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惯语又称社会方言词语。指社会各集团、各阶层、各行业等为自己特殊的交际需要而创造和使用的词语。主要有行业语、专门术语、阶级习惯语和隐语。行业语是各个行业使用的专门词语。如教育行业的“备课、预习、自习、补考、课间操”等。专门术语指各门学科所使用的专业词语。如语言学中的“元音、辅音、动词、词汇、词源学、句子成分”等。阶级习惯语是某个阶级或某个阶层使用的特殊词语。如:封建君主自称“寡人、朕、不谷”等。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组织所使用的秘密词语。如把“七”叫“皂底”、把“九”叫“未丸”等。社会习惯语大都有专门含义,有特定使用范围。 社会习惯语某一行业、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特殊用语。例如汉代在刑法方面有“城旦”、“白粲”、“鬼薪”等行话。据《〈史记·秦皇本纪〉集解》: “城旦”的意思是“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据《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语: “取薪给宗庙为鬼薪,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城旦”、“鬼薪”、“白粲”都是罚作劳役的名称。又如唐代有“墨暗”(指犀角)、“白暗”(指象牙)等贸易行话(见《酉阳杂俎》)。社会习惯语使用面狭,含义特殊,往往不易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