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shè huì zhǔ yì chū jí jiē duànначдия социалзм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物质生产水平较低,国民经济还不发达。这既表现为整体上的相对落后,又表现为社会各领域内部层次参差不齐。(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并占主导地位,但仍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四)人口众多,这既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又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五)历史上最先进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够完善。(六)在国内,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还存在着敌对势力颠覆的危险。(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占主导地位,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左”右倾思潮时有泛滥,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仍是多层次的,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 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shèhuì zhǔyì chūjí jiēduàn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论断。
 ❍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社会用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shehuizhuyi chuji jieduan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的政治报告中再次使用。在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重含义:
❶就社会性质而言,它表明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尚未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过渡时期。
❷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成熟、不发达的初级阶段,而不是处于已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和高度概括。它既是总结我国几十年历史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中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经的阶段,即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阶段。基本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较广泛影响。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现代化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段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10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根据邓小平关于中国国情特点的论述,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个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979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到 “初级阶段” 的论断。1980年,邓小平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 “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 ‘左’ 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以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中,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做过一定的阐述。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即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至此,我国的初级阶段理论完全形成。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巡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党的十五大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科学阐述,强调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已明确载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 的总纲之中。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❷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和 “左” 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现阶段建设方针的确立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 我国国情的基本情况   社会主义主体所有制理论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国情不断地进行再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的论断。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重申了这一论断。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发表题为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的谈话,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集中了集体的智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科学地阐明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客观依据以及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就社会发展程度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
(1)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起步的,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
(2)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还不完善,还需要探索,寻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最佳实现现实; 同时,还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以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须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在政治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特权现象等影响还未肃清; 在意识形态领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
上述情况说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止,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
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同时也是我们反对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这一历史阶段,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具体说:(1)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 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不可逾越,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总结中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物质生产水平较低,国民经济还不发达。这既表现为整体上的相对落后,又表现为社会各领域内部层次参差不齐。(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并占主导地位,但仍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四)人口众多,这既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又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五)历史上最先进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够完善。(六)在国内,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还存在着敌对势力颠覆与“和平演变”的危险。(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占主导地位,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左”右倾思潮时有泛滥,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仍是多层次的,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首先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党的十二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重申了这一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对它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科学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分重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反复指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确认了这个论断。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理的内容。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提了出来,并且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这个理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这一概念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现实的国情,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是:第一,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第二,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第四,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 第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民营化   经济体制改革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rimary Stage of the Socialism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最早指出: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出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国已经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收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虽然还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建立起来的过渡时期有着本质差别,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与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不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商品经济和市场不发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还远未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旧的思想意识还广泛存在。认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脱离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这个历史阶段。
我国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其次,就我国的现实条件来看,经过40多年的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也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次,国际环境也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几种经济特征: (1) 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发展不平衡,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客观上要求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本上有三类: 第一类是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 第二类是私有制,包括劳动者的个体私有制和私营经济; 第三类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营企业。其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主导,社会主义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生产决定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在生产领域存在着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因而在分配领域必然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还不是全社会的惟一分配原则,还不能包容一切分配领域,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形式。非按劳分配形式包括资金 (资产) 收入、个体劳动所得、资本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等等。即使从按劳分配本身来看,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也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联合劳动和生产经营的成果,还受资源条件的优劣、使用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产品价格的合理与否、地理位置的好坏等各种非劳动因素所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会引起不同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差别。至于在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由于受各种客观生产条件,特别是受生产资料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的影响,不同集体企业之间劳动者的分配收入会有较大的差别。(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将存在商品经济,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适应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既要大力发展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又要允许和鼓励适当发展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或不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如个体性质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等。形成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作为补充形式的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4)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成员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否则,会造成平均主义,甚至共同贫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勤奋和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会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5)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要使市场调节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谓落后的生产,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又是相对于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生产而言。解决这个矛盾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只有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具体来讲,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致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为了正确地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长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 分权模式   条条与块块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而取得的伟大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经济成熟程度及其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为依据,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列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曾提示,社会主义本身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并先后使用社会主义最初级形式、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也曾指出过,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以上种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点的提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具体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实现现代化,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的论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重申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使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十三大报告完整地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述。十三大提出的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制度根本性质上肯定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这是因为,我国已经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我国现在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熟程度来说的,它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其主要表现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生产力极为落后。解放后,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有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领域,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正确认识建国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 半社会主义经济   共产主义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包括两层含义:(1) 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其基本特点是: (1)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平衡。突出的表现是: 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从事农副业生产; 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存在。(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外,还要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各种联合经济。(3) 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半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并存,另方面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存。(4)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外,还有按经营成果分配、按资金分配、个体劳动所得、雇工条件下的非劳动收入等补充形式。(5)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6) 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8: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