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譔1926年生,字君述,浙江黄岩县人。1946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论著有《隋唐五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论选》等。 周祖譔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认为,初唐文学发展的关键是四杰、陈子昂等反齐梁遗风的斗争,盛唐文学的特征在于积极浪漫主义倾向,它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昌盛分不开,而边塞、田园这两种题材之所以经常入诗,又和当时的开边政策与均田制的破坏、庄园制的发展有关。还指出“晚唐之出现绮丽诗风,则与都市的畸形繁荣、进士的放浪生活以及李贺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在评价作家的历史功绩和作用时,他认为“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的这段话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他表示反对齐梁诗风,而在于指出了齐梁诗歌所丧失了的东西——寄兴,并要求在当时诗歌里把它重新体现出来”。 在盛唐边塞诗的讨论中,周祖譔认为,把“歌颂正义战争或批判非正义战争的诗篇,都应肯定,反之就应否定”的观点,作为评价边塞诗的根本原则,很值得考虑。他指出:“撇开艺术形式,只从政治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是片面的。如果硬要以战争性质作为为评价边塞诗的基础,势必左支右拙,破绽百出”。他认为“保境”与“安民”的矛盾是时代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盛唐边塞诗中得到相当普遍的反映,盛唐边塞诗值得称道的首先在于这一点。周祖譔还提出,盛唐边塞诗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由于它典型地表现了出身于庶族地主的作者所特有的胸襟和气魄。对于有人否定盛唐边塞诗有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看法是“盛唐边塞诗有爱国主义成分,但不宜过于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