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hè huì zhǔ yì shì chǎng jīng jìсоциалистческая рноч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hèhuì zhǔyì shìchǎng jīngjì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

相关链接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时期总路线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强化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作用,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长处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还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对市场经济的运转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结合。它既不同于过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这就是说,它具有一切市场经济的下列共同特征。
(1) 资源配置市场化。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谓基础性作用,是指市场机制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个人的就业、收入、消费、储蓄、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起直接的基本的调节作用。
(2) 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权,因而享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风险,独立地进行市场交易。
(3) 微观决策自主化。微观经济活动由企业和个人自主决策,有充分的自主权,除受法律约束外,不受其它人为的管制和干预。
(4) 市场体系完善化。不但有消费品市场,而且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资源能够通过统一开放的市场在单位、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5) 市场竞争平等化。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能进行自由交易、平等竞争,不存在经济外的强权和强制。
(6) 经济活动法规化。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执法系统,严格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7) 宏观调控间接化。现代市场经济已不是早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但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和管制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不取代市场机制的基础的作用,而是主要通过经济政策去调控市场,通过市场间接地引导和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
以上几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似点,又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的地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一起的,因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有根本区别。
(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它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服从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目的,而不是为了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剥削剩余价值。
(2)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下巨大的财产差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再加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就能够把按资分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节制,避免两极分化、阶级对立。
(3) 在宏观调控上,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多侧重于调节社会总需求,以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者,而且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但要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还要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生产力地区布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直接投资兴办重点建设工程。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也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怎样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依据邓小平同志一系列有关论述的精神,总结我国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并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并要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
(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❷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❸建立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❹采取适当措施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❶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❷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生产要素市场;
❸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健全价格调节机制;
❹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流通秩序。
(3)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❶注意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控;
❷运用财政收支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❸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一定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流通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保持货币稳定。
(4)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市场分配机制结合起来;
❷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避免个人收入的畸高畸低,形成两极分化。
(5)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重点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从以上五个方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经济体制转换的进程,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强大的动力,创造重要的前提。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胸怀大局,放眼未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在20世纪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奋斗。

☚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学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市场经济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这两种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着商品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能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首先,它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点。第一,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第二,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第三,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第四,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第五,要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但是也要看到,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总是与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不能不具有各自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如此,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还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份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 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能够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内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较好地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1)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3)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4)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 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由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只能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相容的。邓小平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断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引进市场调节的实践经验,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之上,是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服务的。同时,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有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都已相当成熟和完备,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都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优越性还有待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或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它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它们都是以市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联结方式,都遵从商品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都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但由于市场经济不能脱离它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hehuizhuyi shichang jingji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既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即:
❶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
❷建立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❸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
❹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❺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二是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即:
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
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又避免两极分化;
❸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五个主要环节构建而成。
❶现代企业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❷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即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为市场形成价格创造良好的条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❸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即建立和发挥计划、金融和财政三者互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
❹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即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调节,避免少数人收入过高,防止两极分化;
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是对传统的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的重大突破。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却日益显示其过于集中、僵化的弊病,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缺乏活力,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认识,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观点,等等。1992年1月,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论断,从而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的突破。进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形成,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它形成过程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会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生事物必将更加完善和巩固。

☚ 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市场经济时提出的利益关系和发展目标方面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 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 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实行宏观调控,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上看: (1)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参与者获取各自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及各类信息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市场交换。因而,这就要求价格这一最重要的市场信息传递者,必须是依市场供求而形成,并较为充分地反映产品及资源的稀缺程度。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与变动,基本上是依照市场价格变动所给出的信息来进行的。劳动者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即人力资源,也需要依照 “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通过市场协调,来以个人劳动的付出换取相应的个人收入。因此,任何对价格信号的人为的不适当干预,都会造成市场信号的扭曲,并损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市场协调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虽不排斥和否定其他手段如行政权力在某种适当条件下的运用,但后者不应破坏甚至取代市场协调的基础地位,否则,就无法维持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运行协调机制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 市场参与者的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活动中,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进入和从事交易上,机会和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不应享有任何行政的、宗法的特权,也不应依权力、地位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否则,当某种超经济的外部力量同市场交换中的个人行为结合起来时,就会通过对市场参与者某一方在产销条件上的支持或限制,使市场公平竞争原则遭到破坏,而没有公平竞争的实现,也无法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是以利益独立化和社会权利分散化为前提的,所依据的原则是成本与效率原则。这意味着,在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及买卖双方之间,彼此进行较量所凭借的,主要是各自的经营实力与比较优势。成本与效率原则迫使参与竞争的各方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对资源的运用效率,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 市场能使产权关系得以明确。产权一般是指人们在对资源和物品的使用中所发生的行为关系,它是人们所认可并用以界定人们的受益、受损及补偿的原则。产权关系的明确,可使资源的拥有者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对最大补偿及收益的追求,而将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使用中,从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运用效益的最大化。相反,在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每一社会成员都有分享社会资源的运用权力,然而并无人具备节约使用一种共有资源的内在动力,也无人最后为这种权力运用结果承担责任。这样,要么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要么是对资源的利用不足,从而无法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最有效的使用。因此,明确的产权关系就成为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市场制度与组织结构得以不断创新的基本前提。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具有明确收益与风险意识的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独立的经营决策和市场选择,并作为相应的市场参与者,根据市场信号变化所提供的信息,提供或购入商品与劳务,彼此签定合约及从事其各类交换活动。(4) 市场能够有效地调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量与结构平衡。供给与需求不断变化又不断相互适应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价格制度和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来完成。为使生产者最优规划的生产函数与消费者个人偏好协调,通过市场各种运行机制协调来改变人、财、物的时空组合,可以适应消费者的个人偏好; 通过分散决策的多种选择方式,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达到各自条件的极大满足。市场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这可以建立不同种类生产之间、消费之间、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调控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量与质的平衡。(5) 市场能够推进社会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首先在商品生产上运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背离的作用,促使企业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保证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超额利润。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需要依靠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因此,企业不断追求超额利润的过程就是在技术上、管理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市场的功能不仅为这种创新形成了一种外在驱动力,而且为实现这种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这就得由完备的市场体系作出保证。这就是在资金市场上获得新技术所需要的投资,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对技术商品的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调配到高质量的稀缺人才等等。一个完备的发达的市场体系,会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一个作用力空间,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而达到全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s

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主要内涵是: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探索、创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经验,在对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基本属性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阶段应有的经济体制的整体把握,亦即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终设定。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追求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实验,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崛起转入低潮后进行自身改革、努力走向新的复兴中,首先碰到并将伴随始终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兴起,就开始了对商品—市场经济的起源、发展、特征和存亡时间的新的理论思维。这种认识和探索虽然一直集中在社会主义和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即社会主义和商品—市场经济能否和怎样兼容问题上,而问题的解决却取决于对商品—市场经济与由特定生产关系决定的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
长期以来,存在着显示为两种不同理论结论的同一教条: 其一是,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是与商品—市场经济相排斥、相对立的。这是本世纪前期社会主义者普遍接受的观点,考茨基在上世纪末、布哈林在“战时共产主义” 时期已作过详尽阐述。如考茨基曾写道: “商品生产以私有制为基础,它使一切废除所有制的尝试,都归于徒劳”,并使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在一个企业内部,“产品的生产和工资的支付,都是按计划周密进行的; 同样地,在不外是单一的大生产企业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将这样进行。” 其二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流行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意语。其共同的理论依据就是,商品—市场经济是和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试图用指令性计划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关于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论战。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 (L.E. von Mises) 认为,在计划经济中不可能有经济计算,因而也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中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不存在交换货物的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资本货物的价格,而没有资本货物的价格也就在资本货物领域得不到 “选择指数”,使合理配置资源失去依据,无从在不同方案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 (米塞斯,1920)。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F. A. von Hayek)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 (Lionel Charles Robbins) 认为,在计划经济中,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践上却不可能。依据是,市场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试错法来分配资源,而计划经济恰恰缺少这种功能。哈耶克认为,在产生那种恰恰是中央计划当局在它有希望能够实现一个成功的和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以前所必须占有的知识方面,市场过程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宾斯认为,尽管在纸面上可以设想用一系列数学计算来进行经济计算,但实际上行不通,由于数据和方程的复杂和庞大,求解出结果时,所依据的信息就已过时。因此,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无法建立经济的均衡。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中,曾有一批作为改革先驱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不可能被指令性计划所取代,他们试图把市场引进计划经济体制中,建立一种计划 (以指令性计划为代表) 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以发挥计划与市场各自的长处,彼此互补。虽然这种思想对传统观念有一定突破,对后来改革理论的发展有启迪作用,但改革进程证明这种思想和模式仍然是不切实际的。
社会主义 (马克思原来讲的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后来改称为社会主义) 作为资本主义消灭后建立起来的社会,将不再有商品货币关系,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尽管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逻辑,这种未来社会应该是在资本主义(亦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充分发展后才能出现的,但后来人们一般却笼统地认为,只要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生产就该消灭。这成为一种流行很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同样持这种观点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提出要尽快消灭商品货币。但列宁是一位注重实际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当他在实践中发现力图取消商品关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不通时,就承认错误,及时改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要求放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重新回到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来,强调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开始重视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他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但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和商业是大工业和小农、城市和乡村惟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形式。应该承认,虽然列宁的这种认识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的联系问题已经打开了通道,但仍然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关系问题。
斯大林晚年的重要著作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一系列长期争论的理论问题的总结,是对原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存在并指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斯大林批评了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的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特种商品生产; 他肯定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和对商品生产的影响,但他否定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调节作用。斯大林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他仍然认为社会主义在实质上不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仍然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看成是对立的。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一段时期,毛泽东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的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能发挥积极作用,而利用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在于和农民联盟。1958年的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商品生产问题上的失误,促使毛泽东从现实出发,更深入地思考了商品生产问题,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新见解。他认为斯大林提出的两种公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不完整,而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即使将来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很不丰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可能存在。他也不同意斯大林把商品仅限于消费品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商品生产落后的国家,不如巴西、印度。商品生产不是废除的问题,而是要大大发展。他指出,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相联系,他指出,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育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能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59)。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但仍然是隐含矛盾的。他虽然提出了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的概念,但又认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范畴”; 他一方面认为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商品生产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提出要提防它、限制它;他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又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起调节作用;等(1958)。后来,随着毛泽东的 “左” 倾指导思想的发展,他的这种隐含矛盾的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不但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反而在“文化大革命” 中走到完全否定商品生产的地步。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这场深刻的体制改革运动是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商品—市场经济的关系为其理论基础的。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提出: “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种新观点,突破了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旧观念,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虽然承认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与进一步承认它是市场经济在逻辑上是相通的,但仍然经过了一个理论探索过程。这期间,不少学者在学术理论上的探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邓小平对最终确立这一理论并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兼副总裁吉布尼等人时就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重申了他的这一观点。1990年,针对一度由于矫枉过正出现的反复和混乱,邓小平指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就越来越明确。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原则。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的机制。”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稍后又写进修改后的宪法。并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到下世纪前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作了系统的说明。
国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和论争也一直持续不断,不仅在社会主义者和原社会主义国家中,从“兰格模式”、“布鲁斯模式”、“锡克模式”及南斯拉夫的 “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一直在对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而且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和左翼理论界也不断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西欧社会党 (或社会民主党) 主张在保留市场经济的同时实行 “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财富更公平地分配”,达到 “社会平等的目标”,在政策上他们主要注重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要求建立 “福利国家”。瑞典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冈纳·阿德勒—卡尔松在对民主社会主义的 “瑞典模式”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时提出了 “职能社会主义” 的概念。他认为所有权并不是一个不可划分的整体概念,所有权实际上是与所有物相联系的一系列职能的总和。因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实行全面的社会化,而只须对所有权的部分职能实行社会化。” 在他看来,瑞典社会民主党几十年就是利用这种“职能社会化” 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瑞典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近了社会民主党人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目标,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地位改善和 “机会平等”。他认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及议会的特别立法已经使形式上仍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接受限制或与第三者分享权力,按照有利于全社会利益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职能社会主义” 成为国际社会党人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后来,在西欧社会党为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而进行的新探索中,瑞典社会民主党及工会知识分子理论家中有影响的鲁道夫·麦德内尔提出的 “雇员投资基金” 具有较大影响。如果说“职能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对早期的 “福利社会主义” 有所超越,那么 “雇员基金” 对“职能社会主义” 又有某些突破。它不仅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从纯粹的分配领域引到生产和所有制领域,而且要在改变所有制构成的基础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因此被不少人称之为 “基金社会主义”。而1994年托尼·布莱尔 (Tony Blair) 就任英国工党领袖,并于1997年重新执政的英国工党经济政策调整之理论基础的 “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其基本要点是,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英国工党放弃了工业国有化的一贯主张,同时提出从传统社会主义所强调的结果平等转到以起点平等为导向。这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但也主张计划 (政府干预) 对市场进行有益补充。
90年代,西方左翼理论界在对苏东剧变的困惑和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满的双重反思中,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他们多数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的体现,是超越现行资本主义的替代模式。但对这种社会主义如何建构却众说纷纭。有的主张保留资本主义劳动市场及其运行方式而以政治民主作保证; 有的突出经济民主,主张赋予劳动者以管理企业的权利,限制、调节和取消资本市场; 有的主张在对资本主义金融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在企业中实行由政治权利来协调的股东、企业人员和用户三方的共同管理; 有的主张把计划和市场在民主领域结合起来,有的建议用税收所提供的资金建立公共信息渠道,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取消,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条件。总之,在这种相当热烈的讨论中提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罗默(John Romer) 认为,社会主义不是死了,而是需要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搞市场社会主义。罗默主张把市场看作人造体制的复杂网络的组成部分。这样,市场就可以和社会主义并存,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代表了获得平等的最好希望。为此,他提倡一种把市场体系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合起来的新模式,被称之为“银行中枢市场社会主义” 或 “证券社会主义”。此外还有英国牛津大学纽菲尔德学院社会学和政治学教授、英国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米勒 (David Miller) 提出的 “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 美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西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扬克 (James Yunker) 提出的 “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戴维·施韦卡特 (David Schweikart) 提出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 美国密执安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韦斯科夫 (Thomas Weisskopf)提出的 “民主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教授、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亚历克·诺夫 (Alec Nove)提出的“可行的社会主义”;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克尔·罗宾 (Archer Robin)提出的 “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弗莱德·布洛克 (Fred Block) 提出的 “没有阶级权力的资本主义”等。

☚ 邓小平经济理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把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我党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邓小平在改革中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它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我们党在1956年举行的八大前后已开始有所认识。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计划经济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还谈到过要重视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研究。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干扰,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从理论上对如何消除以往计划体制的弊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进行大胆和持之不懈的探索。改革初期,我们破除了把市场调节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一理论上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大的进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郑重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具体设想。进入90年代,我国党和政府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成熟。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成为我们认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上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实行的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按劳分配,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前提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自觉管理。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即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计划和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东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计划主要从宏观、总量和结构等方面解决有关重大资源配置问题和重大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以及国家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市场主要在微观领域、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的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快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加快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第三,尽快健全以经济方法为主的宏观计划调控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全党、全民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大胆探索、勇于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争取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前实现。

☚ 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体制初步建立。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taken shape initiall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