和有效的,必须运用包括制定未来预测和未来计划在内的现代技术,必须确定全国目标,建立经济发展的设想,建立总体纲要,建立长期的、五年的和目前的计划,也必须由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劳动集体来作出响应计划。规划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执行计划的协调和监督。
这里,我们把制定和实现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视为社会系统范围内的一个基本的管理周期。但是,这一点不排斥而是必须实现一些其它的、解决某些具体社会任务的较为个别的管理周期。基本的周期和与此相关的一些个别管理周期应当组成某种统一体,应当促进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的实现。
确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制定目标和子目标系统,这个系统就是通过这些目标和子目标来实现的。这种目标和子目标系统的出发点应当是有它自己现实需要和问题的人。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应当这样来制定,即由于这些计划的实现,在全面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上,在全面发展个性上能有新的、更大的进展。
目标和子目标系统应当适应于需求的不变动,适应于各需求间关系的变化。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某些需求上升到第一位,而另一些需求下降或者消失了。这时计划最优性的标准不应当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和能力的总数增加,而是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使这些手段和能力适应于现代的需求。在现代条件下制定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的时候,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类目标是住宅总量、服务、基础机构、生活环境、消费商品等。这里所谈的并不是这些目标的纯粹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指深刻的估量上的变化,是满足新的、更高程度上社会和个人的客观需求。
制定全国性的决策设想是采取战略的和战术的综合性决策 (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 的出发点,它是根据广泛的、现实的、指示性的和预测性的信息来进行的。它应当 “再现” 已走过的道路,应当按照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开展科学技术革命的客观规律来确定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状态和长远的发展。
收集相应的预测性信息是制定全国性设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社会管理目标所必须的首先是一般社会学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可描述社会系统的未来状态,揭示各社会过程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此同时,把各种预测联成综合性管理的一个可行方法,这种必要性已越来越明显了。研究经济发展预测是紧密地平衡各部门间的联系结合在一起的。这里,在测算长远发展的时候,运用这个平衡的动态模型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计划应当使经济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必要的结构变化,应当建立提高经济效率的条件,社会主义应当使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规划变成千百万人的事业。因此规划的终结阶段是制定对策,通过对策显示出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潜力。
所以,把制定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的整个过程加以程序化,科学地确定那种能对党和人民正确提出基本任务的程序。制定长期计划和五年计划是科学思想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是把科学同生产及其他社会领域联在一体的广阔场所,也是 “研究——社会实践” 这一循环最优化的广阔场所。即她能够作出决定性的步骤来克服科学、特别是克服社会认识同制定全国性管理决策过程相脱节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认识将不再是常常跟不上时局的发展,也不会只是评论已经作出的决策;而将是积极地参与管理过程的本身中去,参与该过程的本质——作出决策中去。
这里主要指的是进一步制定和运用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战略战术达到最优化的现代方法和手段。预测活动、模拟活动、制定设想和制定总体纲要以及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可以在提高计划的科学水平和科学地组织计划的完成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运用。
在现代条件下组织完成全国性决策,特别是组织完成综合性战略决策和综合性战术决策,是在社会过程和现象、社会系统的各种子系统之间的复杂的联系之中进行的。这样,就必须有效地协调执行相应决策的不同机关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合理化。
比起资本主义社会来,社会主义拥有更大的、有效得多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首先应当是反映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组织结构。这些结构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它保证了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地参加管理过程,参与决策的制定和采纳。这样,主观因素活动的范围扩大了,把劳动人民变成积极的管理主体的前提条件也建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能力的特点是具有大量的忠于社会主义并联系劳动群众的干部,他们有能力解决崭新的任务。这些干部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同业务熟练程度,同掌握现代管理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管理系统达到最佳功能活动,表现它比资本主义管理系统更优势的一个主要条件。
在现代条件下,信息系统和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管理能力之中占据有越来越主要的地位。由于进一步重视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技术能力、经济能力和科学能力的增长,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最近期间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信息过程、在把现代物质技术手段运用于管理方面都将达到新的高度。
在管理周期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更高的组织性,其深刻意义就在于更合理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管理能力,以便使解决管理任务的过程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