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仙吕·点绛唇】 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
 【混江龙】 料必他珠帘不挂,望昭阳一步一天涯; 疑了些无风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纱。他每见弦管声中巡玉辇,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是谁人偷弹一曲,写出嗟呀?莫便要忙传圣旨,报与他家。我则怕乍蒙恩把不定心儿怕,惊起宫槐宿鸟,庭树栖鸦。

 《汉宫秋》 是一出末本戏,因此,此剧虽是讲王昭君入匈奴和亲的故事,但全戏曲词却是由末角——汉元帝主唱的。
 佞臣毛延寿为向汉元帝邀欢固宠,献计刷选天下室女以充后宫,使皇帝 “少见儒臣,多近女色”。王昭君被选入宫后,由于家贫,同时也自恃美貌,不肯向毛延寿行贿。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在图册上点了破绽,致使昭君被发入冷宫,可能一辈子 “不识君王面”。史书上记载: 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知道要点妃去匈奴和亲的消息,“乃请掖庭令求行” (《后汉书·南匈奴传》)。那时汉元帝才见到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 (徘) 回,竦动左右” 而惊为天人,当时 “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他对昭君,不过为色所动而已。而马致远在此剧中塑造的汉元帝,却是一个懂音律、知情义、温柔体贴的有心人。他与昭君的见面是由秋夜巡宫的偶然际遇,而之所以巡宫则是因为体会到 “未遇宫娃” 的心情: “自从刷选室女入宫,多有不曾宠幸,煞是怨望咱”,“看那个有缘的得遇朕躬也呵” (曲前白)。马致远巧妙地通过汉元帝所唱的这两支曲子,把宫女们的幽愁痛苦细致委婉地反映出来。


 【点绛唇】 首以 “车碾残花” 点明正是春末。“残花”,此处指凋零的花,这正是春末夏初的景象。接下来,寥寥数语却连着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寄扬州韩绰判官》),以及白居易的诗典: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 《上阳白发人》)。“玉人教吹箫” 是男女相恋相慕的典实:传说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因爱好吹箫而终成夫妇。白居易的诗却是 “愍怨旷也”,诗中说到宫女 “忆昔吞悲别亲族”,“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等等痛苦情状。这两层意象相叠,言简意赅,形象地反映了这些深锁在皇家后宫中的青春少女想望幸福而不得的痛苦。
 这些宫女长夜不寐,或是思乡,或是忆亲,但在汉元帝看来,她们只是一心盼望皇帝临幸。在他的想象中,这些宫女肯定对咫尺天涯的皇帝望眼欲穿。她们看到窗纱上月光映照下的竹影,会疑心君王驾到; 听到仪仗的乐声,会猜想皇帝的临幸,简直像传说中织女、牛郎盼望有人乘筏子到达天河一样。晋张华 《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访严君平,曰: ‘某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据说,其人正是奉命寻找河源的张骞。这里马致远反用典故,不是说人们要去探银河,却说织女、牛郎盼望人间稀客。这就更贴切地渲染了这种心情的迫切。
 这时传来了昭君弹奏琵琶的声音,一句 “写出嗟呀” 既呼应了前面所体味到的幽怨,又表现了汉元帝是知音,听出了乐声中的孤闷情绪。他还能体谅这位宫女的情绪,制止了宫监们的大呼小叫,不致造成她的慌乱无措。最终能在这种相知相怜的情景下与昭君会面。
 从这两支曲子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他化用常人熟知的传说、典故、诗词名句,熔铸新词,清浅明白,言简意赅,饶富意味,刻划内心情感十分细致传神。

古代剧曲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剔银灯】恰才这搭儿单于王使命,呼唤俺那昭君名姓; 偏寡人唤娘娘不肯灯前应,却原来是画上的丹青。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便奏着箫韶九成。
 【蔓菁菜】 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
 (雁叫科,唱) 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另。
 (雁叫科) (唱)
 【白鹤子】 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 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
 【幺篇】 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雁叫科) (云) 则被那泼毛团叫的凄楚人也! (唱)
 【上小楼】 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幺篇】 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雁叫科) (云) 这雁儿呵。(唱)
 【满庭芳】 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
 【十二月】 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
 (雁叫科) (唱)
 【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随煞】 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

 从第三折中我们已经领略了马致远剧诗美学的风韵。诗人写剧,剧中有诗,诗中有剧,此已高常人一等。但出自诗人之手的剧诗还有别具一格的特质,即他的剧诗是内在生命与气韵的和谐一致: 他发自内心,顺乎天籁,是美的追寻者,梦的呼唤者。因此,《汉宫秋》 一线贯穿,充满着智性与玄思,在冰山表层下潜沉着厚重的文化层蕴,但跳跃出来的已是满载着历史郁结、忧国忧民和上下求索的不倦的航渡。把握到这一点就不会感到第三折已经完成了剧诗的主旨,第四折成了多余的赘疣。恰恰相反,只要我们深一层次地探寻第四折荡漾其中的心灵旋律,人们即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主人公悲剧情愫的表层展现,而是面对郁结与焦虑的心灵突围。作为形象符号的汉元帝的悲情,实质上正是马致远的历史的反思和心灵的叩问。
 在这一折中,描述性意象是剧诗作家带着强烈的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成的。这些意象都是主体情思与客观外景的结合物,即 “因心造境”。因为内心的积存首先表现在记忆的积存上,而这种内心积存又表现为多重性积存,那些生活场景的、人物命运的、形象记忆的、心理刻痕的、心灵体验的,它们拂之不去,自然流露,结果,一个触媒,就是一次震动; 一个闪念,就是一个启示; 一句词语,也会像一点火星,引爆出心灵的火药,它一旦爆发,有力又有光焰。试想,在六宫人静之时,悲情与愁绪油然而生,难以排遣,挂起了昭君的画图,观望良久,引发出来的更是刻骨铭心的悔恨和悲怆。炉香燃尽而思绪难尽。进入梦境后却又是昭君的仓皇出逃和番卒紧迫不舍的惨景和苦况。梦的飘忽不定,短暂虚幻,模糊无序,又一次证实了它的因情而生。这真符合了荀子所说的,梦是想象的方式,也符合 《淮南子》所言,梦是记忆的方式。


 当然,第四折点题的核心手段,乃是马致远的拟情性意象的出色运用。所谓拟情性意象,就是用托物、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而产生的意象。孤雁长鸣在《汉宫秋》 中的运用正是托物寄情的典范。请听:
 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 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 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 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白鹤子】)
 孤雁无力,南归愁罗网,北去惧雕弓,只落得在宫门外上空不住啼鸣: “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上小楼】) 在这里,你不得不惊诧马致远剧诗艺术中的多向度的运用。昭君图像、惊心梦境和孤雁长鸣与悲情融合为一,它质朴而又明晰,平易而又亲切,令人心悸的单纯和生动。它把人类对情感的咀嚼、体验、感悟、喟叹提升到了一种诗的境界,而又不使其陷入狂热的情感漩涡中。他的忧伤、郁结是有距离感的,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愁,从从容容的痛苦。人物与动物、声音与画面、感觉与听觉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混成交响。这一交响的基本张力与成为戏剧性高潮的张力交汇成第四折的绝唱。
 谈到 “绝唱”,那是因为在《汉宫秋》中就包孕着蚀骨消魂与肝胆俱裂这两种相反的感受。如果说前两折有 “发现美” 的意味,那么到第三、四折就完全是美的毁灭和毁灭后的深深失落感。这种写法在修辞学中被称为 “矛盾形容法”。它形成了整部作品的总体张力,并散布到构成文本的各个重要因素上。
 更体现气韵生动的是,马致远又把笔锋一转,由己及人:
 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幺篇】)
 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 ( 【十二月】)
 在悲凉的情调上,或回肠荡气,或高入云霄,都体现了哀歌的魅力。回顾第三折,在对尸位素餐的文武群臣的谴责批判后,这一折真不能不看作是激愤哀极的哭灵了:其声呜咽,其情苦涩,是典型的灵魂绝叫。
 摆脱痛苦,倾诉往往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可怜的男人需要慰藉,也就是需要倾诉的空间。正是在这里,我们读出了马致远心灵的那份幽深的孤独。也是通过这一折,我们才更完整地领略到全剧呈现出的诗人更完整的生命与更真切的形象。
 总之,《汉宫秋》 对元帝这个形象符号的重点式的抒情处理,这就在感情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使观众和读者在体验亲情的同时感受到由此而带来的撕心裂肺的悲情。当然,它同时又是令人获得一次感情上的审美化升华。
 马致远的剧诗和他的散曲一样,“出语天然,风致嫣然”。他的作品以丰美的境象和优美的旋律著称,究其原因,原来马致远像以他那真诚的心感受世界那样,始终以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撷取外部世界的光影、声音、色彩、旋律、质感来酿造诗化世界的多彩意象,以博得读者对自己诗心的共鸣。
 马致远这位用生命写诗和把诗视为生命的伟大诗人,无论是他的散曲还是剧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极具磁性。它使人在心灵悸动时,感受到了诗和生命的交响。于是我们再一次领悟到,《汉宫秋》 既是一部历史故事剧,更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化的情感戏。

古代剧曲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殿前欢】 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 呀! 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鸳鸯煞】 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

 《汉宫秋》 没有那紧锣密鼓式的情节,没有那种扣人心弦的对白,它甚至也未让王昭君和他的对头毛延寿当场“撞击”,然而,人们还是被它那抒情诗般的魅力所征服,他写的一段段唱词,实际上是一首首韵味深长的诗。这种魅力主要来自于作者重视戏剧意境的创造,是意境抓住了人。其中第三折元帝在灞桥上送别昭君的几支曲子尤为出色,历来为人们击节赞赏。它所创造的辽阔、深远、幽邈、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以及在这画面中所渗透的怀念、忧伤之情,构成了唱词意境的独特美学风格。


 马致远以诗笔写剧。他准确、细腻地揭示了汉元帝灞桥送别时的心理流程。剧作家集中用了 【步步娇】【落梅风】 【殿前欢】 【雁儿落】 【得胜令】 【川拨棹】 六支曲子让汉元帝直抒胸臆,尽情倾吐相思的痛苦,离别的哀伤,追忆往日的欢娱,嗟叹自己的无能。就在这黯然神伤之际,昭君要上路了,一句 “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写出了汉元帝被撕裂了的心灵。此时此刻,眼泪已模糊了他的视线。紧接着,作者用 【七弟兄】 【梅花酒】 【收江南】 三支曲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元帝返咸阳的场景: 昭君的车队已经越走越远,送行的汉元帝想到她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他仿佛看到了旌旗的影子在漫天风雪中摇动,仿佛听到了那凄厉而悲壮的号角在荒漠的太空中回荡。那空旷的深秋原野在他想象中是如此悲凉,那褪了毛的狗儿,那扛着缨枪的猎户,还有那慢腾腾的负载着行装的车马,点缀着一望无际的衰草……当他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寥的情景。宫墙之内那昏黄的月色,那令人伤怀的像哭泣一样的蟋蟀的鸣叫……王国维赞赏这两支曲子是 “写景之工者”,其实,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剧作家采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汉元帝的幻觉恰恰出现在同王昭君分手诀别的刹那间,这时元帝内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而睹物必然伤情,故而作者不以写实手法写景言情,而是深入描绘元帝心灵世界中的幻景: 咸阳宫殿的宫墙、回廊、椒房以及黄色的月、凉夜、寒螀、纱窗、美人图、孤灯……这是一幅即将出现而又令人惊惧的景象,而透过这些景物所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朦胧氛围,深一层地展示了元帝与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在这里,人的意思、情愫与物象、环境互相渗透转化,心灵外化为物象,物象流溢着思绪,来回往复,延伸拓展,臻至浑然无迹之化境,达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对爱而不得其所爱,但又不能忘却所爱的痛苦的悲剧心灵历程的描绘。
 昭君走远了,幻景也逐渐消失,作者在一段写实性的抒情独白之后,又进一步通过元帝的错觉展示元帝的悲剧心理和情感波澜。【鸳鸯煞】 一曲写出形神凄怆的元帝对昭君思念之切,在凝神痴想中,错把北去的毡车的声音,当作了大雁南归,传来昭君的音信,透过这一错觉造成的心理意象,人们又深一层地透视了由对昭君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引发出的汉元帝心灵的震颤,宣叙了难以言状的情愫。
 《汉宫秋》 意境美是和唱词的旋律美结合在一起的。它的音乐感突出表现在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 “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散风雪” 对 “动关山”; “旌节影” 对 “鼓角声”; “悠扬” 对 “悲壮”,对仗工整且极熨贴。这是八字句三个音步的对仗,两句结尾都是双音节词,节奏感强,韵脚响亮。再看,“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载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也是对仗,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 “犬”、“人” “马”、“车” 都是名词作主语,“褪得”、“搠起”、“负着”、“载着” 都是动词作谓语,除 “毛苍”是词组作补语外,“缨枪”、“行装”、“糇粮” 都是名词作宾语。这对仗工整的四句,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秋狩图画。可见对仗句运用得巧妙,对于意境的创造能起很好的作用。
 “《汉宫秋》 唱词的音乐感还和它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手段有密切关系。比如:“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这些短句,以顶真法,将后一个分句的第一个短句重复前一分句的第二短句,既回肠荡气,又有鲜明的节奏感。动词 “返”、“过” “绕”、“近” 的使用,又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行动和心理的细致区别和不同环境不同建筑物的特点,急急地返回咸阳,穿过宫墙,绕过回廊,才接近那人去房空的椒宫,这时才感觉到月亮是昏黄的,夜是清凉的,蟋蟀在哭泣,而纱窗却仍然那样绿。可见,马致远不是单纯地追求词句的音乐感,而是让这种灵活的、跳荡的句式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清代梁廷枏《藤花亭曲话》 评《汉宫秋》 曲词说: “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 这个评价对于马致远来说是十分恰当的。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即《汉宫秋》全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