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於洞窟中之宗教形象。古時佛教崇拜偶像,常依山崖開鑿洞窟(亦有利用天然洞穴者),内外雕塑佛像。造像者或爲雕塑名家,或爲佛門弟子、清信女;出資造像者自稱像主、副像主。我國石窟造像始於東晉末,直至元明,而以北魏隋唐爲最盛,遺址遍布新疆、甘肅、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遼寧及寧夏、四川、雲南等省,具代表性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鞏縣石窟等。造像分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内容依佛典要求,早期多單身佛像,北魏時增加二脅侍菩薩,其後數量增多,至隋唐形成整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菩薩、二護法天王、力士之群雕,或只浮雕佛傳、本生、天龍八部及供養人像等。除佛教造像之外,陝西、四川等地尚有少數道教石窟造像。石窟造像,是中國古代宗教雕塑藝術類别之一,爲研究古代宗教歷史、地位及雕塑藝術提供了大量珍貴之實物資料,在我國雕塑藝術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