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市场经济是在1979年,他会见美国 《不列颠百科全书》 副总编辑时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不正确。” 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封建主义时期就萌芽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但刚起步,我国的经济生活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行进。因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不可能提出来,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的确,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1月召开的中央干部会议上指出: “我国在发展经济方面,应该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专业化和协作化,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展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由此可见,这时的市场经济处于萌芽时期,还是在计划指导下起辅助作用。但邓小平这一讲话,使全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计划经济之外还有市场调节,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为主。这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 “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排斥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可以在全社会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而不是过度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 很显然,这个报告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比十二大更进了一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指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破除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1985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一位企业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指出: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这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
邓小平关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加速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和贯彻的。这次大会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这是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机制。十三大还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形式的手段,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会议还提出,要把计划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全社会的,重申了国家指令性计划要缩小,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以间接管理为主,并提出了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运行机制。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 “左” 的思想的干扰,有些人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实行新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忧心忡忡,于是又提出了关于姓 “资” 姓“社” 问题的讨论。如果不在理论上澄清人们的思想,改革就要受到巨大的阻力,旧的经济体制无法打破,新的经济体制难以正常运行。邓小平以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敏锐目光关注着这个问题,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理论突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时明确地回答姓 “资” 姓 “社” 问题的异议,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的这番讲话明快透彻,完全化解了人们心目中的疑云。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全党得到完全确认,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对马列主义商品经济观点的巨大突破,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二者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来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当时正是 “大跃进” 运动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党内有些人主张取消商品,取消货币,在一些地方进行 “共产主义” 的试点,全国范围内 “平调风”、“共产风” 盛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伤害了人民的积极性。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不能剥夺农民,要搞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着眼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便建立一种追求利润和效益为目标的经济体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70年代末提出的,在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的。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理论的着眼点在于,扫除传统的小农经济和产品经济对人们的影响,解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显而易见,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远远高于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所追求的目标。
(2) 从归属的范畴来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毛泽东没有认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一面要主张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邓小平不否认计划的积极作用,继续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但他清楚地划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强调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同时,邓小平还主张采用证券、股市等资本运营的方式。这一理论,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范畴,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扬弃和变革。
(3) 从理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来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在50年代后期提出来之后,不但没有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发展,反而逐步淡化,以至最后在“文革”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文革中,毛泽东完全否认了商品经济的作用,他在1974年说: “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了。” 这样就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了。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即使在社会主义事业遇到挫折时,邓小平仍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及党中央的努力下,十四大终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 从理论产生的客观效果来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思想,对否定当时党内一些人企图取消商品、货币的错误观点并纠正实际生活中的 “平调风”、“共产风” 起了很大的作用,对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它毕竟存在的时间不长,并没有促进我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极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指导全党把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统计,我国农业已基本上在国家政策和计划指导下由市场调节。在工业生产中,市场调节的比重上升到84%……种种迹象表明,市场机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正逐步占主导地位。这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客观效果,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面貌,这一理论仍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市场经济机制是经由供给和需求、价格、竞争这几个要素而运行的。市场的功能在于通过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资源向效益好的部门流动,调节社会资源在众多领域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因此,这就极大地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节省劳动消耗而获得最佳效益。我们过去所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排斥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因此必然失去市场功能,不能实现生产与需求的衔接。虽然计划也有优点,但它不如市场机制那样对各种信息传递灵敏和作出快速反映。如果没有竞争,企业经营机制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可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客观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求,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却被禁锢在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之中。这就必然要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以解决。从实践上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如不加以改革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但如何理解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呢?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兼容并包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
(1) 我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巩固和发展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头绪繁多,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形成、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最佳经济效益的获取,只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解决,如果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变化来引起生产和消费,调节资源流向,便可以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我国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因此,企业之间的交换还需按等价交换进行。因此,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这一点。实践已经证明,靠国家的计划定价和定期调价,根本无法实现等价交换,企业只有面向市场才有生机和活力,才会实现公平竞争,达到优胜劣汰。
(3) 现阶段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程度,只能遵循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等量劳动交换又只有通过市场形成的表现为价格的社会必要劳动这把尺子来度量才完成。只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能使人们勤于劳动。
(4) 为了求得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实现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发挥供求规律、价格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客观作用,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中心内容。
(5)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与国际市场相互流通,要接受国际经济惯例和通用规则,更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利用市场对各种信息和信号反映灵敏、迅速的优点,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使我们得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建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宏观调控下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市场经济分为姓 “资” 和姓 “社” 的。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市场经济的共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相似。” 作为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是:
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承担决策风险,具有独立性。商品和生产要素是由市场机制,随供求关系而自由流动,是以价格为推动力,并以此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转规则,即完备的经济法规,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引导市场,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已通行的国际惯例及国际公认的规则、协定。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和其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并服从和服务于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即在经济上,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政治上,要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它的目标是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特性,主要表现在:
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即使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骨干企业,仍将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特有的优势,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公有制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以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限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又以政策调节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国家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将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行政管理等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使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因此,邓小平始终强调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他指出: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非常强调国家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协调发展。那种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因而也不必加强宏观调控,只须听任自由发展的想法和认识,都是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即使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也都没有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这就是邓小平说的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任务是什么呢?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如何建立建全宏观调控体系呢?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注意掌握调控力度,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培养市场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建全社会保障体系,调节社会分配,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主要采取经济办法。这个总体思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才明确提出的。
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使之表现为计划是切实可行的,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计划;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依据计划的要求,用经济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结构相配合,保证计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此,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计划体制都必须深化改革,并且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要明确: 宏观调控权,包括货币的发行,基准利率的确定、汇率的调节和重要税种税率的调整等,必须集中在中央。
国家在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上,赋予了省、市、自治区必要权力,强调了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但没有向省、市、自治区下放宏观调控权,也没有提出“两级调控” 的概念,这表明在今后即将全面铺开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求,服从中央的安排和部署。
我们曾经为能实现今天这样的宏观调控机制而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70年代我们曾以计划和行政办法调整各种比例关系。80年代末,我们又曾以财政、金融双紧的经济办法控制通货膨胀。这也是宏观调控,而且为改革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财税、金融、计划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办法。它以总量平衡、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为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提法上基本保持了这个主导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邓小平明确指出: “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 “计划和市场都不能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总之,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理论 ☛
000001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