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栽培史history of indigo cultivation蓝是一种古老的染料作物,栽培历史至少已有3600年,《夏小正》中已有记载。《荀子·劝学》中则有“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说明先秦时期已广泛栽培。东汉赵歧《蓝赋序》说,当时陈留一带,“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说明当时某些地区已有大规模的生产。 由于南北气温不一,所以蓝的播种期也不完全一样,南方气温高,播种比北方早,苏州地区的《便民图纂》云:“正月中,以布袋盛子浸之,芽出撒地上,用灰粪覆盖。”北方气温低,播种比南方迟,《齐民要术》说:“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种之。”此外,据《天工开物》记载,菘蓝还可用根插活。即“冬月割获,将叶片全剥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熏干,埋藏土内”,以备春栽。在南方山区,不宜播种的地方,到春天先烧净杂草,刨开山土,使其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刺土打斜眼,将菘蓝根插入眼内,自然活根生叶。赣、闽、皖诸省山区采用此法种菘蓝,产量数倍于诸蓝之上。 北方要多耙防旱,《齐民要术》说:“蓝地欲得良,三遍细耕。”《群芳谱》也说:“临种,耕地耙平,撒种后,横、直复耙三四次”,“爬匀用荻帘盖之,每早(晨)用水浇洒,至生苗去帘。”南方则要排水保苗。清代《农学从书·种蓝略法》说:“初种时,恐大雨,压紧泥土则不致掀开,俟苗出时,就苗(畦)两侧修成水沟,根旁之土,须稍高起,防止水淹。”生三叶时,均须浇粪水,勤治草,促苗健壮。 《夏小正》五月:“启濯蓼蓝”,说夏历五月时,可以将聚生的蓼蓝,疏开分栽,表明距今3600年前,已知道分苗移栽的技术。到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具体的分栽距离和每穴的分栽数,“雨后立即接湿耧耕移栽,三四茎作一科,相去八寸。”《群芳谱》说:“苗长四寸移栽肥熟畦,三四茎作一穴,行离五寸,雨后并力栽,勿令地燥也。”种植密度显著提高。 《群芳谱》说:“仅三五叶即锄,有草再锄。”移栽后,畦背发白即锄,一般锄五遍为好。“瘦田用清粪水浇一二次”,天热还要洒粪水。《便民图纂》说:“至五六月烈日内将粪水泼叶上,约五六次。俟叶厚方割。” 《种蓝略法》说:(作)“种之靛,另栽一处,使其开花结果,熟时像收菜子法收取”。造靛之法,菘蓝剥老叶浸取,留小嫩叶待长。蓼蓝、苋蓝、马蓝、槐蓝、吴蓝等,均离土二三寸许,将茎叶割下,用水泡之。留其根再冒新茎叶,田间管理仍如前法。北方一年可收割一至两次,南方每年可收两至三次,因此有头靛、二靛、三靛之分。《天工开物》说:“凡造靛,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一升。搅冲数十下,靛信即结。水性定时,靛沉于底。”和《齐民要术》等书说的造靛法相比,浸泡的天数与石灰用量都增加了,这可能和含靛浓度与提高出靛率有关。 到了近代,由于人工合成染料的大量生产,蓝生产逐渐衰落。但它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可制青黛和板蓝根冲剂,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