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藥石 > 礬石 礬石 fánshí 石名。多呈塊狀,有白、黄、緑、黑、絳五種顏色。生山谷中。可煉礬,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四·礬石》[集解]:“礬石有五種: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瘡;黄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絳礬本來緑色,燒之乃赤,故曰絳礬。” 矾石药名。即白矾,见该条。 矾石 矾石西域矿物名。《本草纲目》卷11引李珣曰: “波斯、大秦所出白矾,色白而莹净,内有束针文,入丹灶家,功力逾于河西石门者。近日文州诸番往往有之。波斯又出金线,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炼家用。”李时珍曰:“文如束针,状如粉扑者,为波斯白矾。……其状如紫石英,火引之成金线,画刀上即紫赤色者,为波斯紫矾。并不入服饵药,惟丹灶及疮家用之。” ☚ 石硫黄 黄矾 ☛ 矾石fán shí《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矾石(100)。药名。 【基原】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别名】石涅(《山海经》),羽涅(《本经》),羽泽(《吴普本草》),涅石(《山海经》郭璞注),矾石(《本草经集注》),理石(《药性论》)。 【性味】酸涩,寒,有毒。 ❶《本经》:“味酸,寒。” ❷《吴普本草》:“扁鹊:咸。雷公:酸,无毒。” ❸《药性论》:“涩,凉,有小毒。”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肺、肝二经。” ❷《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 ❸《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治癫痫,喉痹,痰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❶《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❷《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❸《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❹《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风失音,疥癣。和桃人、葱汤浴,可出汗。” ❺《本草衍义》:“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 ❻《本草蒙荃》:“禁便泻,塞齿痛,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❼《医学入门》:“治耳卒肿出脓,目赤,目臀,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急喉风痹,心肺烦热,风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恶犬、壁镜、驴涎、马汗毒伤。” ❽《医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却水。”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二分至一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 ❶《吴普本草》:“岐伯:久服伤人骨。” ❷《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❸《药性论》:“畏麻黄。” ❹《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❺《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❺《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入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成分】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钾KAl3(SO4)2(OH)6,其中K2O 1.4%,Al2O 37.0%,SO 38.6%,H2O3.0%。白矾为硫酸铝钾KAl(SO)2·12H2O。 【药理】 ❶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试管法)。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弗氏、志贺氏)、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效力(纸碟、平板法);对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作用最强;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对流感杆菌无作用(纸片法)。高浓度明矾液对人型(H37RV)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❷抗阴道滴虫:10%明矾液在试管内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 ❸其他: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内服刺激性很大,故除用于铅痛外,一般均外用,可以止汗、硬化皮肤(特别足部);尚可用于白带过多、溃疡(浓度为1%~5%)。此外,可用于止血以明矾棒或粉剂直接放于出血点。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有强烈凝固蛋白的作用。 ❹毒性:大剂量明矾刺激性大,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毒后可用牛奶洗胃,并用镁盐作为抗酸剂,虚脱者对症治疗。 矾石fánshí即白矾。详该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