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磨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磨勘

 唐、宋时官吏考绩升迁的制度。唐代文武官吏考核,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负责,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依据“善”即行为品德,“最”即办事能力,采用积分的办法分为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官吏的进退升降。为了防止申报不实,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加以复验,称为“磨勘”。宋代沿袭唐制,设置审官院主持对官吏的考核升迁工作,并正式确定磨勘的名称。宋真宗时规定磨勘年限,文武官员任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在京师的京朝官,则由皇帝亲自过问提拔。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说:“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钻研

钻研

钻(钻灼;研钻) 研(研究;研凿;研却;研治;沉研;钩研;覃研;穷研)砺 穿穴 究穷 究竟究极 穿蠹 锐锒 磨勘 咀茹 咀嚅
钻研某一门学问:攻读
钻研文字:穿文凿句
钻研书本知识:做学问
钻研学业:逊业 修学
学习知识,钻研学问:修业
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暗中摸索
 关起门来,独自潜心钻研学问:闭户自精
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钻坚研微
极力钻研经典:穷经
钻研玄妙之理:钻玄
钻研并阅读:钻阅
钻研异端邪说:攻乎异端
探讨钻研:讨研
勤学钻研:绝韦
认真钻研:熟玩
专心钻研:潜研 潜精研思 潜精积思
潜心钻研:眈研
苦心钻研:镂心肝 镂肝
 苦心钻研、构思:镂心
 刻苦学习,潜心钻研:面壁
 苦心钻研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苦心造诣
刻苦钻研:啃 磨砥刻厉
在学术上商讨研究,刻苦钻研:刮摩淬励
专心致志,深入钻研:潜心研思 潜心积思
深入研究,力求精湛:刮垢磨光 刮垢磨痕
深入钻研:研穷穷究
 专心致志,深入钻研:砥志研思
广泛深入地钻研:深稽博考
全面透彻地钻研:通究
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钻研故纸 蝇钻故纸
不深入钻研:浅尝辄止
(深入研究:钻研)

另见:深入 竭力 探究 研究

☚ 研究的程度   穷究 ☛

琢磨

琢磨

琢(磓琢;磨琢) 敲 磨擦 揉磨疑磨 错磨 掂度 摩挲 拨弄 砻斫 砻斵
琢磨,商量研究:搓磨
在学问、技艺等方面共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切磋琢磨
琢磨字句:析句
琢磨词藻:弄粉调朱
钻研文字,琢磨词句:穿文凿句
琢磨诗文,以臻精美:煅炼
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沉吟章句
推敲琢磨声律、辞藻:吹叶嚼蕊
琢磨和领会诗文精华:含英咀华 含英茹华 含咀英芳 咀嚼英华 咀实含英 咀英吸华 啜英咀华 含华咀英
研究琢磨:研(研磨;研琢)
钻研琢摩:钻砺
反复琢磨:磨勘
再三琢磨:造揉
(思考,探究:琢磨)

☚ 斟酌   推敲 ☛

查核

查核

覆 查实 简较 简稽 隐栝 隐括 磨勘 詧核 裁核 检练 参验
审查,查核:查审
斟酌查核:酌核
认真查核:慎核
下令查核:谕查
反复查核:勘覆
查核完备:稽备
(查对核实:查核)

☚ 核实   对证 ☛

磨勘mó kān

反复磨练。《明儒学案》卷二十:“塘南(王时槐)之学,八十年~~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磨勘

❶官吏考核制度用语。亦指官吏考核过程中的复核。唐后期,凡对官吏考课,其政绩均需复核。始见于太和元年(807)正月之敕。宋初形成制度,置磨勘差遣院等机构及三司都磨勘官等职,并制定磨勘之法。凡寄禄官迁转皆有定年,任内每年勘验其劳绩过失,吏部复核后决定迁转寄禄官阶。选人惟改京官时才实行磨勘。西夏设有磨勘司,主持官吏考核中的磨勘事。
❷科举考试用语。指对乡、会试已阅试卷进行的复核,旨在防止考官于场后修改试卷,以及阅卷中的疏漏。清代亦称“磨对”。自唐代始,已有复核试卷之例。时称“检勘”。其制,诸州府所试文字各须封送省司复核,如有问题,试官停现任。宋制,举人试卷亦须送礼部核对笔迹。元对试卷的复核谓之“照勘”。明嘉靖中,以时文体诡异,令以后乡试,礼部必磨勘试录,有仍前离经叛道、诡辞邪说者,则治监临考校官之罪,黜其中式者为民。清代始成为定制。顺天及各省乡试榜发后,顺天提调官、各省监临、提调,必须按规定日期迅速将中式举人试卷解送到京,会试卷亦须送礼部。对试卷的复核,先查考官在出题、阅卷中有无错误,如有,则根据情况分别给以降级、罚俸处分。再查考生试卷有无问题,如有文理悖谬、文体不全、全篇录旧等重大问题,则革去举人衔,如属俚言谐语、不避庙讳、御名、圣讳,以及多韵少韵、抬头不合等问题,则罚停会试一至二科不等。对考生处罚的多少、轻重,也决定阅卷官的处罚轻重。磨勘初由礼部、礼科主持,康熙年间始钦派大臣专司其事。乾隆初,改任都察院科道五品以上及进士出身的朝官集朝房进行。先是磨勘不署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令磨勘官填注衔名,以保证责任分明。二十五年又增大臣复勘例,遂成一代定制。此外,清代拔贡、优贡之录取试卷亦须送礼部磨勘。

磨勘

磨勘

科举考试用语。清代指对乡、会试已阅试卷进行的复核,旨在防止考官于场后修改试卷,以及阅卷中的疏漏。亦称“磨对”。自唐朝始,已有对试卷复核之例,时称检勘。其制,诸州府所试文字,各须封送省司复核,如有问题,试官停现任。宋制,举人试卷亦须送礼部核对笔迹。元朝则谓之照勘。清制,顺天及各省乡试榜发后,顺天提调官、各省监临、提调,必须按规定日期迅速将中式举人试卷解送到京; 会试卷亦须送礼部。乡、会试卷的复核,先察看考官在出题、阅卷中有无错误,如有,则视情况分别给以降级、罚俸处分;再检查考生试卷有无问题,如有文理悖谬、文体不全、全篇录旧、朱墨卷不符等严重问题,则革去该考生举人衔;如属俚言谐语、不避庙讳、御名、圣讳,以及多韵少韵、抬头不合等问题,则停会试一至三科不等。同时,对考生处罚的多少、轻重,也决定阅卷官的处罚轻重。磨勘初由礼部、礼科主持,康熙时始钦派大臣专司其事。乾隆初,改任都察院、科道五品以上,及进士出身的朝官集朝房进行。清初,磨勘不署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定磨勘官填注衔名,以保证责任分明。二十五年,又增大臣覆勘例,遂成一代定制。又,清代拔贡、优贡之录取试卷亦送礼部磨勘。

☚ 转桌   复试 ☛

磨勘

唐时官员考课,由州府及各衙署长官主持,将其属下官员的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期满后据此决定升降。为防止弄虚作假,吏部及各道观察使查核称作磨勘。宋真宗时规定文武官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京朝官磨勘时例须引对,以示由皇帝亲自考核升擢。其后条例屡有修改。

磨勘

宋代本官阶的升迁制度,相当于唐代的考校。在唐代,资与任是一致的,任满即称成资。至宋代,本官与差遣分离,官只是职位高低的标志,差遣才是实际职务。差遣有具体的任期,称为任,而本官升迁之阶则专称为资。差遣任满号也称成资,但与本官升资已判为两事。宋制特称京朝官升迁本官阶以及选人改京官时的考课为磨勘。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以后基本上形了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的磨勘制度,此后随着冗官现象的发展,磨勘的条件愈来愈趋于严格。一是磨勘年限的延长。如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规定正任与遥郡刺吏、团练使、防御使十年方迁,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十二月规定京朝官朝请大夫以上、大两省待制以上官太中大夫以上进士八年,余人十年磨勘;二是缩减所升品阶。如诸司副使升迁,起初往往升二十资直迁正使,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二月改为升十五资,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五月又改为每升五资。三是订立止法。如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 九月规定待制以上转至谏议大夫止,京朝官至前行郎中止。四是限员。如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少卿监以七十员为额,有缺方得升补。五是增加举主。如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规定皇城使改官及七年,曾经边任,有本路安抚、转运、总管五人以上保举,始除遥郡,至防御使止。选人磨勘改京官,举主从四人增至五人,其中须有本部监司、长吏按察官等。磨勘制度是宋代在实际差遣的升降之外所实行的另一种考核官员、进行奖惩的手段。不过后来逐渐变成了例行公事。如《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十二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所以宋代的磨勘制度实际上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元丰改制后本官阶改为寄禄官阶,但磨勘制度并无大的变动。

磨勘

铨法名。“磨勘”一词,始见于唐代元和间,其原义为审验查究某种文书真伪、圆备与否的一种手续(《唐会要》卷82《甲库》)。宋代磨勘,已形成为一种主要的铨法制度,即文武官员的“考绩法”(《长编》卷308乙亥)。磨勘内容有两项,一为审核资历,一为稽核功过。北宋真宗咸平之后,京朝官经磨勘迁秩(本官阶)、选人(幕职州县官)举削改官的制度已经确立(《长编》卷48壬子,《宋会要 ·职官》11之7)。通常,文官三年一磨勘、武职五年一磨勘(《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上·答手诏条陈十事》)。选人则需具备六考方得磨勘改官。宋英宗治平三年,改为京朝官四年磨勘、待制(侍从官)以上六年,并立“碍止法”,则转至一定官阶不复磨勘,须听旨迁转。如京官四年磨勘一次,迁至前行郎中阶止;待制以上六年磨勘一次,至谏议大夫阶止;少卿监以七十员为定员编制,有阙员,即检勘前行郎中次补(《宋诏令》卷162《定磨勘年限诏》)。这就滞缓了官员在仕途上改官、转秩速度。元丰三年九月改官制,制定《寄禄新格》,对文臣磨勘重新作了调整:承务郎以上四年一迁秩,至朝请大夫止,候朝议大夫有阙,依次迁补;朝议大夫以七十员为限额;待制以上,六年磨勘迁两官,至大中大夫止。通议大夫以上无磨勘法,须听旨转秩(《玉海》卷119《元丰新定官制》、《长编》卷308乙亥)。主持磨勘的机构,北宋前期,文臣京官、朝官由审官院(熙宁时改为审官东院),选人由吏部南曹、流内铨,武臣小使臣归三班院,大使臣以上归枢密院(熙宁后归审官西院);元丰五年行新官制,文官磨勘归吏部尚书左选、侍郎左选,武官磨勘归吏部尚书右选、侍郎右选(《宋史·职官志》3《吏部》)。磨勘法,“率以法计其岁月、功过”(《苏魏公集》卷34《承制以上磨勘词》),重资历而不重门阀、重岁月而不重才能,以勘验官员簿籍档案作为主要考核手段,在防范任人唯亲、门阀政治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以资格压抑人才、勘籍吏胥“得以司升沉之权”,也留下了无法克服的弊病(《通考·自序》;邓小南《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刊《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曾小华《宋代磨勘制度研究》,刊《宋史研究集刊》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