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破阵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破阵子 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名《破阵乐》、《十拍子》。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旌,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本以七言绝句入乐,后因旧曲名另度新声,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阕各三平韵。又曲片名。南曲入正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上阕同。参见“常用词谱” ☚ 感皇思 渔家傲 ☛ 破阵子 破阵子☚ 唐多令 渔家傲 ☛ 破阵子 破阵子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十拍子》。见《云谣集杂曲子》。宋陈旸《乐书》云:“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唐曲之《破阵子》出于大曲《破阵乐》,与《十拍子》同隶教坊,未知宋时为何二名合一。按唐《破阵乐》有五言四句、六言八句、七言四句共三体,任半塘《唐声诗》言之甚详。陈旸《乐书》所云“属龟兹部”当是玄宗时《小破阵乐》之六言八句体,并未尽其流变。敦煌曲辞有杂言体《破阵子》,当是因旧曲之名而另度新声。《云谣集》载《破阵子》共四首,曲辞内容多涉征兵戍边一事,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据以订为盛唐之作。双调,六十一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上、下片末二句之韵脚处,皆作去平。五代时,此调之上片次句为六言,较《云谣集》中四首之次句多一字,使上、下片全同,宋代仍之。《词律》卷九列晏殊所作。《词谱》卷一四亦列晏殊所作(海上蟠桃易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同,各五句三平韵。宋人所作俱据此。 ☚ 破字令 破阵乐 ☛ 破阵子关山道中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李营丘有《关山图》 关山,又名小陇山。在陕西陇县西,是陇山的一部分。山高且险,为陕甘间要隘。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自京官外补陕西,分巡陇右道佥事,得以行经关山。他生长山东,避地江南,初次见到西北山川的雄险壮观,目眩心掉,写下了这阕名作。 “拔地”二句,以千钧之力,刻画关山之险。拔地而起,状山势之陡削。山势既陡,必盘旋回绕乃可登。有关关山的记载说:“其山高峻,盘折而登,凡五十里,始至绝顶。”“千盘”,极形其高,用的是艺术上的夸张手法,写出那拔地插天的气势,从而得到艺术的真实感。既高且陡,遮天蔽日,阳光照射不到,使人想起屈原《涉江》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深黑”比之“幽晦”,更令人强烈地感觉到身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壑谷之中,向前看去,无穷无尽的阴森晦暗,深不可测。而仰视呢,在两侧峻崖之间,只能看到一条窄窄的天空,“一线”,极形其窄。只用两句便勾出了关山的形势,摄出了关山的神理,与那种“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吴均《与顾章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南方清峭秀丽的山峦截然不同。这正是大西北的山,是不能移置他处的。 接下来以三句概括登山的过程。“行旅”句,是初入关山,行旅自然指作者一行,从“远”字“入”字,可见他们远自山外迤𨓦进入山口。“鱼贯”,用《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说明道路的崎岖偪仄,仅可容人,人们只能象鱼群一样成单行接续行进。“樵牧”句,是行至半山。深山方藏虎,“虎穴”,说明作者一行攀旋于“千盘深黑”之中,入山已深,同时也写出樵夫牧人为了维持起码的生存,不得不冒生命的危险。有路之处尚须鱼贯攀缘,无路之处艰险可想,不但虎能伤人,那一重重悬崖峭壁,对人的威胁又何下于虎穴!这四句,把关山的险恶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栗栗危惧,紧张得透不过气。这时接以歇拍,便骤然急转直下,境界全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歇拍“高高”句,写登上山顶。六月登山,必趁早凉,而登上山顶,已是明月高悬,用侧笔补写山的高峻,与起句“千盘”、“插天”相呼应。此际豁然开旷,一片空明朗彻,所有入山以来昏暗、迫隘、紧张、疲劳,一扫而空。纵目四望,全无障碍,为下片放笔畅书山顶的见闻感受作出地步。承前启后,过接无痕。 下片就从这里展开。“山树”是见。山上山下气候悬殊,山下尚正青绿,山上已转红紫,暗点山之高寒。树被红叶,向光则红,背光则紫,又是对月光下山树极为形象而科学的描绘。“泉声”是闻。陇山自古为通西域要道,无数诗人词客曾写下边塞、行役的诗篇,感伤咏叹。《读史方舆纪要》说:“上有悬溜,吐于山中,汇为澄潭,名万石漈。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可见山颠多泉水。泉声本来无所谓歌哭,这里“如歌如哭”,是因为勾起了作者的乡愁。《秦州记》说:“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古乐府《陇头水》写得更为哀伤:“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陇头流水,分离上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作者是个重感情恋乡土的人,他在江南犹数有思家之作,如“杜鹃言语,枝头教诲,道不如归”(《眼儿媚》),“问余何日赋归田,说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久茫然,春燕来前,秋雁来前”(《一剪梅》)等,何况今天到了“行役升此,莫不悲思”的陇坻! “六月”句,再写所见。六月盛暑,而阴崖尚有残雪,可见山顶之高寒。或疑“六月”与秋令不合,不知立秋后即可称秋,而立秋皆在六月。“千骑”句,再写所闻。“画角清”,说明有军队经过。“角”,军中以角声麾进止,警昏晓,相当于现在的军号。六月炎天,部队晓宿晚行,夜行军翻越关山,千骑之众,寂静无哗,只听见角声传来,山高气寒,倍觉清越。 一结貌似超脱,仿佛从山外遥望关山。“丹青似李成”,照直说应是“似李成丹青”。李成,北宋著名画家,以避地居青州营丘,世称李营丘。最擅山水,前人评为古今第一。作者曾观赏过李成所画《关山图》,现在身临其境,恍如重展画幅。这句可说是赞美关山,也可说是赞美李成。然而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那就太肤浅了,作者实际上是在自赞其词。在他的笔下,关山的雄峻深险,如在目前,而且黑崖、青天、红树、残雪、流泉,……本身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设色山水,又何逊于李成呢! 《破阵子》 词。辛弃疾作。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融合梦境与幻想,反映了诗人少年时抗金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醉里看剑,梦醒时军号阵阵,军乐嘹亮,兵士饱餐,沙场点兵,即将出征,战马奔驰,弓弦雷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都未能实现,“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诗人极大的愤慨。词中打破了词上下片分述的传统写法,前九句极写场景的雄壮,最后一句陡落,收到表现激情涨落的特殊艺术效果。 破阵子万里孤峰匝地,一弯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父讴。风吹无限愁。 本词作于何时何地未详,涵咏词意,当是词人黄昏倚楼远眺,思乡念归之作。 上片前四句,两两相对,重在绘景,描画出一幅黄昏倚楼图。“万里孤峰”两句,先以夸张的语气,言近峰高矗、远山逶迤的态势,与初升新月相映,造就阔大宁静的意境。“匝地”,周遍、环绕之意。首两句造境博大,已暗示词人的登高临远,画出黄昏浓黯的色彩,又为全词的思归伤情,定下沉重压抑的基调。然后,词人以寒鸦、归帆点染画面,绘景精切生动,同时,寒鸦争枝绕树,轻帆旁落沙洲,各各寻找自己的栖息归宿,又寓有词人远行难归之慨。“黄昏犹倚楼”,总绾前几句内容,紧扣题旨,点明倚楼“远眺”,为上片结穴所在。实际上片内容全由本句而发,作者有意用“倒卷之笔”,先述所见之景,再交代黄昏倚楼,行文上有点睛之妙。黄昏倚楼,又寓归思难收之意,与鸦归帆落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词人的寥落情怀。上片以绘景始而以抒情结,于写景中点出词人登楼远眺的时间、环境,将外界景物与人物内心情感交融一体。下片即景抒情,承中有转。先写景,继续渲染薄暮景色。“暮雨”句,承上片结句“黄昏”,过片自然;“南浦”,历来诗词中多为送别之所,此又暗融“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诗》)诗意,寓物换星移之感。暮雨潮声,响彻南浦的离亭高树,微风吹送来凄清的笛声和渔夫的晚唱,仿佛慰藉着征人客子的还乡之梦,也更牵动了词人欲归不能的无限乡愁。 本词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有二: 首先,结构严密。全词紧扣词题“远眺”着墨,以“倚楼”为中心,表达词人黄昏倚楼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景状物抒情,都能曲尽其妙。上下片之间,过片自然,彼此呼应,除前面已提及的“暮雨”、“黄昏”外,还有如“南浦”、“潮声”、“小艇”照应上片的“轻帆”、“远洲”; “长楸”照应上片“晚树”。同一景物从不同侧面来描绘表达,彼此之间既相互关联,又不使读者觉得重复累赘,是其行文结构的匠心所在。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本词语言大体工整,多用对句(全词共十句,就有八句相对)于长短参差的句式之中,现出整饬俪偶之美,形成语言风格上齐整中有变化、灵活中见严谨的特点。 破阵子这首词是征妇词,任二北先生认为“征妇一般愿望,事与愿违,感情淡薄空泛”。这首词抒写的是征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希望与丈夫重温旧梦的理想。 上阕是写丈夫去远征后,征妇在家苦苦思念丈夫的新感断想。“风送征轩迢递,参差千里里。”这两句首先为我们展示了行人远征的凄凉情景:出征的男子在朔风中缓缓前行,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越去越远。“参差”在这里形容队伍的不整齐。这两字准确地表达出了征人心情的懈怠与悲凉,他们一步一回头,对家人妻子恋恋不舍。“千里里”中的第二个 “里”字是句中语气助词。 紧承这个场面的一句“目断妆楼相忆苦”的,一个“目”字极尽征妇对丈夫的不舍与牵挂,前面两句是丈夫出征走了,这里妻子仍然向丈夫离开的方向望去,不愿归去,真可谓是 “望尽天涯路”。 “鱼雁”、“鳞”都指书信。《文选·乐俯古辞 〈饮马长城窟引〉》: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后以此典指书信,多用以表现相思之情。又《汉书 ·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表示离愁别绪,思亲之情等。“百水”指百川。“百水”出自 《韩朋赋》“鱼鳖百水”,这句的意思是:相隔数里山川,书信往来不易,十分少。可尽管如此艰难,他们仍坚持“和愁封去书”,写尽对对方的牵挂与思念。“去书”亦指给对方的书信。 下阕写的是征妇孤独寂寞的生活和对与丈夫重逢的向往。“春色可堪孤枕,心焦梦断更初。”“可堪”意指 “不堪、怎堪”,即 “怎能忍受”。春天的夜里,征妇惆怅地和着孤枕而眠,梦中忆起丈夫怵然心惊,醒来外面正敲第一更。这写的虽只是一个晚上的情景,其实自丈夫走后,征妇夜夜何尝不是如此被惊醒?这两句极简明而又极生动地刻画了征妇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早晚三边无事了,香被重眠比目鱼,双眉应自舒。”这是少妇由衷的期盼。亦是她的自我安慰。“三边”指当时的边关、边界,“事”指征战、战事。这三句讲的是:哪一天边关战事停了,我们夫妻再温旧梦,眉头才展,心情才愉快啊!这里写出了当时人民对战争的无奈和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使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几句既是征妇的愿望,亦代表着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这首词语言流畅、丰富凝重、格律严整。 破阵子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在宋琬的词篇中,这首《破阵子》是传诵一时之作。词题是“关山道中”,究竟作于何年值得思考。刻于作者身后约九十六年的《安雅堂未刻稿》卷二,有一首题为《梦关山》的诗,所写的内容和这首《破阵子》“关山道中”的词境吻合,那首诗作于康熙四年 (1665) 乙巳,其前六句是: “关山上与星辰逼,鱼串猿梯费攀陟。如歌如哭石泉声,半紫半黄秋树色。十年驱马赋西征,曾共西岩麋鹿盟。……”照“十年驱马” 句推算,这首词确为顺治十一年(1655)作者赴秦州任陇西兵备道途中所作。秦州为今甘肃天水市。词所写的是秦陇交界之关塞地带,其地多石泉,离秦州已经不远。 词的上片极写关山道的盘曲惊险,笔墨深雄奇劲。开头两句: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 “千盘”意为层层盘曲。这里山峰高峻,有如拔地陡起; 山间的道路,盘旋曲折,黝黑幽深,涧壑几不可测,这是一种险境。次句中的“一线”,指两山夹峙,高耸的绝壁中间,悬着一线梯道,而山势峥嵘,直插苍霄,藤萝密布,由山道中仰视,仅仅可见一线青冥的天光,这又是一种险境。这两句笔力千钧,威严兀傲,形象地勾勒出关山道路的奇险。而对仗工稳,字字凝炼。三、四两句: “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紧承首韵所写的山势落笔,指出从这里经过的行旅客商,老远就要连贯而进,如鱼群之首尾相接。采樵放牧的人们,越过那些幽谷岩涧,往往如深穿虎穴。前句写通过“插天一线”的情景,后句则是度过“千盘深黑”的情况。语言生动形象,前后辉映,脉络井然。第三韵“高高秋月明”一句,为上片煞拍,结得出奇。由前四句烘托出另一种开阔高朗的境界。上有高凉的明月,下有重叠的关山,气象多么雄浑! 从另一种意义来说,插天拔地的山峰,崎岖深幽的山径,原不过是大自然中一些特设的险阻,而在通过这里之后,依然可以看到秋高月朗,玉宇澄明的景象。这一景象更启发人们勇于历险,鼓舞人们在关塞中前进的锐气。而作者的胸襟意度,亦如当空之秋月,剔透通明,皎然高举。 下片是在写山峰、山路、山行者之外,进一步绘写关山的奇景。先写山间树色,还未到深秋,这里高高下下的山林, 已经半红半紫, 灿如古锦。次写山涧泉声,这儿石泉迸发,老远听去,有呜咽声,歌啸声,清吟低唱声,它们在潺潺而流,铮琮作响,聆听起来如志士的悲歌,如离人的咽泪,这如歌如哭的写声之笔,正能显出陇头流水的特色。再写崖阴的残雪,山间的画角声(由于山岩向阴面很冷,所以就是经过盛夏,残雪依然未消),而在关山道上千骑腾踏的夜行军中,却又不时在夜空中传来悲壮的角声,这儿的声音和色泽,又是何等的奇特! 它刚劲而婀娜,萧瑟而悲壮,全无一点柔媚之气,靡靡之响,确实是关塞风光。歇拍“丹青似李成”,这句径从色彩着笔,也结得新奇。李成 (919—967)是五代北宋间的山水画大师,他擅长淡墨泼抹,善画远山平林,因居住在山东营丘,人们称他为李营丘而不名。李成作有《关山图》,作者因此刻在关山道中,所以说:这里就像李成的关山图画,自己却正在画图中行进,以示深心的赞美。 这首词气象雄伟,写秦陇间关山险峻,山路陡险,句句着实,字字铿锵有力,词气豪放前无古人。同代作手,惟陈其年《解躞蹀》(峡劈成皋古郡)一首雄奇恣纵可以抗衡,真乃使陇水秦关为之生色。王士祯评此词云: “李营丘只好写景,能写出寒泉画角耶? 王摩诘诗中有画,荔(裳)老殆胜之。” (见二十八家评点本《二乡亭词》)可谓确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八百里分麾下炙,〔3〕五十弦翻塞外声,〔4〕沙场秋点兵。〔5〕马作的卢飞快,〔6〕弓如霹雳弦惊。〔7〕了却君王天下事,〔8〕赢得生前身死名。可怜白发生!〔9〕 〔1〕陈亮字同甫,南宋政治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辛弃疾被免职闲居江西铅山县鹅湖山。淳熙十五年,陈亮从浙江东阳远道来访,二人在鹅湖山纵论天下事,相互唱和。陈亮流连十日,离去的次日,辛弃疾又跟踪赶去,想多盘桓几天,因雪深路滑不能前进,只有投宿村舍,写词寄意,二人更迭答和,写词五六首。“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即写于此时。《破阵子》词调,唐教坊曲,本来是李世民作秦王时所制大型舞曲,名《破阵乐》,本调是后来另制新调,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挑灯,挑拨灯芯。梦回,梦醒。吹角连营,军营相连响起号角。 〔3〕“八百里”二句:八百里,指牛。典见《世说新语·汰侈》:“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他比射赌牛。王济先射中的,使命杀牛取心,须臾,炙至,一脔便去。”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麾,指挥军队的旗帜。麾下,指部下。炙,烤肉。这句说杀牛烤肉分开犒劳部下。 〔4〕五十弦:瑟。这里指军中乐器。翻:变换。塞外声:边塞的曲调。 〔5〕沙场:战场。秋点兵:秋季检阅军队。 〔6〕的卢: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赴刘表宴,蔡瑁欲加害,备乘的卢外逃,遇水受阻,追兵至,的卢一跃三丈,越过檀溪而脱险。 〔7〕弓如霹雳,《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霹雳,雷声。形容拉弓力大弓响。 〔8〕了却:了结、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 〔9〕白发生:当时辛弃疾和陈亮都在五十岁以上。 这首风格豪壮的词,抒写了对昔日抗金军旅生活的忆恋、爱国之心、忠君之情、功名之念,以及年老壮志难酬的悲慨。上片从醉、梦起调,描写了威武雄壮的抗金军营的多彩场面,其中把回忆中的战斗生活经验与统兵北伐的幻想融合为一。下片继写快马驰骋,强弓如雷,报效君国,建功扬名,将豪情推向高潮,但从幻想突然回到现实,“可怜白发生”一句实笔,低沉哀痛,表现了年华虚度、理想破灭的悲怆。大起大跌,强烈对衬,气势恢弘,又悲凉深沉。词短,字句锤炼,形象生动,几处用典增加了短词的内容容量。 破阵子这首词选自任半塘先生编著的《敦煌歌辞总编》中的《云谣集杂曲子》。 这是一首描述征妇情思的闺怨词。以真实深切的生活感受,率直地表达征妇 “寂寞长垂珠泪”、“吞声忍泪”的怨恨和 “三边无事”、“班师振旅”、“香被重眠比目鱼” 的热望。 上片单刀直入,揭示造成征妇怨的原因。唐帝国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把“十四十五”的“年少征夫”列入“军帖”,强送上战场。军帖书名,年年不绝,表明府兵三年之限已废,这是造成征妇怨的原因之一。 当府兵可以捞到一些好处,例如:可以免除赋役,可以得到勋品、勋田,更可以升官发财,打了胜仗可以分到大批俘虏和钱财。所以,有些征夫“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对闺人不表同情,这是造成征妇怨的又一原因。 下片的前三句紧承上片的“抛人如断弦”,写征夫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王昌龄 《变行路难》),春去春来,年复一年,不得团聚,思妇心有怨恨而又不愿作声,只能“忍泪孤眠”。“吞声忍泪孤眠”一句将“恨而不怒”的思想表达得字真情切。接着笔锋一转,写希望王师凯旋,勿复征战,夫妇团聚。“早晚王师归郤还。”早晚,犹“多晚”、“什么时候”。唐代口语,这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王师确实凯旋归来,颇以“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卅桥》)。这一句中包含了思妇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在无数次的“不确实”中,内心的摧伤多么惨重!一方面怨恨战争使夫妇离散,一方面又要求王师平定边患;舍不得夫妇之乐,又忘不了国家危难,这心情是相当复杂和矛盾的。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表现了这种心情。可见,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广大人民中是普遍存在着的。 本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注意:其一是表情率直。唐代的闺怨诗往往写得缠绵悱恻,题材多是处于深宫的妇女和思妇怨女发出的幽怨哀婉之声,虽有一些抒发离愁别绪的名篇,也难免过于秾丽隐晦。这首词不管是揭示造成征妇怨的原因,还是描写征妇的怨恨和热望,均不事假借,极少粉饰,有什么就说什么,既明朗,又深切。这正是民间词的特色,这种特色已开柳永真率明朗风格的先河。其次是这首词既塑造了一个“为觅封侯酬壮志”的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赞美了他为保卫国家安全“携剑弯弓沙碛边”的英雄气概,又塑造了一个“吞声忍泪孤眠”,希望“王师归郤还,免教心怨天”的闺中少妇的形象,既刚健质朴又婀娜多姿,既慷慨悲壮又一往情深,融壮与美于一炉,集刚与柔于一体。 破阵子〔1〕《破阵子》词调,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一名《十拍子》。李煜这首词,也是他的晚期作品,大约作于公元975年被俘之后。 〔2〕四十年来家国:南唐自公元937年开国,到李煜作这首词时,将近40年。三千里地山河:《南唐书·建国谱》记南唐“共三十五州之地,号为大国”。三千,言疆土广大。 〔3〕凤阁龙楼:帝王宫殿的建筑,楼阁雕龙饰凤。玉树琼枝:指奇花异草。烟萝:草木茂盛烟聚萝缠的景象。 〔4〕干戈:古代兵器名,代指战争。李璟、李煜父子二人相继做了几十年风流皇帝,雅好文学创作,不懂得军事,不愿意打仗。李璟在后周强兵压境时向后周纳贡称臣,李煜在赵宋强大时向赵匡胤纳贡称臣,他们害怕战争,但求苟且偷安维持现状。 〔5〕臣虏,罪臣俘虏。沈腰,《南史·沈约传》记沈约以书陈情于徐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后乃以“沈腰”代指人憔悴衰损,腰肢瘦减。潘鬓,潘安《秋兴赋序》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即头发花白。后乃以“潘鬓”代指多愁善感而未老白头。 〔6〕辞庙:拜辞宗庙。仓皇:形容他辞庙时的情态。教坊:管理宫廷音乐歌舞的官署。宫娥:宫女。 这首词描述作者由帝王沦为臣虏的巨变中的哀伤、痛心和悔恨。四十年社稷,三千里江山,华丽的宫殿和美好的生活,一切都失去了,“几曾识干戈”一个问句,表白了他对往昔留恋、痛心和悔恨。下片抒写作俘虏后的愁苦、憔悴、衰损,而最让他悲伤痛苦的是永离故国的那一时刻:仓皇辞庙、教坊离别歌更使他痛心,因为从此以后,宗庙再也不会有人祭祀了,他也失去了一切,包括教坊和宫娥,他只有挥泪以对了。 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过稼轩,辛弃疾和友人在鹅湖畅谈天下事。他们的恢复之梦虽然最终落空,却留下了激励千古读者爱国之心的词章。词题表明作者是为风义相期的朋友赋壮词,是驰骋豪迈的激情与想象创作,其中当融入其早年在北方义军中战斗生活的经历,却并不等于回忆往事。 这首词的结构非常奇特。起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紧接由“梦回”二字贯八句皆写梦境。他梦见的是紧张豪迈的军营生活,驰骋沙场,横扫千军的战斗场面,和振兴宋室,功成名就的欢喜,天下好事无复加矣。最后一句却猛然截住,照应“梦回”二字,跌回现实,令人感喟生哀。总之前九句的声情如鹰隼平地而起,凌空直上,正当飞摩苍天之际,陡地鹘落,末句扫空前文之雄壮,悲凉更加悲凉。这样深刻地反映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作品,实在罕有其匹。“壮词”耶?非“壮词”耶? 《破阵子》为双调不换头,每片前四句两两各为六言七言骈句,末以奇句相镇。此词在对仗中拉杂使事,颇有特色。其间运用了《世说新语》汰侈篇故事,晋代王恺有宠物为一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一次与王济比射,济下注千万以赌此牛,恺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并令济先射。殊不知济一起便破的,并据胡床喝左右“速探牛心来”,恺即痛失其牛。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就是说在军中椎牛饷士,由于用事,也就暗暗赋予词中主人公以赢家胸有成竹、目中无人和先声夺人的气概,直令对手饮恨吞声。由于“八百里”字面倒腾在句首与“五十弦”(指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对仗,容易使人误解为“八百里范围内的部队都分到了熟牛肉吃”(胡云翼《宋词选》),从而寓有壮采。但词中的“八百里(驳)”实为牛的代名词,和“五十弦”代瑟是一样的办法。词中的“的卢”则是骏马的代名词,典出《三国志》先主传注,即马跃檀溪故事。这种从小说及史传注释中汲取材料,充实内容的作法,在辛弃疾十分在行,可谓得心应手。西人裴德说“最好的批评都是赞誉”,那么“掉书袋”的批评也是的。 破阵子这首词写的是少妇在情人去后难耐的愁思。 上阕主要写少妇在春景中难遣的寂寞的情怀。前两句主要写少妇的美貌:如娇莲般的脸庞,细长的柳叶眉,长长的青丝挽成一朵云髻,脸上有时还会飞起两朵娇羞的红晕。屋外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煦暖的春光,徐徐撩面的春风,娇媚的花儿,南去的燕子去了又回,正绕梁叽叽喳喳……面对如此美丽的春景,少妇无心思留恋于其中,感受春的无限生机活力,她撩起帘子,看到这些去了又回的景物,少妇的心中涌起的不是惊喜,却是难捱的惆怅。作者用春之“闹”,衬托少妇心中的“寂”,美丽的春光扰乱了少妇心中的宁静,由景及情。作者以少妇的美丽抒写少妇的情痴,美丽的少妇有不少的青年男子的追求,可她并不是在众多追求者中周旋,美丽的春光中,她蛰居在幽闺里,缠绵地眷恋着对“去人”的思念与怨恨。一个“恨”字道出了少妇的情之深、之痴。作者通过这寥寥几句,极准确地勾画出了一个痴情少妇的形象。 下阕写少妇心中涌起对昔日情人的怀念,伤心处“长垂珠泪”,少妇虽情深情痴,但她对于现实是无奈的,在这相思无奈之即,她只有“楚香祷尽灵神”,只有求神拜佛。神灵是少妇的信仰和寄托,求神这一举动反映出少妇百无聊赖的心境和孤独凄苦的情思。作者在此并非只为写情而写情辞,而是通过少妇的举止来反衬人物的心灵,由此及彼,相得益彰。 “应是潇湘红粉继,不念当初罗帐思,抛儿虚度春。”应是少妇对 “去人”的怨词:在这春暖花开、枯木逢春的季节,应是“你我”恩恩爱爱共度共游的日子,可是你并不念惜当初夫妻之情,抛下我一个人在这儿枉度春天。这里的“春”有两重含义:一层指春这个季节;另一层暗指少妇的青春。这几句怨词有少妇的顾影自怜,亦有对“去人”的无限思念与埋怨,充满了对昔日的回味与留恋。 全词语言清新,托物言情,抒情深切哀婉,刻画细腻逼真。 破阵子 破阵子词牌名。又名破阵乐、十拍子。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钦定词谱》:“破阵子,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云,‘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清毛先舒《填词名解》:“破阵子一名十拍子,然考之唐乐,自是两曲,俱隶教坊也。”始见于宋晏殊《珠玉词》。 ☚ 渔家傲 感皇恩 ☛ 破阵子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此词以美丽春光为背景,以写生之妙笔,描画出一幅仕女图。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上片写景,笔触轻淡。歇拍写春之悠长,是点睛之笔。下片写入,刻画生动。面对美好的春光,寂寞难耐的女子结伴游戏。她的天真无邪的笑声划破了寂静的春的园苑,使人品味到了生活的温馨和美丽。 ☚ 踏莎行 玉楼春 ☛ 破阵子 破阵子词牌名。又名《破阵乐》、《十拍子》。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钦定词谱》:“《破阵子》,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云,‘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清·毛先舒《填词名解》:“《破阵子》 一名《十拍子》,然考之唐乐,自是两曲,俱隶教坊也。”始见于宋·晏殊《珠玉词》。 ☚ 渔家傲 如梦令 ☛ 破阵子 破阵子《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一词为南唐后主李煜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全词如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词上片写故国山河的壮丽景象,下片写自己被俘后精神上的苦闷与肉体上所受到的摧残。全词明白如话。感情深曲郁结,在今昔的强烈对比中,真率地披露了作者的真切感受。苏轼《东坡志林·卷四》记: “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曲。” 后人据此认为此词为后主 “辞庙” 之日所作,其实不确切; 此词应是李煜沦为臣虏之后追忆往事所作。 ☚ 李后主词 虞美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