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辞典︱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社会保障辞典》代序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社会保障辞典》代序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形成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大变动的时代。从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会带来社会、经济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原本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因此,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作配套改革,才能实现其作为“经济稳定器”和“社会安全网”的既定目标。譬如,无论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发展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引进外资,还是保持农业的持续增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造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作各方面的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又如,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都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日增,继而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建立应付现实的贫困问题和预防潜在的经济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打好一个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障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这个目标组织和运行起来的,都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打破一个传统观念,即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的事,一切都要由国家包下来,老百姓只有享受的权利,而无参与的义务,这仍然是“大锅饭”思想在作祟。 正确的答案是: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化的保障,它是全社会的事,国家、集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区)和个人都要在其中尽一份应尽的义务。尤其是个人,应该在资金投入和民主管理方面积极介入。同时,这也决定了除了再分配或转移支付这些惯用的社会保障手段之外,还应引进其他行之有效的手段,譬如市场手段。 我国第三产业中的社会保险业、社会福利业、社区服务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等,都应在今后一个阶段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七五”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种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这些成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为全社会普遍认识和接受。 为了普及社会保障知识,使人们能够一睹社会保障的整体形象,并供有关领导和实际工作者在工作中参考,使理论成果能在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批中青年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打破了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通力合作,在我国率先推出《社会保障辞典》,从整体出发,全面介绍了社会保障及其分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改革的方向。我相信,这部辞书的问世,一定会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沛瑶 |
☚ 社会保障辞典︱后记 社会保障辞典︱社会保障参考书目 ☛ 00012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