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碧云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碧云寺 碧云寺子弟书。清代民间讲唱文学。清佚名撰。又名《逛碧云寺》。描写了碧云寺及其周围的风光景色以及该寺启建复修的历史沿革。 ☚ 新送郎歌 碧玉将军 ☛ 碧云寺(清)王士禛
此诗写雨后碧云寺附近的霞色泉声、山气花香以及自己的心境,作者似乎想追摹唐王维《山居秋暝》的意境和禅味。 【作者】 王士禛(1634—1711),清文学家。字子贞,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历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朝主盟诗坛数十年,论诗主“神韵”说,著述甚丰,有《带经堂集》等。 【注释】 ①劫外:佛家语,意为俗世之外。②汤休:汤僧休,南朝诗僧,曾有诗句“日暮碧云合”。 碧云寺(清)钱谦益
碧云寺隐于香山东麓的碧云深处,初建于元代,名碧云庵,明代重修改今名。清又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塔。此诗系明天启元年(1621)清明节前,作者奉命至昌平祭陵,归途经香山所作,于写景记事中表现了对晚明宦官专权的讥讽。 【作者】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尚书,降清后任礼部侍郎。诗文在明清之际均负盛名,为当时文坛宗主,学问淹博,著述宏富,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初学集》等。 【注释】 ①碧云寺坐西朝东,依山势递增而建,共有六进,故云“台殿起层层”。②磶(xi):柱子下的基石。取次:依次。③此句写寺内有蒙皇恩葬于此的宦官的葬地。原注: “西山诸寺,皆司礼大阉葬地香火院也。”“司礼大阉”即明代干内廷司礼监掌权的大太监。④此句谓供奉太监亡灵的香火与礼佛的灯烛在寺内共亮。禅灯,佛灯。⑤此句讲太监葬地的碑文都是朝廷那些职位最高的一些大臣们所作。元宰:指朝廷地位相当于元老宰辅的人。原注: “诸阉牌版,皆馆阁大老之文。”⑥空王:佛祖。⑦萝径:长满藤萝的幽僻小路。 碧云寺弘 历
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 ·弘历 (1711—1799),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他是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也是创作最宏富的诗人。据统计,他的诗总计有四万三千五百八十四首,几乎抵得上 《全唐诗》 的数量。尽管其中不免搀杂一些词臣的捉刀之作,但多产诗人的桂冠仍于他无愧。乾隆诗倡温柔敦厚,而摒弃轻靡浮艳。他说: “予临御六十余年,中间大功屡集,鸿仪迭举。兼以予关心民事,课雨量晴,占年省岁,数十载如一日,其间事之有关大体者,不能不涉笔成章,以昭纪实。”可见他以诗纪事,以诗纪史的主张。他还说:“寻常题咏,亦必因文见道。”因而,动辄涉笔,行必有诗,所到之处,题景纪游之作不可胜数。常有题一景至数十、数百首之多,七赓八迭九依十和之作亦屡见不鲜。像京畿香山碧云寺这样的胜地佳处自然也为乾隆御笔所涉。《碧云寺》一诗即为纪游、礼佛的清新流畅之笔。 《碧云寺》 一诗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瞻拜碧云寺逸兴遄飞,因景生情,谒佛谈理,直接反映了作者在寺而不拘执,礼佛而不矫饰的洒脱与坦白。 碧云寺,在北京西郊香山东麓,创建于元代。乾隆十三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寺内石奇树茂,清泉突涌,秀色著于京师。《碧云寺》诗前两句点出寺的位置与氛围: 写碧云寺位于香山主峰香炉峰东面。环境清静幽深、而又包含摄持佛像与佛理。“精蓝”,即寺院。第三、四两句写作者礼佛时观感: 自己每来寺院必然瞻拜佛像,心中尽管充满敬仰之情,但往往迷惑于佛门中玄奥的义理。“相与好”,佛家语。“相”,指佛的身体外表上看得出的微妙的状貌;“好”指佛身上各部位状貌中的细微之处。就释迦牟尼丈六化身而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诗中“相与好”是佛像的代称。“有和无”,是佛教中两个概念,内涵颇多,解释也有歧义,诗中代指深奥的佛教教义。后四句游目骋怀,面对着古寺苍山、碧树如云,不由人不细细思索它们的由来。若没有佛法之妙滋润众生,庇佑万物,哪里能有眼前这般秀色可餐?诗中 “法雨”,指佛的妙法能滋润众生,好像雨一样,因而谓之法雨; “优渥”,语出 《诗经·小雅·信南山》 “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是丰足、优厚的意思。 乾隆自己曾经引用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 的古语来说明作诗的宗旨,他也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条宗旨。 他在 《仇英碧梧翠竹图》 中有 “幽人兀然坐,开卷默而识。仿佛沂水风,吾与点也意”之句。写自己在观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曾点所向往的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渊冲恬淡之中。在这里乾隆毫不掩饰自己那种向往优游自然的超脱志趣。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乾隆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的纪游诗,也就可以看出他虽身居万乘,也未始没有士大夫的习气。 他在1754年于承德“再题三十六景”,其中有一首 《般若相》:
乾隆喜谈佛理,屡踏精蓝,并自号“长春居士”,这里面自然还有别的原因在。他的《题盘谷寺》中泄露了天机。诗有“寺犹法性风旛动,室岂维摩花雨霏”句,意思是,寺前旛旌因风而动使人参悟了佛理,这里虽不是维摩的丈室,有现世佛的到来也会花雨霏霏。这“现世佛”分明是作者自况之笔。他曾多次命画工为他绘制装像。在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堂中,第四百四十四座罗汉就是按乾隆形象塑造的。承德外八庙中也有按乾隆面容塑造的佛像。可见,乾隆内心中隐然是以佛祖自居的。这与清王朝国号与文殊菩萨相同,因而清帝四代数十次朝台,瞻仰佛迹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清帝礼佛是假,自喻为佛才是真。 《碧云寺》一诗,集中反映了乾隆皇帝的才华、情趣,以及一贯的宗教、哲学、政治观点。确乎是“诗以言志,言为心声”的真实体现。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碧雲寺 碧雲寺 bìyúnsì 座落於北京海淀區香山東麓。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建,初名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擴建,始改今名。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與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續有增修。寺依山構築,共六層院落。主要建築有羅漢堂、普明妙覺殿、金剛寳座塔等。羅漢堂内有木質漆金羅漢五百尊、神像七尊與梁上濟公佛像。山門石橋前有明代石獅一對。參見本類“于公寺”。參閱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西山上·碧雲寺》、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寺廟》。 碧云寺中国北京寺庙。位于北京西郊香山东麓。元至顺二年(1331)始建寺庙,明正德和天启年间(1506~1527)扩建,并在寺后建墓圹,清乾隆十三年(1748)再次扩建,在寺后墓圹旧址建金刚宝座塔,南院建罗汉堂,成为现在的规模。全寺占地约4000 m2。金刚宝座塔仿照印度建筑形式,塔前有四柱三楼白石牌坊1座,宽34 m,满布浮雕,塔高34.7 m,为汉白玉砌成,塔基上面为3层塔座,塔座上矗立着5座13层密檐方塔、2座喇嘛塔和1座小金刚宝座。罗汉堂平面为田字形,内有500尊罗汉塑像。 碧云寺 碧云寺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原称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曾扩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全寺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六层院落,建有各种门、殿、亭、塔、牌坊等建筑。第二进院子是全寺的主体,正殿为单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和水池,两侧配殿廊庑。正殿后菩萨殿,歇山顶,面阔3间,前出廊。塔院位于寺院的最后,在苍翠的古树丛中,有一座玲珑华丽的汉白玉石塔,塔高34.7米,塔基呈方形,塔座上矗立着5座13层密檐方塔,两座圆形喇嘛塔,一座小金刚宝座。塔身满布雕刻精致的浮雕,有佛像、天王、力士及龙凤纹、狮、象等。8个塔尖参差高耸,场景十分壮观。碧云寺罗汉堂是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净慈寺罗汉堂而建,平面作田字形,每面九间,堂中心建一座重檐歇山十字脊的多角亭阁,中央竖一小型喇嘛塔,室内列500尊罗汉塑像。寺周围松柏苍翠,泉水潺潺,配上这组恢宏的建筑。使其成为集名胜古迹与自然风景于一体的著名游览地区。 ☚ 雍和宫 天坛 ☛ 碧云寺 碧云寺佛寺名。在北京西郊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原名 “碧云庵”。明正德年间重修寺院,改称今名。当时的碧云寺已经是西山诸寺之冠。明人王汝骥有诗赞曰“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 ( 《碧云寺行》)。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形成现在的规模。寺纵贯东西,依山而建,从山门至金刚宝座塔,共六层院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自成格局。山门前的石狮神态威武,刻工精致,相传为明代遗物。天王殿内供奉明代铸造的弥勒铜像。南跨院是罗汉堂,内供奉漆金木质罗汉五百尊,个个神态逼真,跃然如生,七尊神像也神态各异,超凡脱俗,尤其是坐在梁上的济公雕像更是传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与你对视。北跨院是行宫水泉院,淙淙泉水从山石中汩汩而来聚于池中,池旁有亭,池上有桥,幽雅宁静,是帝后游幸之地。罗汉堂北为普明觉妙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纪念堂,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和有关遗物,苏联送的水晶棺也陈列于此。金刚宝座塔院在全寺最高处,塔系仿照印度建筑式样,又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用汉白玉建成,塔通高34.7米,有石阶可通塔座,上有小型喇嘛塔两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五座。塔身满是精致的浮雕,有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祥云等,继承了藏式塔的传统。塔座正中开券洞,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即封葬于此。 ☚ 开元寺 潭柘寺 ☛ 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山麓,香山公园北门外侧。初名碧云庵。元至顺二年(1331),耶律楚材后裔舍宅所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启三年(1623)两次扩建,并改为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又行增建。有六进院落,南、北各一跨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哼哈二将殿、钟鼓楼、天王殿、普明觉妙殿、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等。五百罗汉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内供508尊罗汉塑像。同年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三层塔座,其上建两座小喇嘛塔、五座13层密檐式方塔,遍布精美浮雕。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柩于此,1929年始移葬南京中山陵,而将其衣物封葬塔内,成为孙中山衣冠冢。现普明觉妙殿已建为孙中山纪念堂。碧云寺自古为北京西山诸寺之冠,游者亦众。明人王汝骥《碧云寺》有“西山殿台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之语。 ☚ 香山 十方普觉寺 ☛ 碧云寺bi yun siTemple of the Azure Clouds 碧云寺bi yun siTemple of the Azure Clouds 碧云寺Temple of the Azure Cloud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