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窟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石窟 > 石窟寺
石窟寺  shíkūsì

即石窟。

石窟寺

辽代佛教石雕艺术遗址。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二十余公里山谷中。有中、南、北三窟。中窟最大,宽6.5米,深约5米,高约3米。正中为砂岩圆雕佛涅槃像,名卧佛。两旁有花岗岩雕塑菩萨两尊,弟子十五人。三面墙壁有半浮雕千佛像110尊。南窟方形,长宽各约3.5米,窟门两旁各有半圆雕天王像一尊,正中为释迦牟尼像,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像。北窟高于中、南两窟2米,有石阶供攀登。分内、外两室,外室布局与南窟同。内室皆为浮雕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两旁有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及天王像各一尊,造型雄浑,将佛教艺术中光头赤足的形象改为头带冠帽,足着长靴的装束, 形成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辽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石窟前曾有辽代庙宇,窟门外陡壁上所刻“真寂之寺”四字尚存。清代所修庙宇名善福寺,1966年后损坏,现已重修。

石窟寺

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20余km。有中、南、北3窟。中窟最大,宽6.5m,深5m、高3m。弟子15人。3面墙壁有半浮雕子佛像110尊。南窟长宽各为3.5m。窟两旁各有半圆雕天王像1尊。北窟比中、南两窟高2m,有台阶供攀登。1966年“文革”期间遭毁,后修复。

石窟寺

石窟寺

佛寺的一种。简称石窟。东晋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晋僧人法显著《佛国记》、《魏书·李崇传》等,均在此意义上使用“石窟”一词。因系依山崖开窟而成,故名。约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阿旃(zhan)陀石窟。后又有迦梨石窟、埃罗拉石窟等的建造。公元3世纪,今阿富汗的巴米羊石窟始建。中国的石窟,有学者认为创始于东汉后期。北魏至唐达到鼎盛,宋渐衰落,元明为其尾声。首先出现于西域,后发展到玉门关以内。最享盛名者,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地处西北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石窟寺较多。除敦煌外,还有陇东、麦积山、须弥山、炳灵寺、河西、龟兹等多处。其中主要是支提窟,此外,还有毗诃罗窟、禅窟、讲经窟等。窟内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众多塑像或雕像; 有以佛为中心的大批彩绘壁画。千百年来,虽迭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仍有大量遗存。石窟寺是宗教的产物和活动场所,却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 佛寺   梁山千佛洞 ☛
石窟寺

石窟寺

佛寺的一种。简称石窟。东晋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晋僧人法显著《佛国记》、《魏书·李崇传》等,均在此意义上使用“石窟”一词。因系依山崖开窟而成,故名。约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阿旃(zhan)陀石窟。后又有迦梨石窟、埃罗拉石窟等的建造。公元3世纪,今阿富汗的巴米羊石窟始建。中国的石窟,有学者认为创始于东汉后期。北魏至唐达到鼎盛,宋渐衰落,元明为其尾声。首先出现于西域,后发展到玉门关以内。最享盛名者,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地处西北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石窟寺较多。除敦煌外,还有陇东、麦积山、须弥山、炳灵寺、河西、龟兹等多处。其中主要是支提窟,此外,还有毗诃罗窟、禅窟、讲经窟等。窟内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众多塑像或雕像; 有以佛为中心的大批彩绘壁画。千百年来,虽迭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仍有大量遗存。石窟寺是宗教的产物和活动场所,却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 佛寺   梁山千佛洞 ☛

石窟寺

简称“石窟”。依山崖开凿建造的佛教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约在东汉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北魏至隋唐时为兴盛期,各地开凿大量新窟,唐以后渐衰。建筑形式分为中心柱和无中心柱两种。窟内多以雕塑或壁画描绘佛像和佛经故事等,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中国重要的石窟寺群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石窟寺

石窟寺

石窟寺简称 “石窟”。依山崖开凿建造的佛教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约在东汉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北魏至隋唐时为兴盛期,各地开凿大量新窟,唐以后渐衰。建筑形式分为中心柱和无中心柱两种。窟内多以雕塑或壁画描绘佛像和佛经故事等,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中国重要的石窟寺群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 岳阳楼   莫高窟 ☛
石窟寺

石窟寺

多开凿在河畔山崖上。往往由一个以上乃至众多而组成石窟寺群。一般又与佛塔及木构形制佛寺相呼应成为大型佛教活动场所。同时,它又是建筑、雕塑、绘画三者有机组合的一种社会民族文化艺术。在印度,石窟寺开凿始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前273—232年)。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都有石窟寺存在。现存最早的是今印度比哈尔邦格雅(Gaya)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寺群。石窟寺之开凿原因,一般认为是印度暑期长,岩洞冬暖夏凉,最适宜静居;早期石窟多开凿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宜于禅思;比建砖木寺院节省费用;石窟坚固,不易破坏。佛教早期反对偶像崇拜,故石窟寺及有关石质浮雕等艺术品中没有佛像等,只以象征手法诸如法轮、宝座、菩提树等物象表示对佛一生故事的叙述及怀念。随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生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的传入和影响,大约在公元2世纪开始,便有佛、菩萨等人物形象的出现。小乘佛教主张一佛一菩萨,到后来大乘佛教盛行时,造像中出现众多佛、菩萨之构图,体现佛有无数化身及人人皆可成佛之佛教精神。中国石窟寺多表现大乘佛教思想,因此,人们又俗称有关石窟寺是“千佛洞”。
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大约始自公元3、4世纪,盛行在公元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现存最早的是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基本上与佛教传播、发展的时间、路线、兴衰相一致,而各自又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和宗教的因素占主要。现在大型石窟寺多分布在新疆、甘肃西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尤其四川境内)。其它还有一些零星分布。其中,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最为著名。在新疆,现存主要有古代龟兹和高昌石窟。龟兹石窟以克孜尔和库木吐拉为代表,包括森木赛姆、克孜尔尕哈、玛扎伯赫、吐乎拉克艾肯、温巴什、台台尔等。高昌石窟以吐峪沟和伯孜克里克为代表,包括雅尔湖、奇康丘拜西哈尔、胜金口、大小桃尔沟等。在焉耆锡克沁和疏勒野马河畔也保存有洞窟和壁画,即锡克沁石窟和三仙洞。此外,乌什、叶城、和田、吉木萨尔、霍城大西沟等许多地方都残存一些洞窟遗迹。这些石窟从建筑形制上大致分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及僧房等。从宗教用途上多用于礼拜、讲经、禅定,还用于日常居住及东西贮存等。在石窟寺中,宣扬佛教思想的佛教故事壁画及雕刻,大体为三类:一类是讲释迦牟尼“前生善行”的本生故事,诸如宣扬忍辱施舍为主题的舍身饲虎等,宣扬仁智信义为主题的猴王人身作渡桥等,宣扬闻法持戒为主题的昙摩钳太子求法焚身等,宣扬孝友为主题的四兽供养仙水等,至少有500多种;一类是讲释迦牟尼度化众生事迹的因缘故事,如梵志燃灯,须摩提女请佛,沙弥守戒自杀等;一类是讲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如诞生、修道、涅槃等,仅克孜尔石窟中就有60多种。在壁画雕刻中除去宗教题材之外,还有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约在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了将《法华经》、《维摩经》、《弥勒上生经》等佛经内容演变在造像中,出现了经变图。后来又有密宗色彩的五方佛、明王像等。研究壁画雕刻中还有不少出资开窟供佛的供养人像。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融汇了当时希腊、印度、波斯、中国各民族艺术,既有借鉴也有创造。新疆石窟寺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是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是研究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

☚ 放焰口   克孜尔石窟 ☛

石窟寺

the Cave Temple

石窟寺

见“真寂寺”(1819页)。

石窟寺

即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云冈石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