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牛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牛道

秦惠王以石牛之计开伐蜀之栈道。《艺文类聚》九四引 《蜀王本纪》载: 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乃谓蜀王:“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借此得通蜀路,后遣丞相张仪等从石牛道伐蜀。

石牛道

古道路名。又称金牛道。自今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趋剑门关,是古代联系汉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军随而灭蜀。“石牛”、“金牛”由此得名。后代屡加修造,元明以后通称南栈,又名蜀栈。

石牛道

石牛道

又称金牛道,古代汉中入蜀交通要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与剑阁道合。《水经注·沔水》 引来敏《本蜀论》:“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汉建安17年至19年(212——214),刘备灭刘璋,自葭萌(故城在今四川广元南)攻成都,道即由此。后代频加修造,元、明以后通称南栈道,又名蜀栈。

☚ 斜谷道   金牛道 ☛
石牛道

石牛道

亦称金牛道。古代著名栈道之一。于公元前300年前后为秦伐蜀所开。自今陕西勉县西南金堆铺 (汉中以南) 起,途经青阳驿、金牛驿、柏林驿、宁强驿、黄坝驿,越七盘岭入四川境,再经朝天驿、广元县北朝天镇,抵剑门关,是古代联系汉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战国策·秦策》所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指这条栈道。相传战国秦惠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能屎金,以欺骗蜀王。蜀王受骗而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遂趁机灭蜀。“石牛”、“金牛” 之名由此而得。此后,石牛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多得到整修。元、明以后,整条栈道包括金牛、石牛在内的栈道十七处,通称“南栈道”或“蜀栈”。今四川广元市北四十五公里朝天镇南北的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的废栈道,是古蜀道的遗迹。今栈道已废,但岩壁上洞孔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作插横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层作支撑横木桩的斜木撑插的孔眼,上层用以搭篷蔽雨。每个洞孔约三十厘米见方,深五十厘米左右。这种结构的栈道,远远望去,宛若凌空廊阁,故又称 “云阁”

☚ 左担道   金牛道 ☛

石牛道

古道名。指由今陕西眉县经斜谷、汉中、勉县、阳平关,入四川青川县白水镇、广元老昭化、剑门至成都路线。据传,秦惠文王欲伐蜀,苦于无道路可通,乃命人凿五头石牛,置金于牛尾下,声称牛能便金。配备养卒百人。贪财蜀王闻秦有天牛屎金,即遣使者往求。惠文王许之。蜀王以卒千人保护,使五丁力士拖3头石牛至成都金牛坝,牛过道成,因曰石牛道。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循此道逾秦岭,入川西平原,遂灭蜀。

石牛道

古道路名。又名金牛道。相传秦惠文王时修造,因“石牛粪金”的传说而得名。后代屡加修改,元明以后通称南栈,又名蜀栈。此道从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进入山区。西经沮口青羊镇,大安镇,金牛镇,转南入五个峡,过五个关,滴水铺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坎驿,七盘关进入四川广元的神宣驿。自西上朝天岭,折南沿嘉陵江东岸峭壁,过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至广元,再折西南行,渡嘉陵江的桔柏至昭化,然后经剑门,梓潼,绵阳直达成都。是古代联系汉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